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药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25-01-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李晓蕾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将学科设计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宛如开启了一扇通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大门。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在学校,如何将中医药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方式,成了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三药三方”,结合初中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药的药理作用,学习中草药的成分和炮制方法,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体会中医“阴阳平衡”的思想。
在初中教学特别是化学和生物学科中,渗透中医药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分类知识,理解生物体内外环境的互动关系,使他们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健康观念。
增强文化自信
为心理健康筑牢根基
生地黄药性属寒,但熟地黄则不是,熟地黄经过炮制后使得其药性变得微温。正因为两者的药性不同,药效就不一样了。熟地属温,因此多用于滋补,生精益髓。而生地性寒,因此多用于清凉解毒。从中药的炮制说起,地黄经蒸制后,其化学组成发生显著变化,梓醇等成分减少,而糖类、氨基酸等含量增加,药性也由寒转温,功效从清热凉血变为滋阴补血。这一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明白传统中医药炮制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是古人智慧与实践的结晶,使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敬意油然而生,增强文化自信,为其心理健康筑牢根基。
中医药文化在化学课堂中的出现也助力学生健康意识的提升。学习化学时,了解金银花中绿原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学生在惊叹化学物质神奇功效的同时,也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知识。知晓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与化学预防疾病的关联,如补充维生素C预防坏血病,学生便会主动关注饮食营养搭配,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将化学知识转化为增强身体健康的实践指南。
开展中医药文化项目化学习
“三药三方”指的是中医药中几种经典且常用的药物和方剂,“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三方”则是指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这三个方剂。对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项目化学习,通过具体的药物实例,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的药理和疗效,进而提升学生深入学习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兴趣。
金花清感颗粒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它由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药材组成,其中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连翘则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薄荷则可以疏风解表。通过这些药材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药材成分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连花清瘟颗粒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广泛用于治疗流感、风热感冒等病症。该药方以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多种草药为主成分。通过对该药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药材的组成与病理的对应关系,从而让学生形成中医药整体治疗的基本概念。
从实践中认知
中草药的成分与药理
在中医药文化教学中,了解中草药的成分和药理作用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常见中药材的介绍,以及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药物的具体成分和疗效,还能体会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即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为了增强学生对中草药知识的实际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中草药炮制活动,例如将干燥的草药材料进行研磨、煮制等处理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些活动,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药材的物理性质和如何通过炮制提升药效。同时,这也能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传统医学的热情。
培养“天人合一”的健康生活方式
“天人合一”是中医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应当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不仅仅依赖于药物的治疗,还与其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作息规律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也可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中医药文化,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养生知识。例如,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如何通过适当的锻炼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其未来的身心发展奠定基础。
彰显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意义
中医药文化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更能够引导他们树立“天人合一”的健康生活理念。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整体健康观和自然哲学观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研究中药的成分与药理,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传统医学的智慧,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健康行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更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随着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深入,更多学生将从中受益。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价值,让它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将学科设计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宛如开启了一扇通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大门。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在学校,如何将中医药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方式,成了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三药三方”,结合初中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药的药理作用,学习中草药的成分和炮制方法,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体会中医“阴阳平衡”的思想。
在初中教学特别是化学和生物学科中,渗透中医药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分类知识,理解生物体内外环境的互动关系,使他们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健康观念。
增强文化自信
为心理健康筑牢根基
生地黄药性属寒,但熟地黄则不是,熟地黄经过炮制后使得其药性变得微温。正因为两者的药性不同,药效就不一样了。熟地属温,因此多用于滋补,生精益髓。而生地性寒,因此多用于清凉解毒。从中药的炮制说起,地黄经蒸制后,其化学组成发生显著变化,梓醇等成分减少,而糖类、氨基酸等含量增加,药性也由寒转温,功效从清热凉血变为滋阴补血。这一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明白传统中医药炮制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是古人智慧与实践的结晶,使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敬意油然而生,增强文化自信,为其心理健康筑牢根基。
中医药文化在化学课堂中的出现也助力学生健康意识的提升。学习化学时,了解金银花中绿原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学生在惊叹化学物质神奇功效的同时,也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知识。知晓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与化学预防疾病的关联,如补充维生素C预防坏血病,学生便会主动关注饮食营养搭配,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将化学知识转化为增强身体健康的实践指南。
开展中医药文化项目化学习
“三药三方”指的是中医药中几种经典且常用的药物和方剂,“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三方”则是指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这三个方剂。对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项目化学习,通过具体的药物实例,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的药理和疗效,进而提升学生深入学习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兴趣。
金花清感颗粒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它由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药材组成,其中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连翘则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薄荷则可以疏风解表。通过这些药材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药材成分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连花清瘟颗粒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广泛用于治疗流感、风热感冒等病症。该药方以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多种草药为主成分。通过对该药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药材的组成与病理的对应关系,从而让学生形成中医药整体治疗的基本概念。
从实践中认知
中草药的成分与药理
在中医药文化教学中,了解中草药的成分和药理作用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常见中药材的介绍,以及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药物的具体成分和疗效,还能体会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即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为了增强学生对中草药知识的实际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中草药炮制活动,例如将干燥的草药材料进行研磨、煮制等处理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些活动,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药材的物理性质和如何通过炮制提升药效。同时,这也能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传统医学的热情。
培养“天人合一”的健康生活方式
“天人合一”是中医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应当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不仅仅依赖于药物的治疗,还与其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作息规律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也可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中医药文化,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养生知识。例如,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如何通过适当的锻炼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其未来的身心发展奠定基础。
彰显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意义
中医药文化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更能够引导他们树立“天人合一”的健康生活理念。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整体健康观和自然哲学观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研究中药的成分与药理,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传统医学的智慧,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健康行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更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随着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深入,更多学生将从中受益。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价值,让它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