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将深化科创引领 从6个关键维度持续发力

2025-02-19 作者: 张晓帆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张晓帆 报道
  本报青岛讯 2月14日,青岛市召开2025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将深化科创引领,从科技产业融合等6个关键维度持续发力,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在科技产业融合方面,青岛市将重点推进技术攻关、产业赛道项目、科技领域项目和创新产业谋划。在太赫兹、绿色能源、AI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工程;聚焦钙钛矿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赛道,抓好产业项目;统筹调度超200个科技领域重点项目,计划投资超300亿元;出台行动方案,打造未来产业高地,塑造“海洋药仓·中国康湾”新地标。
  科技企业培育也是重点发力方向。青岛市将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长效机制。通过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推进企业孵化,鼓励大企业建设孵化器,深化大学科技园改革,助力科技企业成长。
  科技成果转化将建立全方位机制。通过跟踪对接高校院所与科创平台,发挥市场化平台作用,推广“云端研发”;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运用“硕果金”和产业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推动国有企业参与成果转化;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以应用和产业化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评价标准。
  在科技创新策源上,青岛市将强化崂山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推动“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三期完工;高标准建设全国及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市重点实验室;加快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研发服务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生态打造方面,青岛市将集聚科技人才、金融、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要素。建立人才梯次培育体系,精准支撑产业发展;打造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平台,培育特派员队伍;借力上合示范区等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打造青岛科创大走廊,优化青岛高新区布局,争创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
  科技体制改革方面,青岛市将发挥市委科技委的中枢作用,加强统筹;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优化财政资金支出,开展“赛马制”、“包干制”试点;深化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安排重大项目转化资金;强化上下协同,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科技资源。
  □记者 张晓帆 报道
  本报青岛讯 2月14日,青岛市召开2025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将深化科创引领,从科技产业融合等6个关键维度持续发力,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在科技产业融合方面,青岛市将重点推进技术攻关、产业赛道项目、科技领域项目和创新产业谋划。在太赫兹、绿色能源、AI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工程;聚焦钙钛矿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赛道,抓好产业项目;统筹调度超200个科技领域重点项目,计划投资超300亿元;出台行动方案,打造未来产业高地,塑造“海洋药仓·中国康湾”新地标。
  科技企业培育也是重点发力方向。青岛市将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长效机制。通过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推进企业孵化,鼓励大企业建设孵化器,深化大学科技园改革,助力科技企业成长。
  科技成果转化将建立全方位机制。通过跟踪对接高校院所与科创平台,发挥市场化平台作用,推广“云端研发”;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运用“硕果金”和产业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推动国有企业参与成果转化;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以应用和产业化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评价标准。
  在科技创新策源上,青岛市将强化崂山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推动“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三期完工;高标准建设全国及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市重点实验室;加快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研发服务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生态打造方面,青岛市将集聚科技人才、金融、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要素。建立人才梯次培育体系,精准支撑产业发展;打造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平台,培育特派员队伍;借力上合示范区等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打造青岛科创大走廊,优化青岛高新区布局,争创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
  科技体制改革方面,青岛市将发挥市委科技委的中枢作用,加强统筹;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优化财政资金支出,开展“赛马制”、“包干制”试点;深化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安排重大项目转化资金;强化上下协同,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科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