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履
刁口记
2025-02-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马 行
1
我时常陪外地的朋友去看黄河口。黄河口已成为一个景区,进门是要收门票的。如果风平浪静,我会买船票,陪朋友到海上去看河海交汇线。那是一条蓝黄交汇线。只是近些年,朋友来了,我不再陪朋友去看黄河口了,我更愿意带朋友去看“老黄河口”。老黄河口是1976年5月前的黄河入海口(现在的黄河口则是1976年5月之后的。1976年5月21日,黄河工人和石油工人在罗家屋子成功截流,将滚滚黄河水引进了清水沟,然后向东汇入渤海)。老黄河口又名刁口。
刁口是河,是海,是滩,也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草场、石油开采区。如今,在刁口版图上,有刁口乡政府大楼,有渔民村,有油田的一口口油井,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渔船停靠在海汊子之上。刁口东北方向,有一个嵌入大海的泥滩。泥滩方圆数十公里,上面坐落着油田的一个采油管理区。不知何时起,有人开始把那个泥滩叫作飞雁滩。他们认为泥滩的形状像一只雁。可我对照各种版本的刁口地图,也看不出那地方像一只雁。我还是习惯把那个滩叫作刁口东北滩。再就是,飞雁滩这名字也太轻太雅了,而刁口这块土地是沧桑、沉重的。
2
老黄河的河道并不止有一条,而是多条。从东向西,依次是一河道、二河道、三河道、四河道。有的河道已经干枯,有的成了湖泊,有的则成了自由散漫的海汊子。
我们来到了四河道的拦河大坝之上。大坝以北开阔的泥滩就是刁口东北滩的一部分,极远处,依稀可见海面以及停在海面上的船。大坝以南是一段不愿离去的老黄河水。——唉,46年前的那个五月,那个5月21日,尽管绝大部分黄河水按照黄河改道设计者的意志开始从罗家屋子折向东流,但这些不愿东流的黄河水,也包括一些无法东流的黄河水,依然选择了原有的河道,选择了坚持与守望。
现在,那些黄河水依然在河道中。在河道中,它们依然保留着老黄河的坦荡与宽阔。望去,已不像大河,更像天空的一面水镜。水面之上,有大片的云影,有飞鸟的影子。刁口真大啊,大得看不到边,看不到人。远远望去,发现一棵树。走近了看,树上有一个鸟窝。我盯着鸟窝看了半天。鸟窝蓬松又结实,鸟却不知飞哪儿去了。
树下的草多是芦草。芦草的模样像芦苇。芦苇是向上一节一节地长,芦草则是贴着地皮长。同行的人随手采了一片芦苇叶,说苇叶上有折印。见同行的人这么说,我也采了一片苇叶,细看,叶片之上的确有一个折印。同行的人很神秘地说,他听老人们讲,这折印可不是一般的折印,是王母娘娘下凡来刁口时,特意用手指甲掐的。枯干的芦苇挂着一些丝状物,风一吹,丝状物仿佛一面面小旗。我把丝状物轻轻摘下,拿在手上细细端详,它们特别像棉絮。这刁口的风,居然把苇絮纺成了柔软丝滑的棉。
3
走着走着,遇到了白花花的盐。盐或许太寂寞了,寂寞得结了晶。晶体有一厘米左右厚。我把一小块拾起,放到嘴角尝了尝,微咸。
刁口的盐多。春夏时分,白茫茫的泥滩之上,生长着的全是盐。继续走,遇到一排老房子。老房子里走出一个老者。我上前与老者搭话。老者说,他今年70多岁,是从鲁西南的巨野县来的。他平静地说,当年他乘一条大帆船顺流而下来到这儿。我问他,行船的河在哪?老者用手指着不远的一条小水沟说,就在那。老者陪着我走到小水沟前,沟约有三四米宽,沟中无水,只有一些杂草。老者叹了口气,说这是黄河的三河道,自从黄河截流改道后,三河道就越来越窄了,现在只剩下一条干沟。老者补充说,当年啊,三河道的宽阔可比拟长江的江面。
刁口地区曾有一片森林。森林遮天蔽日,名叫一千二林场。那天,我赶到一千二林场,看到的只有办公大楼,却不见森林。问林场工人为何不见森林,工人说,自从黄河改道后,这森林面积就日益缩小,就在几年前,最后的几棵树也不见了。
还好,尽管森林没了,草原却留了下来。如今,从一千二林场办公大楼所在的位置开始,东西南北,皆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刁口大草原不仅是大草原,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老黄河水。
4
黄昏时分,我们把汽车停在四河道的拦河大坝之上。这时的水面,游来了一群白天鹅。我数了数,共有6只。而天上飞鸟,则多得不可计数。飞鸟不时飞到我们身边,然后一个腾空,振翅飞远。而那又红又大的太阳,老黄河口的太阳,已开始降落。
望着老黄河口的水,望着降落的太阳,我感慨万千。相比于百公里外游人如织的新黄河口景区,这老黄河口已显得分外苍老、孤独。但是,老黄河口不怕老,也不怕孤独。——老黄河口水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终有一天,那些被截流的黄河水还会回来的,还会来到它的故乡刁口。
