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德州市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

2025-04-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2025年2月,德州工会助力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劳动竞赛启动仪式举行
  近年来,德州市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和省总工会工作部署,锚定“走在前、挑大梁”,把准改革切入点,找准创新突破口,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上推出系列务实举措,充分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统筹协同强引擎 凝聚产改工作新动能
  坚持高位统筹。落实“四个纳入”机制,印发《德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十四五”实施方案》,将产改工作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全面深化改革内容,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格局,确保产改工作高效推进。
  坚持多方联动。市县成立产改联席会议,联合组织部、人社局等9家成员单位强化统筹协调,围绕产改“五大任务”、“四链”融合,相继出台《德州市强化“四链”融合纵深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两年行动计划》《德州市关于实施企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推计划》等配套文件,指导县市区全部出台产改方案,构建起改革的“四梁八柱”。
  坚持全面覆盖。结合市国资委“建组织、扩覆盖、强作用”行动,在全市43家国企全面开展产改工作,覆盖率达100%。出台《关于德州市深化非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全市非公企业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十百千”专项行动,以点带面,逐渐覆盖全市2263家非公规上企业,实现产改工作全覆盖。
平台联动筑根基 提升产改工作新效能
  搭建多元化建功立业平台。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局,紧扣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13条标志性产业链,广泛开展“走在前 争一流 建新功”“技能兴德”及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等,先后承办全国电梯产业、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13.5万人,带动全市65万人参加技能培训。
  打通多样性创新参与渠道。发挥劳模工匠、首席技师、高技能人才作用,打造“1123”劳模工匠服务品牌,鼓励开展创新课题研发、创新工作室建设以及“名匠带徒”“劳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动,建设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的创新工作室联盟12个。广泛开展全员创新竞赛、创新成果交流展和群众性“五小”创新活动,产生效益过亿元。
  构建多层次素质提升体系。组建区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2个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带动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和全市23家工匠学院建设,3家企业入库山东省第三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名单,14家企业被评选为省级产教融合型建设培育企业。
权益保障优服务 释放产改工作新潜能
  夯实思想引领。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五进”,推荐“大国工匠”程平参加“劳模工匠大宣讲”活动,构建职工群众“身边的思政课”“云端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主办、承办德州市首届职工音乐节、运河马拉松、板式网球全国巡回赛总决赛等文体活动30余项,参与职工3万余人次,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风尚。
  落实政策保障。出台“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等人才新政4.0版,全面推行定制权、破格权、配额制、编制池等改革举措,人才制度的吸引力、灵活度不断增强。深入实施“五安工程”,畅通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23项服务绿色通道,开发推广“德才码”,发放“德州惠才卡”,“‘德’有你、才‘州’全”工作品牌更加响亮。
  抓实维权服务。牢固树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一体推进法律援助行动、工惠暖心行动、阵地提升行动和新就业形态“百千万行动”,持续开展“求学圆梦”“四季帮扶”等困难救助,挽回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慰问一线职工6000余人次,把维权服务工作做得更加精准到位,不断增强广大产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德州市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和省总工会工作部署,锚定“走在前、挑大梁”,把准改革切入点,找准创新突破口,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上推出系列务实举措,充分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统筹协同强引擎 凝聚产改工作新动能
  坚持高位统筹。落实“四个纳入”机制,印发《德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十四五”实施方案》,将产改工作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全面深化改革内容,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格局,确保产改工作高效推进。
  坚持多方联动。市县成立产改联席会议,联合组织部、人社局等9家成员单位强化统筹协调,围绕产改“五大任务”、“四链”融合,相继出台《德州市强化“四链”融合纵深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两年行动计划》《德州市关于实施企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推计划》等配套文件,指导县市区全部出台产改方案,构建起改革的“四梁八柱”。
  坚持全面覆盖。结合市国资委“建组织、扩覆盖、强作用”行动,在全市43家国企全面开展产改工作,覆盖率达100%。出台《关于德州市深化非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全市非公企业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十百千”专项行动,以点带面,逐渐覆盖全市2263家非公规上企业,实现产改工作全覆盖。
平台联动筑根基 提升产改工作新效能
  搭建多元化建功立业平台。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局,紧扣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13条标志性产业链,广泛开展“走在前 争一流 建新功”“技能兴德”及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等,先后承办全国电梯产业、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13.5万人,带动全市65万人参加技能培训。
  打通多样性创新参与渠道。发挥劳模工匠、首席技师、高技能人才作用,打造“1123”劳模工匠服务品牌,鼓励开展创新课题研发、创新工作室建设以及“名匠带徒”“劳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动,建设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的创新工作室联盟12个。广泛开展全员创新竞赛、创新成果交流展和群众性“五小”创新活动,产生效益过亿元。
  构建多层次素质提升体系。组建区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2个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带动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和全市23家工匠学院建设,3家企业入库山东省第三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名单,14家企业被评选为省级产教融合型建设培育企业。
权益保障优服务 释放产改工作新潜能
  夯实思想引领。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五进”,推荐“大国工匠”程平参加“劳模工匠大宣讲”活动,构建职工群众“身边的思政课”“云端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主办、承办德州市首届职工音乐节、运河马拉松、板式网球全国巡回赛总决赛等文体活动30余项,参与职工3万余人次,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风尚。
  落实政策保障。出台“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等人才新政4.0版,全面推行定制权、破格权、配额制、编制池等改革举措,人才制度的吸引力、灵活度不断增强。深入实施“五安工程”,畅通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23项服务绿色通道,开发推广“德才码”,发放“德州惠才卡”,“‘德’有你、才‘州’全”工作品牌更加响亮。
  抓实维权服务。牢固树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一体推进法律援助行动、工惠暖心行动、阵地提升行动和新就业形态“百千万行动”,持续开展“求学圆梦”“四季帮扶”等困难救助,挽回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慰问一线职工6000余人次,把维权服务工作做得更加精准到位,不断增强广大产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