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融合:网络“微党课”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2025-01-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康斯诺
  
  网络“微党课”是利用交互移动技术呈现的电子课堂,便于开展移动党建教育和实现远程全覆盖传播。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媒工具的迭代更新与技术赋能,网络“微党课”充分利用前沿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党课教学空间,实现了图文声画的有机结合,激发思政教育发挥强大红色动能。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新阵地,网络“微党课”涵盖了历史事件、先锋人物故事等多个方面,以影音传播无可比拟的表现力,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一代进行思想熏陶,让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影音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注入新动力。
  网络“微党课”把握住线上教育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学习群体的知识需求和学习习惯,建立起包含教学设计、内容制作、效果评估的完整工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性开发适合移动端的微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设计15分钟左右的精要内容,配套制作课件、习题、讨论题等学习资源。在技术支撑方面,采用智能推送、在线互动、自动反馈等功能模块,让学习过程既系统规范又灵活便捷。特别注重学习数据的采集和应用,通过分析学习行为轨迹、完成情况、互动表现等数据,及时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实效。这种体系化、数字化的教学模式,为党建教育提供了可衡量、可优化的实践路径。
优化视听叙事“双引擎”
增强思政教育引领力
  网络“微党课”的魅力在于其以多感官形式传递信息的能力。通过声画讲解、交互讨论等多维叙事,影音育人有力助推思政教育成果创造性转化。传统型课堂教学多呈现线性授讲的“填鸭式”教学,而影视作品则为教育者提供了创新载体,推动教育取得新成效。例如,扶贫青年杨宁的故事,通过一部短视频展现她的工作历程和思想成长,不仅生动地呈现了“逆行”精神,更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感受到榜样力量。这种手法打破了说教的刻板模式,使教育变得更具情感张力,也更具贴近性。
  网络“微党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故事化叙述能力。学生通过人物和情节的设定,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与故事产生共鸣。例如,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影像化后,英雄形象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鲜活的人物。在观影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思想教育,更能从英雄的精神内涵中汲取力量。这种多层次的探索,使得影视教育成为一种既具感染力又具教育意义的重要手段。
用好智媒技术“助力器”
赋能思政教育新活力
  随着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学习环境的定义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思政课程的教学多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如今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内容。短视频、直播课程、在线互动等形式为学习场景增添了灵活性,也极大提升了教育传播的效率。以社交媒体为例,它不仅是一种信息共享工具,更成为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桥梁。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即时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形成更具参与感的学习体验。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加入也优化了思政教育的传播成效。网络“微党课”巧妙利用网络即时性、碎片化特点以及伴随性互动讨论、高质量视听的综合运用,使观众在观看时始终保持兴趣,实现教育内化提效。例如,灯塔—党建在线平台上线的《最IN青年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以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形式、生活化叙事,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深化家国情怀。
  智媒技术的加入为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提供创新路径。通过人工智能,教育者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进行精准分析,从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内容。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平台根据学习者的偏好,推荐符合其需求的思政教育视频。这种智能化推送不仅提高了内容与受众的匹配度,也有效减少了信息过载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同时,教育者也能够利用这些数据,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传播策略,使“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把握传播内容“风向标”
巩固思想教育新阵地
  网络“微党课”的发展,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对影音视听作品质量的监管是关键一招。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需协同合作,构建科学的影音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对内容的真实性、思想性以及导向性进行严格把控。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优秀案例的推广,树立影音教育与思政教学结合的标杆,进一步巩固其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与此同时,网络“微党课”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在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大目标下,这种创新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广阔的传播渠道。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更加注重资源整合与机制完善。一方面,需持续推动影音作品的原创创作,通过与主流价值观的深度结合,制作出有思想深度又兼具艺术魅力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还应加大教育资源的共享力度,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多方协作的生态系统,让更多优秀作品得到广泛传播。
  网络“微党课”的发展不仅为高校思政课堂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树立了样板。随着智媒技术的进步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影音育人与思政教育探索创新、融合发展,网络“微党课”这一教育模式的覆盖面将会进一步扩大,形成全覆盖、新面向、深层次的多元思政传播矩阵,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号召力,并为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信仰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康斯诺
  
