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无人机田间地头大显身手

2025-03-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安徽日报记者 许昊杰 李鹏

  春回大地万象新。眼下,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152万亩小麦正值追施返青肥的关键期。
  连日来,太和县农业农村部门引导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大型植保无人机、圆盘施肥机、卷盘喷灌机等智能化农业机械,追肥浇水,打牢小麦丰产丰收基础。
  在太和县税镇镇,当地农事服务中心种植的1000多亩小麦出现弱苗现象。“这是因为去年秋播时,为平整土地,部分地块小麦播种时间较晚。”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阮兴全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追施返青肥的方式进行补救。
  为提高追肥效率,农事服务中心采用的是大型植保无人机,一两天就能全部完成作业。“小麦还需要补水,我们用卷盘喷灌机对地块进行浇水,全程只要一个人就能操作好。”阮兴全告诉记者,“无人机施肥+卷盘喷灌机”作业模式,不但效率高、施肥均匀,还可以促进肥料的有效吸收利用。智能化农业机械减轻了种地的劳动强度,保证了农作物稳产增产。
  从精细播种到高效灌溉,从科学施肥到智能化田间管理,如今,越来越多的各类智能化农业机械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江淮大地的农业生产处处“科技范”。
  “以前种地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力投入大。现在种地重视科学技术,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咱们农业也有‘高科技’!”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会长徐淙祥表示,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坚持粮食生产科技创新。
  徐淙祥认为,要利用机械化耕作、科技化管理的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包括用大型农业机械耕作,用无人机施肥,用先进的农资促进农业高效生产,优化种植方法,实现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做到旱涝保收。更重要的是,还要选择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确保种粮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安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去年,安徽粮食产量836.9亿斤,总产连续8年站稳800亿斤台阶,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
  □ 安徽日报记者 许昊杰 李鹏

  春回大地万象新。眼下,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152万亩小麦正值追施返青肥的关键期。
  连日来,太和县农业农村部门引导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大型植保无人机、圆盘施肥机、卷盘喷灌机等智能化农业机械,追肥浇水,打牢小麦丰产丰收基础。
  在太和县税镇镇,当地农事服务中心种植的1000多亩小麦出现弱苗现象。“这是因为去年秋播时,为平整土地,部分地块小麦播种时间较晚。”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阮兴全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追施返青肥的方式进行补救。
  为提高追肥效率,农事服务中心采用的是大型植保无人机,一两天就能全部完成作业。“小麦还需要补水,我们用卷盘喷灌机对地块进行浇水,全程只要一个人就能操作好。”阮兴全告诉记者,“无人机施肥+卷盘喷灌机”作业模式,不但效率高、施肥均匀,还可以促进肥料的有效吸收利用。智能化农业机械减轻了种地的劳动强度,保证了农作物稳产增产。
  从精细播种到高效灌溉,从科学施肥到智能化田间管理,如今,越来越多的各类智能化农业机械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江淮大地的农业生产处处“科技范”。
  “以前种地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力投入大。现在种地重视科学技术,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咱们农业也有‘高科技’!”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会长徐淙祥表示,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坚持粮食生产科技创新。
  徐淙祥认为,要利用机械化耕作、科技化管理的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包括用大型农业机械耕作,用无人机施肥,用先进的农资促进农业高效生产,优化种植方法,实现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做到旱涝保收。更重要的是,还要选择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确保种粮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安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去年,安徽粮食产量836.9亿斤,总产连续8年站稳800亿斤台阶,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