聚焦核心素养,探寻初中历史课堂参与式教学新路径

2025-05-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秦刚
  
  初中历史教育意义重大,肩负着培育学生历史意识与文化素养的重要责任。初中历史教学聚焦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坚持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互相讨论、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应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寻初中历史课堂参与式教学新路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情境创设:让历史活起来
  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入情境创设教学法非常关键,它能够让历史内容“活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角色扮演。以商鞅变法辩论活动为例,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如学生扮演贵族、农民、商鞅。教师提前发放《商君书·更法》节选、秦国贵族特权表、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对比图。扮演贵族的小组,需依据“周礼重宗法”原则反对变法,扮演农民的小组结合“授田制”分析变法对自身土地权益的影响,而扮演商鞅的小组则阐述变法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最终形成《变法利弊分析报告》。从多种角度出发,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有效辩论,能够进一步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二)沉浸式体验。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沉浸式体验应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有助于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效。例如,历史教师可引入VR技术,与学生穿越到唐代丝绸之路,要求学生标注商队从长安到罗马的主要据点,并结合《旧唐书·西域传》分析不同商品(丝绸、香料)的流通如何体现中外文明互鉴。还可以基于VR技术创设隋朝大运河修建情境,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这一伟大工程。体验大运河时,让学生计算“从余杭到洛阳的漕运时间变化”,理解水利工程对古代经济的影响(唯物史观)。结合科技手段的情境化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时空观念意识,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问题指引:增强探究意识
  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增强学生探究意识,积极参与其中。(一)设计开放性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前期,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如郑和下西洋是有利还是有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最终双方形成包含“史料出处、数据对比、观点总结”的辩论提纲。通过正方与反方的有效辩论,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以发展。(二)关联现实问题。在历史教学里,把历史和现实关联起来,能突出历史学习的时代价值。例如,通过对比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现代标准化体系,引导学生探究二者联系,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秦朝统一前,各国度量衡差异大,严重阻碍经济交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现代标准化体系覆盖社会各领域,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都有明确标准。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标准,保障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通用性。在跨时空对比中,学生能发现两者异同。相同点在于都为规范秩序、促进交流而设;不同在于现代标准化体系依托科技和专业机构,更精细全面,涵盖领域更广。这样的探究能让学生对历史兴趣大增,更加投入学习,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当下社会,彰显初中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
  小组合作:打造互动课堂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越来越活跃。(一)开展小组合作。例如,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为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自任务:一小组负责收集当时日本派遣使者到唐朝路程记录;另一小组负责分析玄奘西行路线,关联《大唐西域记》。每小组把相对零散的知识整合到一起,从而生成较为完善的知识图谱,还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把唐朝多元开放文化特征呈现出来。小组合作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协作意识,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拓宽知识视野。(二)跨学科项目。积极组织跨学科项目活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过程中,引入地理知识,将丝绸之路路线图绘画出来;或者引入美术知识,展示唐三彩照片并介绍相关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基于多学科融合,弥补了以往历史教学课堂存在的不足,使学生从多个视角掌握历史,并在探究与分析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知识,促进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目标相统一。
  评价反馈:促进学生成长
  为了促进学生全方面成长,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做好多元评价与及时反馈。(一)多元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同时,还需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情况,涉及观点准确性、论证合理性等。(二)及时反馈。教师作为教育者与引导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给予学生相应的反馈,让学生及时掌握自身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实施评价,如学生发言后给予对应肯定,或者指出应改进地方。课后,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掌握学生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指导与引导,促进学生进步。
  在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参与式教学基于情境创设、问题指引、小组合作、评价反馈,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热情,丰富自身知识体系。这一新路径,能够把知识建构与素养培养相结合,使课堂变成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重要渠道。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临清市京华中学)
  □秦刚
  
  初中历史教育意义重大,肩负着培育学生历史意识与文化素养的重要责任。初中历史教学聚焦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坚持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互相讨论、合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应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寻初中历史课堂参与式教学新路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情境创设:让历史活起来
  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入情境创设教学法非常关键,它能够让历史内容“活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角色扮演。以商鞅变法辩论活动为例,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如学生扮演贵族、农民、商鞅。教师提前发放《商君书·更法》节选、秦国贵族特权表、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对比图。扮演贵族的小组,需依据“周礼重宗法”原则反对变法,扮演农民的小组结合“授田制”分析变法对自身土地权益的影响,而扮演商鞅的小组则阐述变法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最终形成《变法利弊分析报告》。从多种角度出发,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有效辩论,能够进一步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二)沉浸式体验。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沉浸式体验应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有助于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效。例如,历史教师可引入VR技术,与学生穿越到唐代丝绸之路,要求学生标注商队从长安到罗马的主要据点,并结合《旧唐书·西域传》分析不同商品(丝绸、香料)的流通如何体现中外文明互鉴。还可以基于VR技术创设隋朝大运河修建情境,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这一伟大工程。体验大运河时,让学生计算“从余杭到洛阳的漕运时间变化”,理解水利工程对古代经济的影响(唯物史观)。结合科技手段的情境化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时空观念意识,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问题指引:增强探究意识
  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增强学生探究意识,积极参与其中。(一)设计开放性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前期,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如郑和下西洋是有利还是有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最终双方形成包含“史料出处、数据对比、观点总结”的辩论提纲。通过正方与反方的有效辩论,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以发展。(二)关联现实问题。在历史教学里,把历史和现实关联起来,能突出历史学习的时代价值。例如,通过对比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现代标准化体系,引导学生探究二者联系,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秦朝统一前,各国度量衡差异大,严重阻碍经济交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现代标准化体系覆盖社会各领域,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都有明确标准。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标准,保障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通用性。在跨时空对比中,学生能发现两者异同。相同点在于都为规范秩序、促进交流而设;不同在于现代标准化体系依托科技和专业机构,更精细全面,涵盖领域更广。这样的探究能让学生对历史兴趣大增,更加投入学习,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当下社会,彰显初中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
  小组合作:打造互动课堂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越来越活跃。(一)开展小组合作。例如,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为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自任务:一小组负责收集当时日本派遣使者到唐朝路程记录;另一小组负责分析玄奘西行路线,关联《大唐西域记》。每小组把相对零散的知识整合到一起,从而生成较为完善的知识图谱,还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把唐朝多元开放文化特征呈现出来。小组合作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协作意识,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拓宽知识视野。(二)跨学科项目。积极组织跨学科项目活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过程中,引入地理知识,将丝绸之路路线图绘画出来;或者引入美术知识,展示唐三彩照片并介绍相关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基于多学科融合,弥补了以往历史教学课堂存在的不足,使学生从多个视角掌握历史,并在探究与分析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知识,促进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目标相统一。
  评价反馈:促进学生成长
  为了促进学生全方面成长,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做好多元评价与及时反馈。(一)多元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同时,还需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情况,涉及观点准确性、论证合理性等。(二)及时反馈。教师作为教育者与引导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给予学生相应的反馈,让学生及时掌握自身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实施评价,如学生发言后给予对应肯定,或者指出应改进地方。课后,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掌握学生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指导与引导,促进学生进步。
  在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参与式教学基于情境创设、问题指引、小组合作、评价反馈,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热情,丰富自身知识体系。这一新路径,能够把知识建构与素养培养相结合,使课堂变成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重要渠道。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临清市京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