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 科研培师:高中化学学科基地双翼建设的省域实践

2025-03-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吕志会 李宁
  
  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中,普通高中面临同质化发展、知识本位的课堂痼疾与教师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特色多样发展战略,山东省2019年启动“强科培优”行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作为山东省首批化学学科基地,山东省青岛第十六中学作为青岛市首批教改实验基地,探索出“课程育人+科研培师”双翼模式,形成省域实践样本。
机制破壁:三位一体筑牢制度根基
  制度矩阵驱动效能跃升。基地致力于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构建“发展规划、工作机制、标准规范”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自身发展提供核心引擎。课程开发“双审核”即学科组初审、专家组终审,制定涵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8个维度的教学质量标准。设置管理运行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以管促建高效运作;建立学科发展制度,涵盖课程开发、评价等环节,提升课程质量;建立教学组织制度,包含教学常规建设、教学质量标准细则、质量奖励机制、资源使用制度、作业管理制度等,助力教师成长。此外,构建“五维评价体系”,包括课程开发评价、课程质量评价、必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选修课程学业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实现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发展的转变。
  多维协同释放育人效能。充分释放建设合力效能,紧密围绕学校特色塑造、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校社资源优化配置、初高学段与高等教育衔接贯通等多个维度展开有机融合,凝聚全方位育人合力,构建涵盖多主体积极参与、多渠道资源供给、多样化形式保障的综合性建设体系。
课程重构:三阶递进筑牢生本思想
  分层分类精铸贯通课程。基地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构建三阶递进式课程体系。通过解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突破传统课程固有框架与模式束缚,巧妙融入学校特色文化及相关多文化元素于课程建设体系,确立“全员普及—兴趣拓展—创新进阶”三级目标,培养学生兴趣、情趣、志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需求。
  构建“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师生共创”的课程多元开发机制,形成移植优化、校本创新、社团重组、校际联合、职普融通五维开发路径;开展“三位一体”文化育人建设——化学文化廊道(展示学生作品137件)、学科主题馆(年均接待3000人次)、《中学化学报》(已刊发学生作品124份);建立ABC三级课程群,A级必修课程聚焦基础素养,B级选修课程强化实践能力,C级研究课程培养创新思维,并通过衔接课程实现初高学段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程的衔接。
  构建了“三层三法四翼”模型促进核心概念教学,形成了“一流程四层级五主题五策略”化学微粒观进阶学习模式,确立了化学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评价体系,创生出化学概念的“四环节训练策略”。多维度协同提炼出化学深度情境教学法并加以实践,更好地发挥了学科育人价值。
师态重构:闭环体系激活专业动能
  三维路径构建发展生态。基地通过三阶策略重构师资生态:多元主体协同、多向资源流动、动态结构重组,着力形成“测—培—研”闭环式教师素养提升体系,构建非线性师资团队的教师成长生态网络。
  基地构建三维成长路径:建立“新秀—骨干—名师”发展档案,实施增值评价的纵向进阶;通过“双轨导师制”整合青年教师的学科导师与科研导师;组建多领域复合师资团队跨界拓展,涵盖学科竞赛、实验教学、科技制作、信息技术、校友及高教教师。
  微团攻坚催生科研突破。基地秉持以研促建的理念,科研引领教研,教研指导教学,注重发挥教师的特长与兴趣,由四五名教师组成微团队,遵循“选真问题,做真研究”的原则申报微项目,进而组建起课题研究团队、磨课研课团队、宣传策划团队、试题命制团队等9个微团队。紧密围绕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发展指导、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等热点问题,开展基于教学问题导向的教科研工作,坚持运用科研手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开创了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新路径。
成果淬炼:系统思维引领范式创新
  资源集成赋能教学变革。全面总结精炼基地经验和教科研成果,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学范式和课程体系。近5年获得省级以上成果16项,凝练7类教学范式,出版《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探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探索》等6部专著;建成“基础+拓展+创新”三级课程资源库,开发数字化课程包43个。这些成果从理论、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多个维度建构起基地学科育人体系。
  四方联动构建省域格局。成果推广应用中形成了四个责任主体:管理方(山东省教育厅)、组织方(山东省教科院和淄博市教研院)、推广方(山东淄博实验中学学科基地)和应用方(学科基地实践共同体)。以推广方和应用方双主体参与为纽带,以管理方和组织方“嵌入式”参与为动力,共同促成了“四方联动共同体”和“省域实践共同体”的形成。建立“2+20+N”多元推广体系(2个核心基地、20个示范校、N个协作校),构建省域教研机制,开展跨区域教研活动87场,促成成果的本土化落地。
结语
  2024年,淄博实验中学高二学生冯馨瑶、杨斯晴凭借自主设计的“铜锌置换创新实验”,登上山东省创新大赛领奖台。这一诞生于基地实验室的作品,是“课程育人、科研培师”改革成果的生动写照,彰显了特色学科基地的三重价值——破除应试教育的破冰船、贯通五育并举的连接器、激活区域教育的反应釜。实验基地正以化学反应式的精准调控,催化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进阶,激发新时代化学教育的活化能。
  (作者单位分别为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山东省青岛第十六中学)
  
