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革命文物资源 打造思政教育新高地
2025-04-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2021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山东深入贯彻党中央要求,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功能,从省级层面加强规划指导——编制实施《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召开革命文物与学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讨会,评选2024年度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不断完善革命文物资源保护机制,发挥革命文物资源教育人、熏陶人、激励人的积极作用,实现革命文物资源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创新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教学新方法
山东作为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为更好地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助力思政教育,必须创新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新方法,从而打造更加生动、有效的思政教育新高地。
山东积极探索革命文物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运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复原,构建“云端革命纪念馆”“VR红色课堂”等沉浸式教学场景,使千里之外的革命旧址“触手可及”,让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具象的感官体验。通过建立革命文物数字孪生系统,实现文物信息的全要素采集与智能化解析,开发出适应不同教学场景的虚拟仿真课程模块。这些技术应用不仅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程度,更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揭示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精神脉络,使教学过程兼具学术深度与情感温度。
例如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海阳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开发的“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项目,通过VR、AR技术还原地雷战历史场景,将文物史料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在虚拟实景中“埋设地雷”“破译情报”,直观感受革命智慧与斗争精神。这种通过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的创新方法,将革命文物资源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叠加融合,打破传统学习的局限,以沉浸式、互动式的方式让思政课鲜活起来,让学生回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亲身感悟真实的历史。
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中,山东积极探索革命文物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馆校共建、协同育人”的全新模式,开创革命文物助力思政教育的新路径。这一模式创新性地将革命场馆的教育资源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文物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的系统化机制。2024年1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在临沂召开“革命文物与学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讨会”,明确提出以革命文物为纽带,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构建“情景体验式”“实境亲历式”“感触沉浸式”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新模式。在此框架下,革命场馆与高校的合作和融合发展得到进一步深化。通过“馆校共建”机制,革命场馆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高校则依托场馆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和教学案例,形成“理论+实践”的双向互动模式。
山东大学联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开展的“刘公岛开学第一课”便是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成功实践。自2010年以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每年组织全体新生4000余人到刘公岛爱国主义基地开展“开学第一课”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让思政课走出校园来到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爱国宣誓、参观游览、体验教学、主题征文等环节,充分发挥革命文物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带领学生亲身感悟峥嵘历史、坚定“四个自信”、赓续红色血脉、涵养家国情怀,使学生得到了从课堂到课外、从知识到趣味、从情感到理性的深度引领和深切感召,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得到有力有效的强化。
深化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育人新机制
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多方协同用力,系统科学谋划。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是确保教育实践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当前实践中存在的短期化、形式化问题的关键路径。深化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育人新机制,当以制度协同与资源联动为核心,破解“各自为战”的困局。山东长期以来明确“政府主导—校馆协同—社会参与”的立体化制度框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统筹教育、文化、文物等部门协同合作,以政策为引领推动校馆合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并推广示范项目,最终构建多方协同、资源整合、持续创新的育人机制;打造“资源整合—平台共享—成果转化”的多层次资源联动机制:通过建立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将分散在各地的革命文物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数字化管理,形成统一的资源平台,通过虚拟展览、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尤其是学生群体便捷地接触和了解革命文物。
面向未来,山东将继续深化革命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重点在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推进资源整合的纵深化,建立覆盖全省的革命文物教育资源图谱,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和高效利用;二是促进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开发更多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育产品和实践活动;三是提升育人成效的可持续性,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这些举措,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在内容质量、方法创新、机制完善等方面迈向更高水平,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强烈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山东智慧和山东力量,也为全国革命文物资源的教育转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2021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山东深入贯彻党中央要求,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功能,从省级层面加强规划指导——编制实施《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召开革命文物与学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讨会,评选2024年度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不断完善革命文物资源保护机制,发挥革命文物资源教育人、熏陶人、激励人的积极作用,实现革命文物资源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创新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教学新方法
山东作为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为更好地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助力思政教育,必须创新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新方法,从而打造更加生动、有效的思政教育新高地。
山东积极探索革命文物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运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复原,构建“云端革命纪念馆”“VR红色课堂”等沉浸式教学场景,使千里之外的革命旧址“触手可及”,让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具象的感官体验。通过建立革命文物数字孪生系统,实现文物信息的全要素采集与智能化解析,开发出适应不同教学场景的虚拟仿真课程模块。这些技术应用不仅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程度,更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揭示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精神脉络,使教学过程兼具学术深度与情感温度。
例如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海阳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开发的“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项目,通过VR、AR技术还原地雷战历史场景,将文物史料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在虚拟实景中“埋设地雷”“破译情报”,直观感受革命智慧与斗争精神。这种通过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的创新方法,将革命文物资源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叠加融合,打破传统学习的局限,以沉浸式、互动式的方式让思政课鲜活起来,让学生回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亲身感悟真实的历史。
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中,山东积极探索革命文物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馆校共建、协同育人”的全新模式,开创革命文物助力思政教育的新路径。这一模式创新性地将革命场馆的教育资源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文物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的系统化机制。2024年1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在临沂召开“革命文物与学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讨会”,明确提出以革命文物为纽带,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构建“情景体验式”“实境亲历式”“感触沉浸式”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新模式。在此框架下,革命场馆与高校的合作和融合发展得到进一步深化。通过“馆校共建”机制,革命场馆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高校则依托场馆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和教学案例,形成“理论+实践”的双向互动模式。
山东大学联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开展的“刘公岛开学第一课”便是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成功实践。自2010年以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每年组织全体新生4000余人到刘公岛爱国主义基地开展“开学第一课”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让思政课走出校园来到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爱国宣誓、参观游览、体验教学、主题征文等环节,充分发挥革命文物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带领学生亲身感悟峥嵘历史、坚定“四个自信”、赓续红色血脉、涵养家国情怀,使学生得到了从课堂到课外、从知识到趣味、从情感到理性的深度引领和深切感召,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得到有力有效的强化。
深化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育人新机制
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多方协同用力,系统科学谋划。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是确保教育实践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当前实践中存在的短期化、形式化问题的关键路径。深化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育人新机制,当以制度协同与资源联动为核心,破解“各自为战”的困局。山东长期以来明确“政府主导—校馆协同—社会参与”的立体化制度框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统筹教育、文化、文物等部门协同合作,以政策为引领推动校馆合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并推广示范项目,最终构建多方协同、资源整合、持续创新的育人机制;打造“资源整合—平台共享—成果转化”的多层次资源联动机制:通过建立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将分散在各地的革命文物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数字化管理,形成统一的资源平台,通过虚拟展览、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尤其是学生群体便捷地接触和了解革命文物。
面向未来,山东将继续深化革命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重点在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推进资源整合的纵深化,建立覆盖全省的革命文物教育资源图谱,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和高效利用;二是促进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开发更多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育产品和实践活动;三是提升育人成效的可持续性,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这些举措,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在内容质量、方法创新、机制完善等方面迈向更高水平,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强烈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山东智慧和山东力量,也为全国革命文物资源的教育转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