  网络“微党课”是利用交互移动技术呈现的电子课堂,便于开展移动党建教育和实现远程全覆盖传播。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媒工具的迭代更新与技术赋能,网络“微党课”充分利用前沿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党课教学空间,实现了图文声画的有机结合,激发思政教育发挥强大红色动能。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新阵地,网络“微党课”涵盖了历史事件、先锋人物故事等多个方面,以影音传播无可比拟的表现力,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一代进行思想熏陶,让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影音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注入新动力。
  网络“微党课”把握住线上教育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学习群体的知识需求和学习习惯,建立起包含教学设计、内容制作、效果评估的完整工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性开发适合移动端的微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设计15分钟左右的精要内容,配套制作课件、习题、讨论题等学习资源。在技术支撑方面,采用智能推送、在线互动、自动反馈等功能模块,让学习过程既系统规范又灵活便捷。特别注重学习数据的采集和应用,通过分析学习行为轨迹、完成情况、互动表现等数据,及时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实效。这种体系化、数字化的教学模式,为党建教育提供了可衡量、可优化的实践路径。
优化视听叙事“双引擎”
增强思政教育引领力
  网络“微党课”的魅力在于其以多感官形式传递信息的能力。通过声画讲解、交互讨论等多维叙事,影音育人有力助推思政教育成果创造性转化。传统型课堂教学多呈现线性授讲的“填鸭式”教学,而影视作品则为教育者提供了创新载体,推动教育取得新成效。例如,扶贫青年杨宁的故事,通过一部短视频展现她的工作历程和思想成长,不仅生动地呈现了“逆行”精神,更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感受到榜样力量。这种手法打破了说教的刻板模式,使教育变得更具情感张力,也更具贴近性。
  网络“微党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故事化叙述能力。学生通过人物和情节的设定,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与故事产生共鸣。例如,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影像化后,英雄形象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鲜活的人物。在观影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思想教育,更能从英雄的精神内涵中汲取力量。这种多层次的探索,使得影视教育成为一种既具感染力又具教育意义的重要手段。
用好智媒技术“助力器”
赋能思政教育新活力
  随着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学习环境的定义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思政课程的教学多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如今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内容。短视频、直播课程、在线互动等形式为学习场景增添了灵活性,也极大提升了教育传播的效率。以社交媒体为例,它不仅是一种信息共享工具,更成为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桥梁。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即时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形成更具参与感的学习体验。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加入也优化了思政教育的传播成效。网络“微党课”巧妙利用网络即时性、碎片化特点以及伴随性互动讨论、高质量视听的综合运用,使观众在观看时始终保持兴趣,实现教育内化提效。例如,灯塔—党建在线平台上线的《最IN青年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以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形式、生活化叙事,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深化家国情怀。
  智媒技术的加入为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提供创新路径。通过人工智能,教育者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进行精准分析,从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内容。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平台根据学习者的偏好,推荐符合其需求的思政教育视频。这种智能化推送不仅提高了内容与受众的匹配度,也有效减少了信息过载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同时,教育者也能够利用这些数据,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传播策略,使“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把握传播内容“风向标”
巩固思想教育新阵地
  网络“微党课”的发展,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对影音视听作品质量的监管是关键一招。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需协同合作,构建科学的影音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对内容的真实性、思想性以及导向性进行严格把控。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优秀案例的推广,树立影音教育与思政教学结合的标杆,进一步巩固其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与此同时,网络“微党课”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在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大目标下,这种创新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广阔的传播渠道。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更加注重资源整合与机制完善。一方面,需持续推动影音作品的原创创作,通过与主流价值观的深度结合,制作出有思想深度又兼具艺术魅力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还应加大教育资源的共享力度,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多方协作的生态系统,让更多优秀作品得到广泛传播。
  网络“微党课”的发展不仅为高校思政课堂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树立了样板。随着智媒技术的进步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影音育人与思政教育探索创新、融合发展,网络“微党课”这一教育模式的覆盖面将会进一步扩大,形成全覆盖、新面向、深层次的多元思政传播矩阵,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号召力,并为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信仰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