  □吕志会 李宁
  
  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中,普通高中面临同质化发展、知识本位的课堂痼疾与教师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特色多样发展战略,山东省2019年启动“强科培优”行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作为山东省首批化学学科基地,山东省青岛第十六中学作为青岛市首批教改实验基地,探索出“课程育人+科研培师”双翼模式,形成省域实践样本。
机制破壁:三位一体筑牢制度根基
  制度矩阵驱动效能跃升。基地致力于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构建“发展规划、工作机制、标准规范”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自身发展提供核心引擎。课程开发“双审核”即学科组初审、专家组终审,制定涵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8个维度的教学质量标准。设置管理运行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以管促建高效运作;建立学科发展制度,涵盖课程开发、评价等环节,提升课程质量;建立教学组织制度,包含教学常规建设、教学质量标准细则、质量奖励机制、资源使用制度、作业管理制度等,助力教师成长。此外,构建“五维评价体系”,包括课程开发评价、课程质量评价、必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选修课程学业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实现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发展的转变。
  多维协同释放育人效能。充分释放建设合力效能,紧密围绕学校特色塑造、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校社资源优化配置、初高学段与高等教育衔接贯通等多个维度展开有机融合,凝聚全方位育人合力,构建涵盖多主体积极参与、多渠道资源供给、多样化形式保障的综合性建设体系。
课程重构:三阶递进筑牢生本思想
  分层分类精铸贯通课程。基地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构建三阶递进式课程体系。通过解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突破传统课程固有框架与模式束缚,巧妙融入学校特色文化及相关多文化元素于课程建设体系,确立“全员普及—兴趣拓展—创新进阶”三级目标,培养学生兴趣、情趣、志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需求。
  构建“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师生共创”的课程多元开发机制,形成移植优化、校本创新、社团重组、校际联合、职普融通五维开发路径;开展“三位一体”文化育人建设——化学文化廊道(展示学生作品137件)、学科主题馆(年均接待3000人次)、《中学化学报》(已刊发学生作品124份);建立ABC三级课程群,A级必修课程聚焦基础素养,B级选修课程强化实践能力,C级研究课程培养创新思维,并通过衔接课程实现初高学段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程的衔接。
  构建了“三层三法四翼”模型促进核心概念教学,形成了“一流程四层级五主题五策略”化学微粒观进阶学习模式,确立了化学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评价体系,创生出化学概念的“四环节训练策略”。多维度协同提炼出化学深度情境教学法并加以实践,更好地发挥了学科育人价值。
师态重构:闭环体系激活专业动能
  三维路径构建发展生态。基地通过三阶策略重构师资生态:多元主体协同、多向资源流动、动态结构重组,着力形成“测—培—研”闭环式教师素养提升体系,构建非线性师资团队的教师成长生态网络。
  基地构建三维成长路径:建立“新秀—骨干—名师”发展档案,实施增值评价的纵向进阶;通过“双轨导师制”整合青年教师的学科导师与科研导师;组建多领域复合师资团队跨界拓展,涵盖学科竞赛、实验教学、科技制作、信息技术、校友及高教教师。
  微团攻坚催生科研突破。基地秉持以研促建的理念,科研引领教研,教研指导教学,注重发挥教师的特长与兴趣,由四五名教师组成微团队,遵循“选真问题,做真研究”的原则申报微项目,进而组建起课题研究团队、磨课研课团队、宣传策划团队、试题命制团队等9个微团队。紧密围绕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发展指导、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等热点问题,开展基于教学问题导向的教科研工作,坚持运用科研手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开创了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新路径。
成果淬炼:系统思维引领范式创新
  资源集成赋能教学变革。全面总结精炼基地经验和教科研成果,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学范式和课程体系。近5年获得省级以上成果16项,凝练7类教学范式,出版《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探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探索》等6部专著;建成“基础+拓展+创新”三级课程资源库,开发数字化课程包43个。这些成果从理论、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多个维度建构起基地学科育人体系。
  四方联动构建省域格局。成果推广应用中形成了四个责任主体:管理方(山东省教育厅)、组织方(山东省教科院和淄博市教研院)、推广方(山东淄博实验中学学科基地)和应用方(学科基地实践共同体)。以推广方和应用方双主体参与为纽带,以管理方和组织方“嵌入式”参与为动力,共同促成了“四方联动共同体”和“省域实践共同体”的形成。建立“2+20+N”多元推广体系(2个核心基地、20个示范校、N个协作校),构建省域教研机制,开展跨区域教研活动87场,促成成果的本土化落地。
结语
  2024年,淄博实验中学高二学生冯馨瑶、杨斯晴凭借自主设计的“铜锌置换创新实验”,登上山东省创新大赛领奖台。这一诞生于基地实验室的作品,是“课程育人、科研培师”改革成果的生动写照,彰显了特色学科基地的三重价值——破除应试教育的破冰船、贯通五育并举的连接器、激活区域教育的反应釜。实验基地正以化学反应式的精准调控,催化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进阶,激发新时代化学教育的活化能。
  (作者单位分别为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山东省青岛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