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渤海踏浪“捕风人”

2025-02-05 作者: 杨秀萍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李佳明

  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山东半岛北海域风速达4-5米/秒,浪高0.3-0.4米,这是渤海湾冬季难得一见的好天气。华能山东半岛北BW海上风电场60台“大风车”稳稳地扎根海中,蔚为壮观。
  抢抓春节后第一次风小的窗口期,风电场场长李振华和运维员杨林、王勇杰从烟台龙口海事码头出发,乘船两个半小时,又一次奔向离岸近20公里的渤海海域进行海上风电巡检维护。
  “大风车”即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海风驱动风机运转,但它“喜怒无常”,时常激起波涛。因此,风小的日子就成了海上风电巡检维护的窗口期。
  上午11点,记者跟随李振华一行人乘坐的交通船首先停靠在了风电场的“心脏”——海上升压站,这是一座稳立海上的钢铁建筑,风电场上60台风机发出的电能全部在此汇集、升压,再通过海底电缆送入陆上的千家万户。
  登上海上升压站,李振华一行人便立即开始了巡检。这里面积大、先进设备多,巡检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半。“巡检一切正常,心里才踏实。”李振华告诉记者,随着风电技术的逐步成熟,海上风电场已全部实现无人值守,陆上的运维中心通过远程监控、设备状态监测,能实时掌控运行情况,人工巡查是为了多加一道保险。
  作为山东半岛北海域首个海上风电场,华能山东半岛北BW场址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6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4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8万吨。截至今年1月31日,该项目已发电超11亿千瓦时。
  下午2点,船慢慢靠近“大风车”,李振华三人准备登上机身,开展例行检查、养护、维修工作。脚踩波涛,头顶蓝天,从船上到风机基础平台,需要爬上12米高的垂直阶梯。约十几分钟后,三人成功登上平台,再乘坐塔筒内部的电梯,直达距离海面130多米高的风电机组内部进行检查维修。
  “出海作业对海况和天气要求高,作业窗口期十分有限。风电场自去年运行以来,这样的海上例行检查维修已经开展了几十次,发现、解决问题十余个。”李振华告诉记者。
  “与风机并肩,和海浪搏斗。”从莱州陆地风场调来没多久,却已是“踏浪”能手的杨林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一同出海的王勇杰今年32岁,在火电行业工作多年的他,因为看好新能源产业的前景,2023年从陆地来到海上。“风车转,电就来了,满发风速下,风车每转动一圈可发电10千瓦时,每年输出25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可满足3.2万户三口之家一年家庭正常用电。”王勇杰说,看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涌入千家万户,总是充满自豪。
  “每年冬季是海上风力发电的黄金期,我们要全力确保设备在大风季达到最佳状态。”李振华说,一台风机停转1小时就少发8500度电,一天的损失就是20多万度电,作为海上的“捕风人”,风不停,他们就不能休息。
  “风的形状,就是大风车的优美弧线。”李振华的手机里,记录着不同季节的风车美景。每天清晨,他远眺海上风场,灿烂的金色阳光从云层后喷薄而出,海上风机列队迎向朝阳。拍下这一幕,他将之取名为“渤海之光”。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李佳明

  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山东半岛北海域风速达4-5米/秒,浪高0.3-0.4米,这是渤海湾冬季难得一见的好天气。华能山东半岛北BW海上风电场60台“大风车”稳稳地扎根海中,蔚为壮观。
  抢抓春节后第一次风小的窗口期,风电场场长李振华和运维员杨林、王勇杰从烟台龙口海事码头出发,乘船两个半小时,又一次奔向离岸近20公里的渤海海域进行海上风电巡检维护。
  “大风车”即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海风驱动风机运转,但它“喜怒无常”,时常激起波涛。因此,风小的日子就成了海上风电巡检维护的窗口期。
  上午11点,记者跟随李振华一行人乘坐的交通船首先停靠在了风电场的“心脏”——海上升压站,这是一座稳立海上的钢铁建筑,风电场上60台风机发出的电能全部在此汇集、升压,再通过海底电缆送入陆上的千家万户。
  登上海上升压站,李振华一行人便立即开始了巡检。这里面积大、先进设备多,巡检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半。“巡检一切正常,心里才踏实。”李振华告诉记者,随着风电技术的逐步成熟,海上风电场已全部实现无人值守,陆上的运维中心通过远程监控、设备状态监测,能实时掌控运行情况,人工巡查是为了多加一道保险。
  作为山东半岛北海域首个海上风电场,华能山东半岛北BW场址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6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4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8万吨。截至今年1月31日,该项目已发电超11亿千瓦时。
  下午2点,船慢慢靠近“大风车”,李振华三人准备登上机身,开展例行检查、养护、维修工作。脚踩波涛,头顶蓝天,从船上到风机基础平台,需要爬上12米高的垂直阶梯。约十几分钟后,三人成功登上平台,再乘坐塔筒内部的电梯,直达距离海面130多米高的风电机组内部进行检查维修。
  “出海作业对海况和天气要求高,作业窗口期十分有限。风电场自去年运行以来,这样的海上例行检查维修已经开展了几十次,发现、解决问题十余个。”李振华告诉记者。
  “与风机并肩,和海浪搏斗。”从莱州陆地风场调来没多久,却已是“踏浪”能手的杨林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一同出海的王勇杰今年32岁,在火电行业工作多年的他,因为看好新能源产业的前景,2023年从陆地来到海上。“风车转,电就来了,满发风速下,风车每转动一圈可发电10千瓦时,每年输出25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可满足3.2万户三口之家一年家庭正常用电。”王勇杰说,看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涌入千家万户,总是充满自豪。
  “每年冬季是海上风力发电的黄金期,我们要全力确保设备在大风季达到最佳状态。”李振华说,一台风机停转1小时就少发8500度电,一天的损失就是20多万度电,作为海上的“捕风人”,风不停,他们就不能休息。
  “风的形状,就是大风车的优美弧线。”李振华的手机里,记录着不同季节的风车美景。每天清晨,他远眺海上风场,灿烂的金色阳光从云层后喷薄而出,海上风机列队迎向朝阳。拍下这一幕,他将之取名为“渤海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