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新消费帮扶模式助推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

将科技化信息化融入产业帮扶

2025-03-12 作者: 李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 媛
   本报通讯员 李斯红 冯 志


  2月27日,由青岛市崂山区联合甘肃省礼县打造的礼县中药材数字化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该平台运用“AI数字大脑”,通过气象站+地面传感等技术集成物联网监测系统,为礼县5万亩中药材基地构建起“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监测网络,助力礼县提升中药材全产业链打造云端生态圈。这是青岛市创新消费帮扶模式,将科技化、信息化融入产业帮扶,助推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的一例。
  青岛市将消费帮扶工作纳入全市支援协作工作体系、纳入全市促消费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推进工作落实,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全链条消费帮扶模式,青岛市创新“消费+产业”帮扶联动模式,探索建立农产品滞销应急机制,最大限度保障脱贫地区群众利益。  
  聚焦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青岛市聚力援助定西打造产业链条完整、农民从中受益多、发展潜力大、富有活力的马铃薯产业集群。2024年,青岛携手定西,在定西市鲁家沟镇小岔口、大岔和花岔3个村规划建设了1.14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实现了“引水上山、产量翻番”的协作目标,马铃薯平均亩产8582.6斤,亩均产量增长2倍,带动296个农户,户均年增收1.4万元,就近吸纳务工人员600人,人均增收2.3万元。
  去年,青岛市牵线引进山东天成集团10亿元投资项目,在定西市启动中药材存储、处理和中药提取等关键环节项目建设,预计2025年全面建成。项目投产后,可直接带动5000多户中药材种植户实现稳定增收。2024年10月,水发集团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在陇南签约,总投资14.48亿元,将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建成后可年产中药材38346吨,加工饮片16105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了帮助协作城市打造好品精品,培育当地特色产业品牌,青岛市借鉴“好品山东”、“青岛农品”和“青岛优品”的品牌培育模式,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模式,助力支援协作地区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推进特色产业向品牌化经营转变,不断提升地区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辨识度。在拓展消费帮扶模式方面,青岛市采取“线上+线下”、“政府+企业”、“前端+末端”三结合,通过直采直销模式,畅通脱贫地区农产品和文旅商品互联网销售渠道;依托青岛消费协作“六种模式”经验和线下实体经营店,持续开展脱贫地区农产品进机关、进医院、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
  仅2024年,青岛市累计采购、销售脱贫地区粮油、蔬菜、水果、肉食、水产、药材、牛奶等农副产品6.9亿元。如今,围绕消费帮扶重点城市建设目标,青岛市聚焦“帮销、促产、疏浚、解困”四大功能,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三端发力”全链赋能,初步构建起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三线齐发”的青岛全链条消费帮扶模式,有效助力对口地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今年,青岛市将进一步抓好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更加注重联农带农,更加注重品牌引领,更加注重拓展“消费帮扶+”,创新“进城”机制和模式,通过消费帮扶工作示范,探索形成助力中西部地区产品和文化旅游等服务上行外销、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模式和创新机制,助力协作帮扶地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落实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任务继续贡献青岛力量。
    □ 本报记者 李 媛
   本报通讯员 李斯红 冯 志


  2月27日,由青岛市崂山区联合甘肃省礼县打造的礼县中药材数字化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该平台运用“AI数字大脑”,通过气象站+地面传感等技术集成物联网监测系统,为礼县5万亩中药材基地构建起“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监测网络,助力礼县提升中药材全产业链打造云端生态圈。这是青岛市创新消费帮扶模式,将科技化、信息化融入产业帮扶,助推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的一例。
  青岛市将消费帮扶工作纳入全市支援协作工作体系、纳入全市促消费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推进工作落实,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全链条消费帮扶模式,青岛市创新“消费+产业”帮扶联动模式,探索建立农产品滞销应急机制,最大限度保障脱贫地区群众利益。  
  聚焦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青岛市聚力援助定西打造产业链条完整、农民从中受益多、发展潜力大、富有活力的马铃薯产业集群。2024年,青岛携手定西,在定西市鲁家沟镇小岔口、大岔和花岔3个村规划建设了1.14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实现了“引水上山、产量翻番”的协作目标,马铃薯平均亩产8582.6斤,亩均产量增长2倍,带动296个农户,户均年增收1.4万元,就近吸纳务工人员600人,人均增收2.3万元。
  去年,青岛市牵线引进山东天成集团10亿元投资项目,在定西市启动中药材存储、处理和中药提取等关键环节项目建设,预计2025年全面建成。项目投产后,可直接带动5000多户中药材种植户实现稳定增收。2024年10月,水发集团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在陇南签约,总投资14.48亿元,将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建成后可年产中药材38346吨,加工饮片16105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了帮助协作城市打造好品精品,培育当地特色产业品牌,青岛市借鉴“好品山东”、“青岛农品”和“青岛优品”的品牌培育模式,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模式,助力支援协作地区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推进特色产业向品牌化经营转变,不断提升地区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辨识度。在拓展消费帮扶模式方面,青岛市采取“线上+线下”、“政府+企业”、“前端+末端”三结合,通过直采直销模式,畅通脱贫地区农产品和文旅商品互联网销售渠道;依托青岛消费协作“六种模式”经验和线下实体经营店,持续开展脱贫地区农产品进机关、进医院、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
  仅2024年,青岛市累计采购、销售脱贫地区粮油、蔬菜、水果、肉食、水产、药材、牛奶等农副产品6.9亿元。如今,围绕消费帮扶重点城市建设目标,青岛市聚焦“帮销、促产、疏浚、解困”四大功能,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三端发力”全链赋能,初步构建起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三线齐发”的青岛全链条消费帮扶模式,有效助力对口地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今年,青岛市将进一步抓好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更加注重联农带农,更加注重品牌引领,更加注重拓展“消费帮扶+”,创新“进城”机制和模式,通过消费帮扶工作示范,探索形成助力中西部地区产品和文化旅游等服务上行外销、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模式和创新机制,助力协作帮扶地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落实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任务继续贡献青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