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2025-01-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样化探究活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与分析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动手做实验为切入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一些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绪言课的教学中,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设计如下实验:让一名学生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先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让另一名学生通过导管向石灰水中吹气,不一会儿,烧杯中的“清水”变为乳白色的“牛奶”,同学们既兴奋又惊讶,提出疑问:真的变成牛奶了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然后设计并让同学完成如下实验:在一只烧杯内盛放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无色,向烧杯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再向变红的液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可以发现一会儿溶液又变成无色。同学们观察到溶液一会儿由无色变成红色,一会儿又变成无色。简直太神奇了!这时,可向同学们讲:出现以上现象,都是化学在起作用,要想知道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就要学习化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合理的、新颖的实验作为教学情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中的“中和反应”时,可这样创设情境:“最近刚刚学习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通过学习,大家知道,酸能和许多物质反应,碱能和许多物质反应,那么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吗?”
  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将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无明显现象。然后又进一步提问:“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的现象,它们发生化学反应了吗?你能提出哪些猜想?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吗?”于是学生积极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课堂教学高效有序进行。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一些“实验习题”,通过对题目的思考、讨论与解答,巩固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复习第十单元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现有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稀硫酸,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请设计实验把它们鉴别开来。本题主要考查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通过本题的思考与讨论,不仅可以巩固课本所学知识,而且可以提供真实情境模拟,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又如:在学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黄铜是铜锌合金,它的外观和黄金非常相似,如何用化学方法证明某待测黄金是真黄金还是假黄金(铜锌合金)?本题主要考查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本题的思考与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生活决策。再如:在学习第六单元课题2《碳的氧化物》之后,可以设计一道题目:有两瓶无色、无味的气体,一瓶是一氧化碳、一瓶是二氧化碳,请设计实验把它们鉴别开来。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通过本题的思考与讨论,不仅可以深化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拓展化学实验教学空间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调查与研究”“资料卡片”“跨学科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研究。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为例,在学完第十单元酸、碱的知识后,要让学生完成课本92页“跨学科实践活动9: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影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制定土壤改良方案,然后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课本所学知识。
  切实转变教师角色,为学生营造探究的空间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重点依托课堂这个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增加学生的探究体验;要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作者单位:沂水县实验中学)
  □王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样化探究活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与分析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动手做实验为切入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一些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绪言课的教学中,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设计如下实验:让一名学生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先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让另一名学生通过导管向石灰水中吹气,不一会儿,烧杯中的“清水”变为乳白色的“牛奶”,同学们既兴奋又惊讶,提出疑问:真的变成牛奶了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然后设计并让同学完成如下实验:在一只烧杯内盛放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无色,向烧杯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再向变红的液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可以发现一会儿溶液又变成无色。同学们观察到溶液一会儿由无色变成红色,一会儿又变成无色。简直太神奇了!这时,可向同学们讲:出现以上现象,都是化学在起作用,要想知道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就要学习化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合理的、新颖的实验作为教学情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中的“中和反应”时,可这样创设情境:“最近刚刚学习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通过学习,大家知道,酸能和许多物质反应,碱能和许多物质反应,那么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吗?”
  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将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无明显现象。然后又进一步提问:“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的现象,它们发生化学反应了吗?你能提出哪些猜想?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吗?”于是学生积极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课堂教学高效有序进行。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一些“实验习题”,通过对题目的思考、讨论与解答,巩固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复习第十单元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现有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稀硫酸,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请设计实验把它们鉴别开来。本题主要考查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通过本题的思考与讨论,不仅可以巩固课本所学知识,而且可以提供真实情境模拟,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又如:在学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黄铜是铜锌合金,它的外观和黄金非常相似,如何用化学方法证明某待测黄金是真黄金还是假黄金(铜锌合金)?本题主要考查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本题的思考与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生活决策。再如:在学习第六单元课题2《碳的氧化物》之后,可以设计一道题目:有两瓶无色、无味的气体,一瓶是一氧化碳、一瓶是二氧化碳,请设计实验把它们鉴别开来。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通过本题的思考与讨论,不仅可以深化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拓展化学实验教学空间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调查与研究”“资料卡片”“跨学科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研究。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为例,在学完第十单元酸、碱的知识后,要让学生完成课本92页“跨学科实践活动9: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影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制定土壤改良方案,然后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课本所学知识。
  切实转变教师角色,为学生营造探究的空间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重点依托课堂这个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增加学生的探究体验;要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作者单位:沂水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