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学新样式

2025-03-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时春艳
  
  在数字技术深度重构教育生态的今天,高中语文课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一支粉笔一本书”到“云端互动、虚实共生”,新媒体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之间架起桥梁。本文以北京、杭州等地多所高中的实践为样本,探讨新媒体技术如何催生语文教学新样式,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技术赋能:从“单向灌输”到
“沉浸交互”的课堂重构
  新媒体技术的介入,让语文课堂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向输出转向多维互动。
  1.多媒体工具激活文本生命力。北京市第十一学校开发的《红楼梦》VR教学系统,通过三维建模还原大观园场景,学生佩戴设备后可“步入”潇湘馆观察竹影斑驳,或“参与”海棠诗社的即兴创作。该校语文教研组长王颖说:“技术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对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体悟效率提升40%以上。”南京外国语学校更将AR技术应用于《赤壁赋》教学,学生扫描课文即可看到战船在课桌上“重现”,苏轼泛舟的画面与文字形成动态呼应。此类沉浸式教学正在全国多地推广。
  2.在线平台构建泛在学习场域。山东省实验中学搭建的“文心”学习平台,整合了3000余部经典著作的数字化版本与名师解读视频。该平台设置“实时批注共享”功能,学生阅读《乡土中国》时,可在重点段落发起讨论,系统自动生成观点碰撞的热力图。数据显示,使用该平台后,学生整本书阅读完成率从58%提升至92%,深度思考类问题提出量增长3倍。
  3.移动终端催生微型学习单元。杭州学军中学开发的“每日诗话”小程序,每日推送结合热点事件的古诗文解析。如冬奥会期间关联“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冰雪意象,神舟发射时解读“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航天浪漫。这种碎片化学习模式使古诗文与现代生活产生强关联,该校学生自创的“新国风”短视频作品已累计获百万播放量。
资源整合:构建“超文本”教学体系的
新可能
  新媒体打破了教材边界,让语文教学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网络。
  1.跨媒介文本的立体化解析。针对《祝福》教学,上海交大附中设计“多媒介叙事对比”任务:学生需对比小说原文、1956年电影版及2022年动画短片3个版本,分析不同媒介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差异。教师张宏斌介绍:“这种训练既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又深化学生对文学本质的理解。”类似案例中,学生通过制作《雷雨》人物关系动态图谱、《荷塘月色》声画混剪等作品,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2.社会热点与经典文本的对话。广州执信中学在讲授《谏太宗十思疏》时,引入“政务直播间”“网络问政平台”等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谏议制度与现代民主监督的异同。这种“古为今用”的教学设计,使文言文学习跳出应试窠臼,转化为培育公民素养的载体。该校开展的“我给市长写建议书”活动中,23%的学生引用课文中的治国理念,5篇优秀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
  3.地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再生。成都七中与三星堆博物馆合作开发的《蜀道难》教学项目,通过文物3D扫描数据还原古蜀道场景,学生可对比李白诗作与考古发现,撰写“数字时代的文化考据报告”。这种在地化教学创新,既传承地域文脉,又为传统文化注入科技基因。
范式革新:教师角色与评价体系的
双重转型
  新媒体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新要求,倒逼教学评价体系同步革新。
  1.教师从“讲授者”转向“学习设计师”。深圳中学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语文教师与程序员共同开发“AI作文批改系统”。该系统不仅能识别修辞手法、逻辑结构等要素,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推荐个性化阅读清单。教师陈雪坦言:“技术解放了批改时间,让我们更专注于教学设计中的创造性工作。”
  2.过程性评价的数字化转型。江苏省推行的“语文素养成长档案”平台,完整记录学生从课堂发言、在线讨论到项目实践的轨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利用情感计算技术,分析学生朗读《雨巷》时的语音波动,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诵读训练建议。这种量化分析与质性评价的结合,使教学反馈更具针对性。
  3.审美教育的技术化表达。在“美育进中考”政策背景下,多地开展“数字审美档案”探索。学生通过编辑电子诗集、制作文学地图等数字作品,展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北京某重点中学的案例显示,这类创作使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测评优秀率提升28%,远超传统写作训练的效果。
冷思考:技术狂欢中的文化定力
  在新媒体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程中,需警惕三重失衡:
  1.形式创新与思维深度的平衡。部分课堂出现“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如过度追求VR特效导致文本细读被弱化。专家建议建立“技术适用性评估机制”,明确不同文体的最佳呈现方式。
  2.信息过载与经典深读的博弈。面对海量资源,需构建“数字导读体系”。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设的“经典深读过滤器”,通过算法推荐适配学生认知水平的注释版本与拓展资料。
  3.技术伦理与人文关怀的共生。当AI开始撰写诗歌时,更需强化“不可替代的人文体验”。多地开展的“人机共创工作坊”证明,技术应作为激发创造力的工具,而非取代思考的主体。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语文教学,本质上是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对话。当苏轼的词句在弹幕中焕发新生,当《论语》智慧通过算法精准推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革新,更是文明传承方式的演进。在这条融合之路上,既需要拥抱技术的勇气,更要保持以文化人的定力——因为技术终将迭代,而语言中跃动的文化基因永恒。
  (作者单位:单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 时春艳
  
