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发展视域下中医药人才培养优化策略探讨
2025-04-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杨颖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拥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传承,到明清时期名医辈出,再到现代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始终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济南市在中医药人才培养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但面对全球化竞争与现代化需求,仍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中医药教育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本土与国际的融合等复杂问题。如何培养既扎根传统又具备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成为济南市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济南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与现存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旨在为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决策参考。
济南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优势
1.多层次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山东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知名中医药高等学府,是济南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该校设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等本科专业,年均招生规模超过3000人,并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注重经典传承与现代创新结合,例如开设《黄帝内经》精读课程的同时,增设“人工智能与中医药大数据”等前沿选修课。为强化实践能力,学校与济南市中医医院、宏济堂制药、东阿阿胶等企业合作,共建了12个临床教学基地和5个科研平台。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不少于800小时的临床实习,并参与企业研发项目。例如,2024年,该校中药学专业学生与宏济堂合作研发的“智能煎药系统”获国家专利,显著提升了中药煎煮的标准化水平。
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济南卫生学校、济南护理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基层中医药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这些院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开设中药制剂技术、中医康复治疗等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中药炮制、针灸推拿、养生保健等实用技能。据统计,近三年济南市职业院校年均培养中医药技术人才千余名,其中80%以上服务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基础教育:文化浸润从娃娃抓起。济南市在全国率先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例如,山东省实验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体验课”,通过制作中药香囊、辨识常见药材、学习《神农本草经》故事等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025年,济南市共有32所中小学被纳入试点,累计覆盖学生1.2万人次。这一举措不仅普及了中医药知识,也为未来人才培养奠定了文化基础。
2.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做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济南市积极推动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度融合。例如,东阿阿胶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阿胶研究院”,聚焦阿胶现代化生产工艺与药效机制研究,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开发出“阿胶肽口服液”等创新产品。福胶集团则设立“学生创新工坊”,每年接纳200余名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将传统熬胶技艺与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培养了一批既懂理论又擅操作的技术骨干。
科技赋能: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在政策引导下,济南市中医药企业加速技术升级。例如,宏济堂引入智能生产线,实现中药炮制全流程自动化;部分医院采用“AI辅助诊疗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辨证施治的精准度。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在顶层设计方面,政策引领发展方向。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4年发布《2024年全市中医药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参与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育项目、齐鲁扁仓中医药人才培育项目、高层次西医学习中医研修项目等,遴选推荐省级中医药学科带头人,评选济南市中医药名医30名。继续实施西医学习中医“251”人才培养计划、“薪火传承231工程”。成立济南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工作委员会。让人才引领中医的发展,并且提出校企合作等建议。在文化载体方面,历史街区具有教育功能。明府城百花洲片区是济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该区域依托历史建筑打造了“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内设中药标本馆、古法炮制工坊、名医故事长廊等场景。学生可在此参与“沉浸式学习”,例如亲手炮制药材、模拟古代医馆问诊等,深度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济南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挑战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差距显著。济南市中心城区集中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三甲中医院等优质资源,而农村地区中医药教育设施严重不足。据2025年统计,济南市部分乡镇卫生院,仅有30%配备专职中医师,部分村卫生室甚至无法提供基础中药服务。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就业,加剧了基层人才短缺问题。
职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老旧等问题。例如,有的学校中药炮制课程仍沿用20年前的教材,未纳入现代制药技术内容,导致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现代医学与中医药的融合问题。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迅猛,中医药如何在保证传统特色的同时,与现代医学实现有机结合,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实践能力不足。由于中医诊疗强调临床经验,而当前医学教育多以理论为主,部分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社会认可度问题。在现代医学体系主导的背景下,中医药的社会认可度不够高,这对中医药人才的就业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社会认知存在偏差。例如,公众信任度待提升,文化传播手段单一。部分市民对中医药疗效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科学”“见效慢”。调查显示,济南市仅有45%的居民在患病时优先选择中医药治疗,年轻群体比例更低。中医药文化推广仍依赖传统讲座、宣传册等形式,未能充分利用短视频、虚拟现实(VR)等新媒体技术,多维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手段不足。
