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4-12-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让千年简牍重焕光彩
据光明日报,中央广电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第二季近日开播,在网上引发热议。竹木载春秋,文脉贯古今。简牍曾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书写载体,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已发现超30万枚简牍,2012年至2023年全国各地出土简牍约8.43万枚。简牍大量集中出土为我们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也为简牍保护修复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简牍保护是一项技术活。发掘、清淤、编号、揭剥、清洗、绑夹、脱色、脱水、点交入库等环节,无一不考验着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简牍保护还是一项耐心活。这一“冷门绝学”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具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
加强简牍保护,离不开多方协同。一是加强与简牍相关的科学研究。二是加大对简牍保护的支持与投入。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简牍保护修复人才梯队建设。期待凭借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智慧和双手,让更多简牍走进大众视野,绽放时代光彩。
古蜀文明保护传承
二期工程启动
据光明日报,12月16日,在四川广汉,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二期工程启动。
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四川启动实施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五年来,宝墩、鱼凫村、三星堆、竹瓦街等遗址的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功创建、“凝视三星堆”“星耀中国”“古蜀之光”等系列展览亮相国内外,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灿烂成就。
在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四川启动实施二期工程,加强古蜀文明遗存整体性与系统性保护,提升遗产阐释展示水平,拓展国际交流传播,创新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模式。
北京大学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说,接下来,三星堆——金沙遗址的考古研究将围绕年代演变、聚落与社会结构、资源控制与利用、环境与生业形态等方面展开,2025年至2026年将开展30余项多学科研究课题,进一步明确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关系。
黄河文化还能这么“潮”
据人民日报,在时空交错中穿越幻境,这样的“清明上河图”,你见过吗?
日前,来自浙江的游客王璐走进河南省开封市清明上河园景区,在“飞越清明上河图”球幕影院里,才俯瞰汴河风光,忽然又穿梭于车水马龙的繁华市井;刚还在回味大宋不夜城的夺目璀璨,下一秒又“沉入”黄河深处,被“城摞城”的奇观震撼……座椅上升、俯冲、滑翔等动作,让游客身临其境畅游在3D版《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之中。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全面完成黄河文化资源普查,梳理7000余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4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488个重大文化遗产,建立起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坚持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赋予黄河文化全新表达,推动建设“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沿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保护走廊,积极探索“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模式,赢得众多年轻观众的青睐。
植入非遗元素
广州首条环线地铁
即将开通
据中国青年报,即将在今年年底开通的广州地铁十一号线(环线)植入非遗元素,凸显岭南文化特色。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条地铁大环线,广州地铁十一号线全长44.2公里,共设31座车站,换乘站达26座,其中16座与既有线路换乘,是名副其实的“换乘之王”,串联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越秀区、荔湾区和海珠区5个区,涵盖了岭南特色的饮食、文化、商贸、景区等,具有重要的交通战略定位和文化价值。
“通过走一圈,认识一座城,体验一种生活和文化,我们把‘一线一城一粤海,一环一府一岭南’作为十一号线的文化定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工程总承包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昕介绍,线路分别从广州越秀、天河、海珠、荔湾、白云5个区各选取1个站点作为非遗重点站,即广州东站、广州火车站、芳村站、琶洲站、中医药大学站。此外,新建的24座车站设计为非遗标准站。
在设计理念上,将“11”这一数字作为轻量化文化图腾贯穿十一号线,其中,非遗重点站的文化图腾主要选取了“五羊衔五穗”的元素,而标准站则融入“衣、食、住、行、景、史、商、学”八大范畴的岭南特色。王昕说,为了全方位展示和传播非遗主题,5个非遗重点站设计了文化展示橱窗、艺术品展示墙、LED多媒体展示屏等,选取了粤剧、广绣、广彩瓷、广东醒狮、广雕、传统医药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与重点站进行融合设计。
(□ 文景 整理)
据光明日报,中央广电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第二季近日开播,在网上引发热议。竹木载春秋,文脉贯古今。简牍曾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书写载体,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已发现超30万枚简牍,2012年至2023年全国各地出土简牍约8.43万枚。简牍大量集中出土为我们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也为简牍保护修复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简牍保护是一项技术活。发掘、清淤、编号、揭剥、清洗、绑夹、脱色、脱水、点交入库等环节,无一不考验着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简牍保护还是一项耐心活。这一“冷门绝学”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具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
加强简牍保护,离不开多方协同。一是加强与简牍相关的科学研究。二是加大对简牍保护的支持与投入。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简牍保护修复人才梯队建设。期待凭借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智慧和双手,让更多简牍走进大众视野,绽放时代光彩。
古蜀文明保护传承
二期工程启动
据光明日报,12月16日,在四川广汉,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二期工程启动。
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四川启动实施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五年来,宝墩、鱼凫村、三星堆、竹瓦街等遗址的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功创建、“凝视三星堆”“星耀中国”“古蜀之光”等系列展览亮相国内外,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灿烂成就。
在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四川启动实施二期工程,加强古蜀文明遗存整体性与系统性保护,提升遗产阐释展示水平,拓展国际交流传播,创新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模式。
北京大学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说,接下来,三星堆——金沙遗址的考古研究将围绕年代演变、聚落与社会结构、资源控制与利用、环境与生业形态等方面展开,2025年至2026年将开展30余项多学科研究课题,进一步明确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关系。
黄河文化还能这么“潮”
据人民日报,在时空交错中穿越幻境,这样的“清明上河图”,你见过吗?
日前,来自浙江的游客王璐走进河南省开封市清明上河园景区,在“飞越清明上河图”球幕影院里,才俯瞰汴河风光,忽然又穿梭于车水马龙的繁华市井;刚还在回味大宋不夜城的夺目璀璨,下一秒又“沉入”黄河深处,被“城摞城”的奇观震撼……座椅上升、俯冲、滑翔等动作,让游客身临其境畅游在3D版《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之中。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全面完成黄河文化资源普查,梳理7000余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4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488个重大文化遗产,建立起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坚持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赋予黄河文化全新表达,推动建设“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沿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保护走廊,积极探索“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模式,赢得众多年轻观众的青睐。
植入非遗元素
广州首条环线地铁
即将开通
据中国青年报,即将在今年年底开通的广州地铁十一号线(环线)植入非遗元素,凸显岭南文化特色。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条地铁大环线,广州地铁十一号线全长44.2公里,共设31座车站,换乘站达26座,其中16座与既有线路换乘,是名副其实的“换乘之王”,串联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越秀区、荔湾区和海珠区5个区,涵盖了岭南特色的饮食、文化、商贸、景区等,具有重要的交通战略定位和文化价值。
“通过走一圈,认识一座城,体验一种生活和文化,我们把‘一线一城一粤海,一环一府一岭南’作为十一号线的文化定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工程总承包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昕介绍,线路分别从广州越秀、天河、海珠、荔湾、白云5个区各选取1个站点作为非遗重点站,即广州东站、广州火车站、芳村站、琶洲站、中医药大学站。此外,新建的24座车站设计为非遗标准站。
在设计理念上,将“11”这一数字作为轻量化文化图腾贯穿十一号线,其中,非遗重点站的文化图腾主要选取了“五羊衔五穗”的元素,而标准站则融入“衣、食、住、行、景、史、商、学”八大范畴的岭南特色。王昕说,为了全方位展示和传播非遗主题,5个非遗重点站设计了文化展示橱窗、艺术品展示墙、LED多媒体展示屏等,选取了粤剧、广绣、广彩瓷、广东醒狮、广雕、传统医药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与重点站进行融合设计。
(□ 文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