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5-03-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吉林日报记者 闫虹瑾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
三月的吉林大地,春意渐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回首2024年,白山松水间的吉林农业,高光时刻接连上演——
粮食总产853.2亿斤,稳居全国第四位;粮食单产971.7斤/亩,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4100万亩以上,居全国首位;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是建成面积最多、建设进度最快的一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5%,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阵地位更加稳固……
这组“成绩单”,背后是产粮“优等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如何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之一的梨树县,正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试验田。行进在梨树县乡间,被秸秆覆盖的黑土地一望无际,农民们采购农资、规划种植方案,为即将到来的春耕作准备。
走进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映入眼帘的,是金灿灿的“粮垛子”和排列整齐的大型农机具。
合作社入社成员158户,拥有大型农机具74台(套),集约经营土地近15000亩,生产规模从一个小队扩大到2个乡镇的9个村……近年来,合作社带领各村走出了一条自主经营、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去年我这1.5万亩地,玉米单产2000斤左右,比10年前增加三成!”谈起“梨树模式”种植效果,全国人大代表、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高兴地说,以前这地硬邦邦的,用手抠到2厘米都费劲,现在根系都能扎到1.5米了,一铲子下去,还能看到蚯蚓。
坐拥享誉世界黑土带核心区的吉林,87%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9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地。
为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成立了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了黑土地保护管理机构,出台了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实施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全国首创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为全省粮食产量向千亿斤目标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项项精细化保护措施相继落地,吉林打响黑土地春耕“保卫战”,让变“瘦”、变“薄”、变“硬”的黑土地更加肥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吉林力量。今年,吉林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新增200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到880亿斤以上。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
三月的吉林大地,春意渐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回首2024年,白山松水间的吉林农业,高光时刻接连上演——
粮食总产853.2亿斤,稳居全国第四位;粮食单产971.7斤/亩,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4100万亩以上,居全国首位;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是建成面积最多、建设进度最快的一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5%,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阵地位更加稳固……
这组“成绩单”,背后是产粮“优等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如何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之一的梨树县,正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试验田。行进在梨树县乡间,被秸秆覆盖的黑土地一望无际,农民们采购农资、规划种植方案,为即将到来的春耕作准备。
走进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映入眼帘的,是金灿灿的“粮垛子”和排列整齐的大型农机具。
合作社入社成员158户,拥有大型农机具74台(套),集约经营土地近15000亩,生产规模从一个小队扩大到2个乡镇的9个村……近年来,合作社带领各村走出了一条自主经营、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去年我这1.5万亩地,玉米单产2000斤左右,比10年前增加三成!”谈起“梨树模式”种植效果,全国人大代表、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高兴地说,以前这地硬邦邦的,用手抠到2厘米都费劲,现在根系都能扎到1.5米了,一铲子下去,还能看到蚯蚓。
坐拥享誉世界黑土带核心区的吉林,87%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9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地。
为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成立了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了黑土地保护管理机构,出台了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实施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全国首创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为全省粮食产量向千亿斤目标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项项精细化保护措施相继落地,吉林打响黑土地春耕“保卫战”,让变“瘦”、变“薄”、变“硬”的黑土地更加肥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吉林力量。今年,吉林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新增200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到880亿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