  在数字技术深度重构教育生态的今天,高中语文课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一支粉笔一本书”到“云端互动、虚实共生”,新媒体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之间架起桥梁。本文以北京、杭州等地多所高中的实践为样本,探讨新媒体技术如何催生语文教学新样式,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技术赋能:从“单向灌输”到
“沉浸交互”的课堂重构
  新媒体技术的介入,让语文课堂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向输出转向多维互动。
  1.多媒体工具激活文本生命力。北京市第十一学校开发的《红楼梦》VR教学系统,通过三维建模还原大观园场景,学生佩戴设备后可“步入”潇湘馆观察竹影斑驳,或“参与”海棠诗社的即兴创作。该校语文教研组长王颖说:“技术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对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体悟效率提升40%以上。”南京外国语学校更将AR技术应用于《赤壁赋》教学,学生扫描课文即可看到战船在课桌上“重现”,苏轼泛舟的画面与文字形成动态呼应。此类沉浸式教学正在全国多地推广。
  2.在线平台构建泛在学习场域。山东省实验中学搭建的“文心”学习平台,整合了3000余部经典著作的数字化版本与名师解读视频。该平台设置“实时批注共享”功能,学生阅读《乡土中国》时,可在重点段落发起讨论,系统自动生成观点碰撞的热力图。数据显示,使用该平台后,学生整本书阅读完成率从58%提升至92%,深度思考类问题提出量增长3倍。
  3.移动终端催生微型学习单元。杭州学军中学开发的“每日诗话”小程序,每日推送结合热点事件的古诗文解析。如冬奥会期间关联“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冰雪意象,神舟发射时解读“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航天浪漫。这种碎片化学习模式使古诗文与现代生活产生强关联,该校学生自创的“新国风”短视频作品已累计获百万播放量。
资源整合:构建“超文本”教学体系的
新可能
  新媒体打破了教材边界,让语文教学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网络。
  1.跨媒介文本的立体化解析。针对《祝福》教学,上海交大附中设计“多媒介叙事对比”任务:学生需对比小说原文、1956年电影版及2022年动画短片3个版本,分析不同媒介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差异。教师张宏斌介绍:“这种训练既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又深化学生对文学本质的理解。”类似案例中,学生通过制作《雷雨》人物关系动态图谱、《荷塘月色》声画混剪等作品,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2.社会热点与经典文本的对话。广州执信中学在讲授《谏太宗十思疏》时,引入“政务直播间”“网络问政平台”等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谏议制度与现代民主监督的异同。这种“古为今用”的教学设计,使文言文学习跳出应试窠臼,转化为培育公民素养的载体。该校开展的“我给市长写建议书”活动中,23%的学生引用课文中的治国理念,5篇优秀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
  3.地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再生。成都七中与三星堆博物馆合作开发的《蜀道难》教学项目,通过文物3D扫描数据还原古蜀道场景,学生可对比李白诗作与考古发现,撰写“数字时代的文化考据报告”。这种在地化教学创新,既传承地域文脉,又为传统文化注入科技基因。
范式革新:教师角色与评价体系的
双重转型
  新媒体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新要求,倒逼教学评价体系同步革新。
  1.教师从“讲授者”转向“学习设计师”。深圳中学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语文教师与程序员共同开发“AI作文批改系统”。该系统不仅能识别修辞手法、逻辑结构等要素,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推荐个性化阅读清单。教师陈雪坦言:“技术解放了批改时间,让我们更专注于教学设计中的创造性工作。”
  2.过程性评价的数字化转型。江苏省推行的“语文素养成长档案”平台,完整记录学生从课堂发言、在线讨论到项目实践的轨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利用情感计算技术,分析学生朗读《雨巷》时的语音波动,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诵读训练建议。这种量化分析与质性评价的结合,使教学反馈更具针对性。
  3.审美教育的技术化表达。在“美育进中考”政策背景下,多地开展“数字审美档案”探索。学生通过编辑电子诗集、制作文学地图等数字作品,展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北京某重点中学的案例显示,这类创作使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测评优秀率提升28%,远超传统写作训练的效果。
冷思考:技术狂欢中的文化定力
  在新媒体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程中,需警惕三重失衡:
  1.形式创新与思维深度的平衡。部分课堂出现“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如过度追求VR特效导致文本细读被弱化。专家建议建立“技术适用性评估机制”,明确不同文体的最佳呈现方式。
  2.信息过载与经典深读的博弈。面对海量资源,需构建“数字导读体系”。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设的“经典深读过滤器”,通过算法推荐适配学生认知水平的注释版本与拓展资料。
  3.技术伦理与人文关怀的共生。当AI开始撰写诗歌时,更需强化“不可替代的人文体验”。多地开展的“人机共创工作坊”证明,技术应作为激发创造力的工具,而非取代思考的主体。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语文教学,本质上是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对话。当苏轼的词句在弹幕中焕发新生,当《论语》智慧通过算法精准推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革新,更是文明传承方式的演进。在这条融合之路上,既需要拥抱技术的勇气,更要保持以文化人的定力——因为技术终将迭代,而语言中跃动的文化基因永恒。
  (作者单位:单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