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岛版教材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策略探究

2025-04-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唐冬霞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养成具有关键作用。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其独特的编写理念、丰富的内容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框架。如何依托青岛版教材,高效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一、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青岛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极为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整套教材展开全面且深入的研读。例如,从低年级对整数的初步认识,到高年级逐步拓展至小数、分数以及有理数运算,各个阶段的知识点紧密相连,呈递进关系。教师只有清晰掌握不同年级、不同章节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在进行具体章节教学时,教师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并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精准确定教学目标。以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教学目标设定需全面且细致。学生不仅要透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计算,还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切实提高自身的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明确且准确的教学目标如同教学活动的基石,只有基石稳固,后续的教学工作才能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教师应充分挖掘并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具象化。青岛版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情境图,教师可加以充分利用。以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除了展示教材中的示意图,还可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长方体的盒子、正方体的魔方、圆柱的易拉罐等。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触摸这些实物,亲身感受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同样占据关键地位。教师需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四年级上册“统计”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分组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记录,之后共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尝试绘制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交流与分享,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在相互讨论、思维碰撞中,能进一步深化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为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导资料、教具和多媒体课件。例如,在教授数的认识时,使用计数器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的组成和运算;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借助几何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模型,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图形的特征。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等,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图形的运动”时,通过动画展示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运动过程,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相关概念。
  另一方面,要积极整合网络资源。互联网上存在大量优质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可依据教学需要,筛选出与青岛版教材同步的教学视频、练习题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渠道。同时,数学教育类App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如“小猿搜题”“作业帮”等,学生在课后遇到学习难题时,可通过拍照搜题等功能,及时获得详细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有助于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此外,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真切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四、加强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活动观察、作业批改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敏锐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分工协作情况,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分工合理、讨论热烈且成果显著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存在分工不明确、合作不顺畅等问题的小组,教师要及时介入,耐心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进合作方式。
  终结性评价方面,教师需定期组织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阶段性测试。在命题时,要严格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确保试题能全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成绩,深入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对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可适当精简后续教学时间;对于学生存在较多问题的知识点,则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和拓展。
  基于青岛版教材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注重数学思维培养,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并加强教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将各项教学策略有效融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都昌小学)
  □唐冬霞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养成具有关键作用。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其独特的编写理念、丰富的内容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框架。如何依托青岛版教材,高效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一、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青岛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极为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整套教材展开全面且深入的研读。例如,从低年级对整数的初步认识,到高年级逐步拓展至小数、分数以及有理数运算,各个阶段的知识点紧密相连,呈递进关系。教师只有清晰掌握不同年级、不同章节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在进行具体章节教学时,教师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并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精准确定教学目标。以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教学目标设定需全面且细致。学生不仅要透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计算,还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切实提高自身的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明确且准确的教学目标如同教学活动的基石,只有基石稳固,后续的教学工作才能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教师应充分挖掘并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具象化。青岛版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情境图,教师可加以充分利用。以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除了展示教材中的示意图,还可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长方体的盒子、正方体的魔方、圆柱的易拉罐等。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触摸这些实物,亲身感受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同样占据关键地位。教师需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四年级上册“统计”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分组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记录,之后共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尝试绘制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交流与分享,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在相互讨论、思维碰撞中,能进一步深化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为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导资料、教具和多媒体课件。例如,在教授数的认识时,使用计数器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的组成和运算;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借助几何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模型,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图形的特征。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等,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图形的运动”时,通过动画展示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运动过程,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相关概念。
  另一方面,要积极整合网络资源。互联网上存在大量优质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可依据教学需要,筛选出与青岛版教材同步的教学视频、练习题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渠道。同时,数学教育类App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如“小猿搜题”“作业帮”等,学生在课后遇到学习难题时,可通过拍照搜题等功能,及时获得详细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有助于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此外,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真切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四、加强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活动观察、作业批改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敏锐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分工协作情况,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分工合理、讨论热烈且成果显著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存在分工不明确、合作不顺畅等问题的小组,教师要及时介入,耐心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进合作方式。
  终结性评价方面,教师需定期组织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阶段性测试。在命题时,要严格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确保试题能全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成绩,深入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与不足。对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可适当精简后续教学时间;对于学生存在较多问题的知识点,则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和拓展。
  基于青岛版教材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注重数学思维培养,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并加强教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将各项教学策略有效融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都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