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电商

“宝葫芦” 的流量效应

2025-03-31 作者: 贺莹莹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刘雨新 张佳


  “现在为大家展示的八宝葫芦,大家可以点进小黄车。我们还可以在葫芦上雕刻字画,或根据您发来的图案定做。”日前,在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葫芦产业园,主播吴爱华正通过抖音直播,向网友介绍新设计的葫芦手包制品,她一边介绍一边在葫芦上进行烙画示范,吸引了众多网友点赞关注。
  葫芦因谐音“福禄”而被赋予美好含义。于集乡将小葫芦做成大产业,打造了一条从种植、雕刻加工到销售的完整特色产业链。“从2023年起,于集乡开始种植葫芦,种植了70亩。今年发动村民利用闲散土地又增种了10亩,部分葫芦已经被客户买走,剩下的我们自己雕刻以后再出售。”吴爱华说。
  一个普通的白皮葫芦售价在10元左右,但加工后却可以卖出几十元乃至几百元。于集乡的手工艺人们将葫芦进行浮雕、透雕以及烙画等文创加工,以文化元素赋予葫芦更高的经济价值。该乡聘请专家多次给群众免费培训,申请了“念念有‘于’”葫芦烙画商标,培养葫芦加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余人。同时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葫芦工艺品制作,使葫芦造型更加多样化、精准化,让葫芦艺术品能够更长久地保持其艺术价值。加工中注重功能性的开发,一些葫芦被加工成实用的家居用品,如葫芦手包、葫芦花篮、葫芦风铃等。这些产品既保留了葫芦天然的质感,又融入了实用功能,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近年来,于集乡采用线上直播销售方式,在与商业平台合作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网红销售团队和直播平台,让“宝葫芦”带来流量效应。依托电商孵化基地,整合区域内直播达人、电商平台精英人才12名。推出一些具有特殊蕴意的葫芦制品,提供专门定制,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源。“宝葫芦”借助网络带来大流量,正持续刺激产业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 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刘雨新 张佳


  “现在为大家展示的八宝葫芦,大家可以点进小黄车。我们还可以在葫芦上雕刻字画,或根据您发来的图案定做。”日前,在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葫芦产业园,主播吴爱华正通过抖音直播,向网友介绍新设计的葫芦手包制品,她一边介绍一边在葫芦上进行烙画示范,吸引了众多网友点赞关注。
  葫芦因谐音“福禄”而被赋予美好含义。于集乡将小葫芦做成大产业,打造了一条从种植、雕刻加工到销售的完整特色产业链。“从2023年起,于集乡开始种植葫芦,种植了70亩。今年发动村民利用闲散土地又增种了10亩,部分葫芦已经被客户买走,剩下的我们自己雕刻以后再出售。”吴爱华说。
  一个普通的白皮葫芦售价在10元左右,但加工后却可以卖出几十元乃至几百元。于集乡的手工艺人们将葫芦进行浮雕、透雕以及烙画等文创加工,以文化元素赋予葫芦更高的经济价值。该乡聘请专家多次给群众免费培训,申请了“念念有‘于’”葫芦烙画商标,培养葫芦加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余人。同时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葫芦工艺品制作,使葫芦造型更加多样化、精准化,让葫芦艺术品能够更长久地保持其艺术价值。加工中注重功能性的开发,一些葫芦被加工成实用的家居用品,如葫芦手包、葫芦花篮、葫芦风铃等。这些产品既保留了葫芦天然的质感,又融入了实用功能,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近年来,于集乡采用线上直播销售方式,在与商业平台合作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网红销售团队和直播平台,让“宝葫芦”带来流量效应。依托电商孵化基地,整合区域内直播达人、电商平台精英人才12名。推出一些具有特殊蕴意的葫芦制品,提供专门定制,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源。“宝葫芦”借助网络带来大流量,正持续刺激产业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