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建立城乡帮扶机制,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建议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教师团队定期赴农村地区开展培训,并为乡镇卫生院提供远程诊疗技术支持。同时,设立“基层中医药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改善农村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开发“泉城中医药云课堂”,整合高校精品课程、企业技术案例等资源,向全市开放。平台可设置在线答疑、虚拟实训等功能,帮助偏远地区学生突破地域限制。
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设立中医药创新基金。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现代中药产业学院”,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设计并指导学生实践。例如,东阿阿胶可开设“胶类中药创新应用”课程,结合企业研发需求设计教学模块。政府可联合企业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对于具有市场潜力的成果,提供孵化支持,推动成果转化。例如,2024年济南市某高校团队研发的“智能艾灸仪”通过基金支持成功量产,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海外合作网络,举办国际学术活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建中医药海外中心,推动人才联合培养。例如,济南市可在之前合作基础上,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合作开设“中医药文化双语课程”,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定期承办“国际中医药青年论坛”,邀请全球专家分享前沿成果,并设立“青年学者奖”鼓励创新。2025年,济南市可借此平台发布《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提升话语权。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深化中小学文化浸润。与抖音、B站等平台合作,推出“中医小剧场”“药膳厨房”等系列短视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培育“网红中医”IP,通过直播问诊、在线科普增强公众信任。将中医药文化研学纳入中小学必修实践课,组织学生参观药材种植基地、参与“小小中医师”职业体验活动。例如,济南市可联合宏济堂开设“本草探秘”夏令营,通过实地考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济南市中医药人才培养已初步形成“高校引领、职教支撑、文化浸润”的多元格局,但仍需在资源均衡、创新驱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与文化浸润,济南市有望建成全国领先的中医药人才高地。
展望2030年,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速,济南市可进一步发挥“齐鲁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双重优势,培育一批兼具传统底蕴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全球网络、创新传播方式,济南中医药文化必将成为世界健康事业的重要贡献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东方智慧。
[本文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颖主持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济南市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NSK2025C072)的阶段性成果]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拥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传承,到明清时期名医辈出,再到现代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始终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济南市在中医药人才培养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但面对全球化竞争与现代化需求,仍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中医药教育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本土与国际的融合等复杂问题。如何培养既扎根传统又具备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成为济南市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济南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与现存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旨在为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决策参考。
济南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优势
1.多层次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山东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知名中医药高等学府,是济南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该校设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等本科专业,年均招生规模超过3000人,并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注重经典传承与现代创新结合,例如开设《黄帝内经》精读课程的同时,增设“人工智能与中医药大数据”等前沿选修课。为强化实践能力,学校与济南市中医医院、宏济堂制药、东阿阿胶等企业合作,共建了12个临床教学基地和5个科研平台。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不少于800小时的临床实习,并参与企业研发项目。例如,2024年,该校中药学专业学生与宏济堂合作研发的“智能煎药系统”获国家专利,显著提升了中药煎煮的标准化水平。
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济南卫生学校、济南护理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基层中医药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这些院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开设中药制剂技术、中医康复治疗等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中药炮制、针灸推拿、养生保健等实用技能。据统计,近三年济南市职业院校年均培养中医药技术人才千余名,其中80%以上服务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基础教育:文化浸润从娃娃抓起。济南市在全国率先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例如,山东省实验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体验课”,通过制作中药香囊、辨识常见药材、学习《神农本草经》故事等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025年,济南市共有32所中小学被纳入试点,累计覆盖学生1.2万人次。这一举措不仅普及了中医药知识,也为未来人才培养奠定了文化基础。
