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合淮跨市域布局主导产业

2025-03-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安徽日报记者 许蓓蓓

  近日,G9912合肥都市圈环线西环线(淮南至桐城高速合肥段)施工现场一片繁忙,2000余名建设者为一个个工程节点不停奋战。该项目全长约58公里,完工后,合肥至六安、淮南的通行效率将大幅提高。
  合肥都市圈总面积约2.49万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区域重要都市圈之一,也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乃至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枢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区域互联,交通先行。当前,合肥都市圈各城市往来更为便捷,由合肥出发的高速公路已覆盖都市圈内所有市、县,“两环十七射”高速公路网正加速形成。其中,全长282.6公里,由东环线、南环线、西环线、北环线组成的G9912合肥都市圈环线正冲刺实现“闭环”,届时合肥与周边县市将构建起1小时通勤圈,进一步提升合肥市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和合肥都市圈一体化水平。
  都市圈内,不仅有互联互通的道路交通网,更有深度融合的产业协作网。走进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发展的活力扑面而来。这个由合肥、淮南联手“创业”、共同打造的区域,在安徽省内实现第一次跨市域布局主导产业、整合优势资源、调整行政权限,探索出协同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17个,协议总投资665亿元。去年,合淮合作区建设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
  以科创为引领,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不断深化、硕果累累。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与都市圈内城市共建9家研发平台,建成运营安徽科技大市场六安、芜湖等10家分市场,多次开展都市圈重点产业供需对接会。都市圈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汇聚了江淮、奇瑞、蔚来、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等多家龙头整车企业和千余家零部件企业。
  既要编织交通网、产业网,更要编织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生活网”。随着都市圈资源的融会贯通,更多公共服务实现区域内便利共享。文旅方面,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开通7条都市圈旅游公交专线;教育方面,成立合肥都市圈职业教育联盟,常态化开展教研交流合作;医疗方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口指导都市圈内医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3个……
  合力谱写“协奏曲”,奏出发展“最强音”。数据显示,合肥都市圈2024年GDP达到1.65万亿元,以17.8%的面积、2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省33%的经济总量,为省内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安徽日报记者 许蓓蓓

  近日,G9912合肥都市圈环线西环线(淮南至桐城高速合肥段)施工现场一片繁忙,2000余名建设者为一个个工程节点不停奋战。该项目全长约58公里,完工后,合肥至六安、淮南的通行效率将大幅提高。
  合肥都市圈总面积约2.49万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区域重要都市圈之一,也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乃至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枢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区域互联,交通先行。当前,合肥都市圈各城市往来更为便捷,由合肥出发的高速公路已覆盖都市圈内所有市、县,“两环十七射”高速公路网正加速形成。其中,全长282.6公里,由东环线、南环线、西环线、北环线组成的G9912合肥都市圈环线正冲刺实现“闭环”,届时合肥与周边县市将构建起1小时通勤圈,进一步提升合肥市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和合肥都市圈一体化水平。
  都市圈内,不仅有互联互通的道路交通网,更有深度融合的产业协作网。走进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发展的活力扑面而来。这个由合肥、淮南联手“创业”、共同打造的区域,在安徽省内实现第一次跨市域布局主导产业、整合优势资源、调整行政权限,探索出协同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17个,协议总投资665亿元。去年,合淮合作区建设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
  以科创为引领,合肥都市圈产业协同不断深化、硕果累累。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与都市圈内城市共建9家研发平台,建成运营安徽科技大市场六安、芜湖等10家分市场,多次开展都市圈重点产业供需对接会。都市圈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汇聚了江淮、奇瑞、蔚来、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等多家龙头整车企业和千余家零部件企业。
  既要编织交通网、产业网,更要编织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生活网”。随着都市圈资源的融会贯通,更多公共服务实现区域内便利共享。文旅方面,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开通7条都市圈旅游公交专线;教育方面,成立合肥都市圈职业教育联盟,常态化开展教研交流合作;医疗方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口指导都市圈内医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3个……
  合力谱写“协奏曲”,奏出发展“最强音”。数据显示,合肥都市圈2024年GDP达到1.65万亿元,以17.8%的面积、2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省33%的经济总量,为省内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