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总工会牵头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打造新时代 “工匠之城”

2025-02-19 作者: 杨国胜 薄克国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 唐文文

  
  技能强市,产业报国。
  设立全省首个“工匠日”,培育大国工匠4名、市级以上工匠511人次,储备工匠人才9000余名,帮助9218名一线职工提升学历素养,高技能人才与技能人才总量占比提升到35.74%,2024年许振超获评“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2月13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青岛市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来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及市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筹备情况。
  据介绍,青岛市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来,在青岛市委和山东省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工会坚持“聚焦聚力服务中心大局,用心用情服务职工群众”,切实履行基本职责,夯实基层基础,深化改革创新,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呈现新面貌、焕发新活力。其中,青岛市总工会牵头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匠人才”培育不断体系化科学化多元化,百万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用创新创造点亮了新时代“工匠之城”。
技能竞赛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4年12月18日,第三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职工技能大赛在青岛举行,来自14个上合组织国家的工人代表在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装配钳工等3个项目中同场竞技,以比赛促进上合组织国家职工技能交流、互学互鉴,也为青岛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劳动和技能竞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青岛市总工会深度融入全市中心大局,将劳动竞赛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合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融合,围绕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精准发力,比质量、比安全、比进度、比创新、比文明、比管理,推动青岛地铁建设工程、海底隧道等重点建设项目加速推进,构建起以市级竞赛项目为引领、区(市)和行业竞赛为重点、企业竞赛为基础的多层次技能竞赛体系,组织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10000余项。
职工创新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青特集团青岛大工匠王京京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在重型商用车驱动桥总成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了36项创新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3年累计为公司增加效益近2亿元。
  职工群众性创新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青岛市总工会把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职工群众创新能力梯度推进相结合,构建起“五位一体”的职工创新创造体系,推动高技术人员重大技术攻关创新和普通职工群众创新活动“两手抓”。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专项用于青岛工匠人才培育和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出台《青岛市职工全员创新竞赛管理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在全员创新决赛中获得全员创新企业赛道前10名的,分别给予30万元创新资助资金;在决赛中获得创新工作室赛道前20名的,分别给予3万元创新资助资金。同时,常态化开展“五小”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围绕生产工艺改进、产品设计和设备更新维保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
  全市涌现出市级以上全员创新企业70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70个、创新型班组150个、职工创新能手100个、职工创新成果10万余项。各级创新工作室犹如创新的“孵化器”,年均培育应用职工创新成果5000余项。2024年度,全市职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097项,首届职工创新创业活动周,展出实物模型和影音资料达1000余种,在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中,涌现出优秀创新成果30项,其中特等奖1项,有力推动了青岛产业转型升级。
技能人才力撑现代产业体系
  2023年,青岛市成立市级工匠学院联盟,开启了工会、院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和工匠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72.3万人、高技能人才61.6万人,均居全省首位。
  技术工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顶梁柱”。青岛市总工会全方位贯通工匠人才引、育、管、用全链条的人才生态链,深入实施“青岛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持续完善工匠人才梯次培育体系,制定《“青岛工匠”培育工作暂行办法》等20余条培育配套措施,构建起“青岛(大)工匠”“齐鲁(大)工匠”“大国工匠”三级梯次培育工作机制;构建“4+1+1+N”职工赋能体系,建成以1个省级、9个市级、26个区级工匠学院为主体的工匠学院矩阵体系。持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每年开展“致敬工匠”、“匠星闪耀”等青岛工匠日八大板块活动,引领全城关爱工匠人才,学习工匠精神,关注创新成果;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担任中央、省、市“两代表一委员”,占比逐年提升。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的不断提高,激励产业工人增强主体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助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 唐文文

  
  技能强市,产业报国。
  设立全省首个“工匠日”,培育大国工匠4名、市级以上工匠511人次,储备工匠人才9000余名,帮助9218名一线职工提升学历素养,高技能人才与技能人才总量占比提升到35.74%,2024年许振超获评“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2月13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青岛市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来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及市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筹备情况。
  据介绍,青岛市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来,在青岛市委和山东省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工会坚持“聚焦聚力服务中心大局,用心用情服务职工群众”,切实履行基本职责,夯实基层基础,深化改革创新,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呈现新面貌、焕发新活力。其中,青岛市总工会牵头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匠人才”培育不断体系化科学化多元化,百万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用创新创造点亮了新时代“工匠之城”。
技能竞赛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4年12月18日,第三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职工技能大赛在青岛举行,来自14个上合组织国家的工人代表在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装配钳工等3个项目中同场竞技,以比赛促进上合组织国家职工技能交流、互学互鉴,也为青岛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劳动和技能竞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青岛市总工会深度融入全市中心大局,将劳动竞赛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合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融合,围绕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精准发力,比质量、比安全、比进度、比创新、比文明、比管理,推动青岛地铁建设工程、海底隧道等重点建设项目加速推进,构建起以市级竞赛项目为引领、区(市)和行业竞赛为重点、企业竞赛为基础的多层次技能竞赛体系,组织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10000余项。
职工创新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青特集团青岛大工匠王京京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在重型商用车驱动桥总成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了36项创新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3年累计为公司增加效益近2亿元。
  职工群众性创新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青岛市总工会把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职工群众创新能力梯度推进相结合,构建起“五位一体”的职工创新创造体系,推动高技术人员重大技术攻关创新和普通职工群众创新活动“两手抓”。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专项用于青岛工匠人才培育和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出台《青岛市职工全员创新竞赛管理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在全员创新决赛中获得全员创新企业赛道前10名的,分别给予30万元创新资助资金;在决赛中获得创新工作室赛道前20名的,分别给予3万元创新资助资金。同时,常态化开展“五小”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围绕生产工艺改进、产品设计和设备更新维保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
  全市涌现出市级以上全员创新企业70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70个、创新型班组150个、职工创新能手100个、职工创新成果10万余项。各级创新工作室犹如创新的“孵化器”,年均培育应用职工创新成果5000余项。2024年度,全市职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097项,首届职工创新创业活动周,展出实物模型和影音资料达1000余种,在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中,涌现出优秀创新成果30项,其中特等奖1项,有力推动了青岛产业转型升级。
技能人才力撑现代产业体系
  2023年,青岛市成立市级工匠学院联盟,开启了工会、院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和工匠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72.3万人、高技能人才61.6万人,均居全省首位。
  技术工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顶梁柱”。青岛市总工会全方位贯通工匠人才引、育、管、用全链条的人才生态链,深入实施“青岛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持续完善工匠人才梯次培育体系,制定《“青岛工匠”培育工作暂行办法》等20余条培育配套措施,构建起“青岛(大)工匠”“齐鲁(大)工匠”“大国工匠”三级梯次培育工作机制;构建“4+1+1+N”职工赋能体系,建成以1个省级、9个市级、26个区级工匠学院为主体的工匠学院矩阵体系。持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每年开展“致敬工匠”、“匠星闪耀”等青岛工匠日八大板块活动,引领全城关爱工匠人才,学习工匠精神,关注创新成果;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担任中央、省、市“两代表一委员”,占比逐年提升。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的不断提高,激励产业工人增强主体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助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