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推进特色育人
——临沂大学沂蒙精神育人实践探索
2024-12-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焕全
2022年,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基本内涵的这一表述,聚焦革命战争年代山东革命老区形成的血肉相连、鱼水难分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在山东根据地的生动体现,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解放、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担当作为、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是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制胜法宝,彰显了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质,揭示了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临沂大学是沂蒙精神哺育成长起来的革命老区大学,前身是抗大一分校与滨海区委共同创建的抗大式学校,始终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作为政治使命,实施了弘扬沂蒙精神“三五七”工程,即:“三进”,沂蒙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五个融入”,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党性教育;“七个计划”,实施干部培训、军事训练、实践调研、文艺创作、高端论坛、课题研究、典型示范计划。开展了传承沂蒙精神“十大行动”,即研究阐发行动、宣传宣讲行动、铸魂育人行动、文艺攀峰行动、传承示范行动、文旅推广行动、文明创建行动、老区振兴行动、军民融合行动、领航强基行动。近年来,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沂蒙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研究基地”、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山东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心、中共山东地方史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创作了《沂蒙情深》《渊子崖》《沂蒙母亲》《沂蒙史诗》等沂蒙革命主题文艺精品。多年承办教育部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班、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组织省内外2000余名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组织开展“重走抗大路”“沂蒙革命历史记忆口述史”等社会实践活动,承办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山东)活动,被授予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
发挥“红”的优势,以沂蒙精神赋能人才培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沂蒙精神融入育人课程体系。将沂蒙精神育人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开设校本特色必修课“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编写《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推动沂蒙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省名师工作室3个,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入选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二是打造红色校园,营造浸润式育人文化氛围。建设红色馆、校史馆、溯园等一批红色文化景观,成立红色文献收藏中心,在学报、校报、网站开辟沂蒙精神育人专栏,把红色文化写入校风、校训、校歌,将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使广大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入选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三是发起成立联盟,打造红色资源育人品牌。联合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革命老区高校,发起成立“三山一坡”高校联盟,达成“临沂共识”。四校联合开展了“‘红色沂蒙,青春力量’全国大学生沂蒙精神弘扬行动”,组织了全国千余所高校近十万人参加。
汇聚“大”的合力,以红色文化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一是校内协同,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路径。实行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备课,深挖各类课程蕴含的红色育人元素,以思政元素融入为关键、以评价机制为保障,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个、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3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4门。二是校馆协同,开发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联合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获批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实现了国家级平台的突破。与孟良崮革命纪念馆等多个地方场馆,联合开发思政育人优质资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入选全国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工作案例类精品项目1项。三是校校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地方中小学围绕红色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协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制订“互联网+红色筑梦之旅”虚拟研学方案、共享虚拟仿真云空间平台,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形成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
运用“活”的方式,以红色项目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一是建设红色育人案例,推进沉浸式教学。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让学生自己写出来、画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动起来,激发内在情感体验。师生创作排演红色文艺精品20多部,连续6年获得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其中一等奖2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沂蒙精神薪火相传——美术创作作品巡展”去年在北京等8省市10城展览,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是搭建虚拟仿真平台,推进情景式教学。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复刻5个沂蒙地区革命纪念馆,让红色文化“动”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极大提高了思政课感知力和理解力。三是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推进体验式教学。开展“重走抗大路,砥砺报国志”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我与红嫂面对面”“赓续红色血脉、追寻红色足迹”等精品实践项目,构建了“学—感—思—悟—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把红色实践活动融入教育教学。
2022年,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基本内涵的这一表述,聚焦革命战争年代山东革命老区形成的血肉相连、鱼水难分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在山东根据地的生动体现,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解放、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担当作为、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是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制胜法宝,彰显了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质,揭示了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临沂大学是沂蒙精神哺育成长起来的革命老区大学,前身是抗大一分校与滨海区委共同创建的抗大式学校,始终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作为政治使命,实施了弘扬沂蒙精神“三五七”工程,即:“三进”,沂蒙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五个融入”,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党性教育;“七个计划”,实施干部培训、军事训练、实践调研、文艺创作、高端论坛、课题研究、典型示范计划。开展了传承沂蒙精神“十大行动”,即研究阐发行动、宣传宣讲行动、铸魂育人行动、文艺攀峰行动、传承示范行动、文旅推广行动、文明创建行动、老区振兴行动、军民融合行动、领航强基行动。近年来,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沂蒙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研究基地”、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山东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心、中共山东地方史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创作了《沂蒙情深》《渊子崖》《沂蒙母亲》《沂蒙史诗》等沂蒙革命主题文艺精品。多年承办教育部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班、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组织省内外2000余名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组织开展“重走抗大路”“沂蒙革命历史记忆口述史”等社会实践活动,承办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山东)活动,被授予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
发挥“红”的优势,以沂蒙精神赋能人才培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沂蒙精神融入育人课程体系。将沂蒙精神育人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开设校本特色必修课“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编写《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推动沂蒙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省名师工作室3个,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入选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二是打造红色校园,营造浸润式育人文化氛围。建设红色馆、校史馆、溯园等一批红色文化景观,成立红色文献收藏中心,在学报、校报、网站开辟沂蒙精神育人专栏,把红色文化写入校风、校训、校歌,将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使广大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入选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三是发起成立联盟,打造红色资源育人品牌。联合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革命老区高校,发起成立“三山一坡”高校联盟,达成“临沂共识”。四校联合开展了“‘红色沂蒙,青春力量’全国大学生沂蒙精神弘扬行动”,组织了全国千余所高校近十万人参加。
汇聚“大”的合力,以红色文化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一是校内协同,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路径。实行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备课,深挖各类课程蕴含的红色育人元素,以思政元素融入为关键、以评价机制为保障,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个、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3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4门。二是校馆协同,开发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联合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获批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实现了国家级平台的突破。与孟良崮革命纪念馆等多个地方场馆,联合开发思政育人优质资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入选全国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工作案例类精品项目1项。三是校校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地方中小学围绕红色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协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制订“互联网+红色筑梦之旅”虚拟研学方案、共享虚拟仿真云空间平台,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形成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
运用“活”的方式,以红色项目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一是建设红色育人案例,推进沉浸式教学。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让学生自己写出来、画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动起来,激发内在情感体验。师生创作排演红色文艺精品20多部,连续6年获得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其中一等奖2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沂蒙精神薪火相传——美术创作作品巡展”去年在北京等8省市10城展览,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是搭建虚拟仿真平台,推进情景式教学。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复刻5个沂蒙地区革命纪念馆,让红色文化“动”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极大提高了思政课感知力和理解力。三是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推进体验式教学。开展“重走抗大路,砥砺报国志”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我与红嫂面对面”“赓续红色血脉、追寻红色足迹”等精品实践项目,构建了“学—感—思—悟—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把红色实践活动融入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