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难题

科技创新落地生“金”

2025-03-21 作者: 王洪涛 曹儒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毕凤玲

  “多亏了技术经理人的牵线搭桥,我们才能顺利买到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生产技术,给我们省了很多事。”山东芝人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克赞对泰山科技大市场竖起大拇指。
  去年6月,泰山科技大市场启动试运行。政策咨询、买卖成果、融资、成果评价等,都能在这里实现。一个月后,泰山科技大市场将一项国内领先的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生产技术在山东芝人堂药业有限公司落地转化,技术成交额435万元,仅半年时间实现产值1000万元。
  “我们完善了成果展示、人才引育、成果交易、供需对接等七大功能,截至目前,已进驻企业100余家,培养中级技术经理人150余人,共建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0家,已完成技术交易额4000余万元。”泰山科技大市场负责人葛新茹介绍。
  如今,从科研攻关机制创新到全链条服务生态体系构建,从人才飞地的异地研发到“科技副总”的精准赋能,泰安正书写着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新篇章。“我们紧盯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需求,大力整合要素资源,畅通转化渠道,提供全周期服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迈上生产线,在泰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泰安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李卫国表示。
  科技成果转化“转什么”?泰安市构建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能力的体制机制,努力破解“技术供应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自2023年起,泰安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双十工程”,将突破产业共性难关的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采取“揭榜挂帅”“军令状”等新型项目遴选组织方式,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51项,带动开发新产品64个,新建生产线62条,新增销售收入73亿元。
  针对重点产业链技术瓶颈,泰安市深化实施“百名专家泰安行百家企业进院所”行动,支持专家带技术、带成果来泰安“把脉问诊”解难题,组织企业到高校院所“按图索骥”找资源,累计解决技术难题320项、转化科技成果213项。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保障科研人员按贡献比例享受成果转化收益;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聚焦“谁来转”,谁有需求谁来转。泰安市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源,努力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
  科研人员“敢转化”。泰安市制订《市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保障科研人员按贡献比例享受成果转化收益,引导科技工作者主动推广创新性科技成果。
  企业“能转化”。泰安市构建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到加速器的全链条科技企业梯次育成体系,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转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高校“愿转化”。一年来,泰安市围绕山农大、山科大、省果树所等驻泰高校科研单位组织开展科技沙龙、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6次,利用技术交易线上存证平台登记驻泰高校科技成果100余项,达成转化意向10余项。
  聚焦“怎么转”,泰安市夯实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四梁八柱,努力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
  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两翼”,泰安市做大金融服务支撑,出台《关于深化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服务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完善“拨、投、贷、担、保”多元化联动支持体系,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科技;设立技术转移补助资金,推广“创新券”补助,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累计促成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394笔,授信85.58亿元,发放贷款60亿元。
  做实人才服务,泰安市选聘92名专家到企业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鼓励企业到人才富集地建设“人才飞地”36家,形成“研发在外地、落地在泰安”的成果转化格局。
  □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毕凤玲

  “多亏了技术经理人的牵线搭桥,我们才能顺利买到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生产技术,给我们省了很多事。”山东芝人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克赞对泰山科技大市场竖起大拇指。
  去年6月,泰山科技大市场启动试运行。政策咨询、买卖成果、融资、成果评价等,都能在这里实现。一个月后,泰山科技大市场将一项国内领先的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生产技术在山东芝人堂药业有限公司落地转化,技术成交额435万元,仅半年时间实现产值1000万元。
  “我们完善了成果展示、人才引育、成果交易、供需对接等七大功能,截至目前,已进驻企业100余家,培养中级技术经理人150余人,共建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0家,已完成技术交易额4000余万元。”泰山科技大市场负责人葛新茹介绍。
  如今,从科研攻关机制创新到全链条服务生态体系构建,从人才飞地的异地研发到“科技副总”的精准赋能,泰安正书写着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新篇章。“我们紧盯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需求,大力整合要素资源,畅通转化渠道,提供全周期服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迈上生产线,在泰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泰安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李卫国表示。
  科技成果转化“转什么”?泰安市构建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能力的体制机制,努力破解“技术供应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自2023年起,泰安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双十工程”,将突破产业共性难关的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采取“揭榜挂帅”“军令状”等新型项目遴选组织方式,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51项,带动开发新产品64个,新建生产线62条,新增销售收入73亿元。
  针对重点产业链技术瓶颈,泰安市深化实施“百名专家泰安行百家企业进院所”行动,支持专家带技术、带成果来泰安“把脉问诊”解难题,组织企业到高校院所“按图索骥”找资源,累计解决技术难题320项、转化科技成果213项。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保障科研人员按贡献比例享受成果转化收益;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聚焦“谁来转”,谁有需求谁来转。泰安市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源,努力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
  科研人员“敢转化”。泰安市制订《市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保障科研人员按贡献比例享受成果转化收益,引导科技工作者主动推广创新性科技成果。
  企业“能转化”。泰安市构建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到加速器的全链条科技企业梯次育成体系,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转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高校“愿转化”。一年来,泰安市围绕山农大、山科大、省果树所等驻泰高校科研单位组织开展科技沙龙、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6次,利用技术交易线上存证平台登记驻泰高校科技成果100余项,达成转化意向10余项。
  聚焦“怎么转”,泰安市夯实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四梁八柱,努力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
  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两翼”,泰安市做大金融服务支撑,出台《关于深化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服务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完善“拨、投、贷、担、保”多元化联动支持体系,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科技;设立技术转移补助资金,推广“创新券”补助,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累计促成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394笔,授信85.58亿元,发放贷款60亿元。
  做实人才服务,泰安市选聘92名专家到企业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鼓励企业到人才富集地建设“人才飞地”36家,形成“研发在外地、落地在泰安”的成果转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