2.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做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济南市积极推动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度融合。例如,东阿阿胶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阿胶研究院”,聚焦阿胶现代化生产工艺与药效机制研究,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开发出“阿胶肽口服液”等创新产品。福胶集团则设立“学生创新工坊”,每年接纳200余名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将传统熬胶技艺与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培养了一批既懂理论又擅操作的技术骨干。
科技赋能: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在政策引导下,济南市中医药企业加速技术升级。例如,宏济堂引入智能生产线,实现中药炮制全流程自动化;部分医院采用“AI辅助诊疗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辨证施治的精准度。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在顶层设计方面,政策引领发展方向。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4年发布《2024年全市中医药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参与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育项目、齐鲁扁仓中医药人才培育项目、高层次西医学习中医研修项目等,遴选推荐省级中医药学科带头人,评选济南市中医药名医30名。继续实施西医学习中医“251”人才培养计划、“薪火传承231工程”。成立济南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工作委员会。让人才引领中医的发展,并且提出校企合作等建议。在文化载体方面,历史街区具有教育功能。明府城百花洲片区是济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该区域依托历史建筑打造了“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内设中药标本馆、古法炮制工坊、名医故事长廊等场景。学生可在此参与“沉浸式学习”,例如亲手炮制药材、模拟古代医馆问诊等,深度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济南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挑战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差距显著。济南市中心城区集中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三甲中医院等优质资源,而农村地区中医药教育设施严重不足。据2025年统计,济南市部分乡镇卫生院,仅有30%配备专职中医师,部分村卫生室甚至无法提供基础中药服务。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就业,加剧了基层人才短缺问题。
职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老旧等问题。例如,有的学校中药炮制课程仍沿用20年前的教材,未纳入现代制药技术内容,导致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现代医学与中医药的融合问题。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迅猛,中医药如何在保证传统特色的同时,与现代医学实现有机结合,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实践能力不足。由于中医诊疗强调临床经验,而当前医学教育多以理论为主,部分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社会认可度问题。在现代医学体系主导的背景下,中医药的社会认可度不够高,这对中医药人才的就业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社会认知存在偏差。例如,公众信任度待提升,文化传播手段单一。部分市民对中医药疗效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科学”“见效慢”。调查显示,济南市仅有45%的居民在患病时优先选择中医药治疗,年轻群体比例更低。中医药文化推广仍依赖传统讲座、宣传册等形式,未能充分利用短视频、虚拟现实(VR)等新媒体技术,多维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手段不足。
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建立城乡帮扶机制,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建议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教师团队定期赴农村地区开展培训,并为乡镇卫生院提供远程诊疗技术支持。同时,设立“基层中医药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改善农村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开发“泉城中医药云课堂”,整合高校精品课程、企业技术案例等资源,向全市开放。平台可设置在线答疑、虚拟实训等功能,帮助偏远地区学生突破地域限制。
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设立中医药创新基金。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现代中药产业学院”,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设计并指导学生实践。例如,东阿阿胶可开设“胶类中药创新应用”课程,结合企业研发需求设计教学模块。政府可联合企业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对于具有市场潜力的成果,提供孵化支持,推动成果转化。例如,2024年济南市某高校团队研发的“智能艾灸仪”通过基金支持成功量产,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海外合作网络,举办国际学术活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建中医药海外中心,推动人才联合培养。例如,济南市可在之前合作基础上,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合作开设“中医药文化双语课程”,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定期承办“国际中医药青年论坛”,邀请全球专家分享前沿成果,并设立“青年学者奖”鼓励创新。2025年,济南市可借此平台发布《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提升话语权。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深化中小学文化浸润。与抖音、B站等平台合作,推出“中医小剧场”“药膳厨房”等系列短视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培育“网红中医”IP,通过直播问诊、在线科普增强公众信任。将中医药文化研学纳入中小学必修实践课,组织学生参观药材种植基地、参与“小小中医师”职业体验活动。例如,济南市可联合宏济堂开设“本草探秘”夏令营,通过实地考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济南市中医药人才培养已初步形成“高校引领、职教支撑、文化浸润”的多元格局,但仍需在资源均衡、创新驱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与文化浸润,济南市有望建成全国领先的中医药人才高地。
展望2030年,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速,济南市可进一步发挥“齐鲁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双重优势,培育一批兼具传统底蕴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全球网络、创新传播方式,济南中医药文化必将成为世界健康事业的重要贡献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东方智慧。
[本文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颖主持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济南市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NSK2025C07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