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与基层试点

2024-12-3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周 望
  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到2024年迎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新时代的中国改革之路已经走过了10年征程。细厘这一时期的改革事业,顶层设计无疑是最具标识性的创举,基层试点则是应用得最为普遍的策略和工具。于是,顶层设计之下的基层试点,自然也就可以组合成为深度解析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图谱的极佳观测坐标。
  以国家主导型发展为指向的计划理性。在丰富的政策试点实践中,党中央作为倡导者或把关者,一直具有显著的主导作用。在自上而下改革模式占主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试点改革工作更加重视顶层设计,政策试点也更加集中地反映了顶层决策中枢的政策选择偏好。试点的具体选择上明显强调要与国家大政方针战略及中央工作重心相契合,具有良好推广前景。也就是说,试点主要致力于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战略性议题,而非单一、琐碎的具体问题。
  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内核的实践理性。这主要体现在既要从实践中来,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又要到实践中去,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改革方案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决定政策试点命运的根本标准就是其面向实践的绩效表现,而不是其他。一方面,顶层设计要贯彻实践理性的适应性逻辑,不能不接地气。任何一项试点工作,都需要中央依据不同改革试点情境,深入具体政策领域,通过不同功能定位、表现形式、实施单位、组织方法的系统性组合,广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在执行过程中基于实践反馈不断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顶层设计要贯彻实践理性的渐进性逻辑,不能步伐过大。通过试点这种边试边改的安排,使政策变迁和体制过程保持在一个循序渐进、稳步前行的状态,试验成功者可以通过绩效对比与示范效应进一步化解改革阻力、推动政策创新扩散,不成功者也因其局部决策意义能有效降低改革成本,进入风险缓冲空间,从而使试点成为一种柔性化的容错纠错机制。
  从基层试点看我国全局化改革图景,可以发现全面深化改革在十多年实践后有了进一步深度下沉,一方面原始变革冲动有所消解,另一方面改革所面临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与时滞性更强,利益固化程度或利益诉求冲突更严重。因此,我们应坚定“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的信念决心,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基层实践,从而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迈进。    (作者系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到2024年迎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新时代的中国改革之路已经走过了10年征程。细厘这一时期的改革事业,顶层设计无疑是最具标识性的创举,基层试点则是应用得最为普遍的策略和工具。于是,顶层设计之下的基层试点,自然也就可以组合成为深度解析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图谱的极佳观测坐标。
  以国家主导型发展为指向的计划理性。在丰富的政策试点实践中,党中央作为倡导者或把关者,一直具有显著的主导作用。在自上而下改革模式占主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试点改革工作更加重视顶层设计,政策试点也更加集中地反映了顶层决策中枢的政策选择偏好。试点的具体选择上明显强调要与国家大政方针战略及中央工作重心相契合,具有良好推广前景。也就是说,试点主要致力于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战略性议题,而非单一、琐碎的具体问题。
  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内核的实践理性。这主要体现在既要从实践中来,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又要到实践中去,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改革方案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决定政策试点命运的根本标准就是其面向实践的绩效表现,而不是其他。一方面,顶层设计要贯彻实践理性的适应性逻辑,不能不接地气。任何一项试点工作,都需要中央依据不同改革试点情境,深入具体政策领域,通过不同功能定位、表现形式、实施单位、组织方法的系统性组合,广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在执行过程中基于实践反馈不断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顶层设计要贯彻实践理性的渐进性逻辑,不能步伐过大。通过试点这种边试边改的安排,使政策变迁和体制过程保持在一个循序渐进、稳步前行的状态,试验成功者可以通过绩效对比与示范效应进一步化解改革阻力、推动政策创新扩散,不成功者也因其局部决策意义能有效降低改革成本,进入风险缓冲空间,从而使试点成为一种柔性化的容错纠错机制。
  从基层试点看我国全局化改革图景,可以发现全面深化改革在十多年实践后有了进一步深度下沉,一方面原始变革冲动有所消解,另一方面改革所面临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与时滞性更强,利益固化程度或利益诉求冲突更严重。因此,我们应坚定“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的信念决心,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基层实践,从而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迈进。    (作者系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