当那一天到来,这些驻留、滞留了数十年的老黄河水,这些已成了湖泊的老黄河水,必定不再犹豫、不再停留,必定会随着滚滚黄河水,流入大海。
1
我时常陪外地的朋友去看黄河口。黄河口已成为一个景区,进门是要收门票的。如果风平浪静,我会买船票,陪朋友到海上去看河海交汇线。那是一条蓝黄交汇线。只是近些年,朋友来了,我不再陪朋友去看黄河口了,我更愿意带朋友去看“老黄河口”。老黄河口是1976年5月前的黄河入海口(现在的黄河口则是1976年5月之后的。1976年5月21日,黄河工人和石油工人在罗家屋子成功截流,将滚滚黄河水引进了清水沟,然后向东汇入渤海)。老黄河口又名刁口。
刁口是河,是海,是滩,也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草场、石油开采区。如今,在刁口版图上,有刁口乡政府大楼,有渔民村,有油田的一口口油井,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渔船停靠在海汊子之上。刁口东北方向,有一个嵌入大海的泥滩。泥滩方圆数十公里,上面坐落着油田的一个采油管理区。不知何时起,有人开始把那个泥滩叫作飞雁滩。他们认为泥滩的形状像一只雁。可我对照各种版本的刁口地图,也看不出那地方像一只雁。我还是习惯把那个滩叫作刁口东北滩。再就是,飞雁滩这名字也太轻太雅了,而刁口这块土地是沧桑、沉重的。
2
老黄河的河道并不止有一条,而是多条。从东向西,依次是一河道、二河道、三河道、四河道。有的河道已经干枯,有的成了湖泊,有的则成了自由散漫的海汊子。
我们来到了四河道的拦河大坝之上。大坝以北开阔的泥滩就是刁口东北滩的一部分,极远处,依稀可见海面以及停在海面上的船。大坝以南是一段不愿离去的老黄河水。——唉,46年前的那个五月,那个5月21日,尽管绝大部分黄河水按照黄河改道设计者的意志开始从罗家屋子折向东流,但这些不愿东流的黄河水,也包括一些无法东流的黄河水,依然选择了原有的河道,选择了坚持与守望。
现在,那些黄河水依然在河道中。在河道中,它们依然保留着老黄河的坦荡与宽阔。望去,已不像大河,更像天空的一面水镜。水面之上,有大片的云影,有飞鸟的影子。刁口真大啊,大得看不到边,看不到人。远远望去,发现一棵树。走近了看,树上有一个鸟窝。我盯着鸟窝看了半天。鸟窝蓬松又结实,鸟却不知飞哪儿去了。
树下的草多是芦草。芦草的模样像芦苇。芦苇是向上一节一节地长,芦草则是贴着地皮长。同行的人随手采了一片芦苇叶,说苇叶上有折印。见同行的人这么说,我也采了一片苇叶,细看,叶片之上的确有一个折印。同行的人很神秘地说,他听老人们讲,这折印可不是一般的折印,是王母娘娘下凡来刁口时,特意用手指甲掐的。枯干的芦苇挂着一些丝状物,风一吹,丝状物仿佛一面面小旗。我把丝状物轻轻摘下,拿在手上细细端详,它们特别像棉絮。这刁口的风,居然把苇絮纺成了柔软丝滑的棉。
3
走着走着,遇到了白花花的盐。盐或许太寂寞了,寂寞得结了晶。晶体有一厘米左右厚。我把一小块拾起,放到嘴角尝了尝,微咸。
刁口的盐多。春夏时分,白茫茫的泥滩之上,生长着的全是盐。继续走,遇到一排老房子。老房子里走出一个老者。我上前与老者搭话。老者说,他今年70多岁,是从鲁西南的巨野县来的。他平静地说,当年他乘一条大帆船顺流而下来到这儿。我问他,行船的河在哪?老者用手指着不远的一条小水沟说,就在那。老者陪着我走到小水沟前,沟约有三四米宽,沟中无水,只有一些杂草。老者叹了口气,说这是黄河的三河道,自从黄河截流改道后,三河道就越来越窄了,现在只剩下一条干沟。老者补充说,当年啊,三河道的宽阔可比拟长江的江面。
刁口地区曾有一片森林。森林遮天蔽日,名叫一千二林场。那天,我赶到一千二林场,看到的只有办公大楼,却不见森林。问林场工人为何不见森林,工人说,自从黄河改道后,这森林面积就日益缩小,就在几年前,最后的几棵树也不见了。
还好,尽管森林没了,草原却留了下来。如今,从一千二林场办公大楼所在的位置开始,东西南北,皆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刁口大草原不仅是大草原,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老黄河水。
4
黄昏时分,我们把汽车停在四河道的拦河大坝之上。这时的水面,游来了一群白天鹅。我数了数,共有6只。而天上飞鸟,则多得不可计数。飞鸟不时飞到我们身边,然后一个腾空,振翅飞远。而那又红又大的太阳,老黄河口的太阳,已开始降落。
望着老黄河口的水,望着降落的太阳,我感慨万千。相比于百公里外游人如织的新黄河口景区,这老黄河口已显得分外苍老、孤独。但是,老黄河口不怕老,也不怕孤独。——老黄河口水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终有一天,那些被截流的黄河水还会回来的,还会来到它的故乡刁口。
当那一天到来,这些驻留、滞留了数十年的老黄河水,这些已成了湖泊的老黄河水,必定不再犹豫、不再停留,必定会随着滚滚黄河水,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