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呆到待
——济南国际双年展一瞥
2024-12-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逄春阶
报人有个毛病,爱较真。读到某媒体的报道,我忍不住想纠正一下。报道中写:“12月15日,备受期待的‘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在山东美术馆和济南市美术馆两大主展区盛大开幕,展览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市民前来参观。现场人潮涌动,观众们热情高涨,纷纷对展出的前沿艺术作品赞不绝口。”
其实,正式开幕式的时间是12月16日下午3点,我是亲身参加的。感受呢?起初是惊呆、无语,随后慢慢静下来,认真地看进去,竟呆了整整三个小时。12月17日下午,我又一次来到展览现场,待了两个多小时。这是我个人经历的一个“由呆到待”的过程。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山东省美协原主席张望先生利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一组画作——人物头像。这些作品彻底颠覆了我对张望先生的认知。我看不到他的笔墨和功夫,只看到机器生成的冷峻与陌生。坦白说,我一开始并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讨厌。但我依然驻足良久,认真看了张望先生的阐释。我理解了他:一个人如果故步自封,只能抱守残缺,只有关注当下,才能与时代同行。
我再回头看他的作品,内心竟有些释然。我“原谅”了张望,因为若换作是我,面对人工智能,也难免产生本领恐慌和无力感。人智时代,人还能做些什么呢?
在展览现场的诸多作品面前,我感受到一种喧嚣,有一丝丝焦虑与不安。呈现在你面前的作品不再是静止的,而是互动的,让你沉浸其中,有一种等待、一种别离,或者说是一种留守。艺术家们努力地表达着当代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用艺术回应时代的叩问。诚如张望说的,技术的每一次跃迁都为艺术开辟出新的表达维度,为创造力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展艺术家武宁亚带来作品《蜈蚣计划:人、虫、茧》,这是武宁亚自2020年启动的持续性项目《蜈蚣计划》的最新迭代。他用20年内买的1500件衣服300双鞋打造的这部“作品”,看上去是零碎的堆砌,却又是整体的,每一件衣服都在叽叽喳喳说话。展板上写的是,2006年,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信息茧房”这一概念名词,以指代一种互联网环境下矛盾性的“信息自我封闭”现象。作为后互联网时代下个体的武宁亚,无疑也深受“信息茧房”所困,构成“蜈蚣”身体的“消费遗迹”便是直接的物质证明。而另一方面,作为“乌鸦行为”运作者的武宁亚,也无疑成为了一位信息茧房的“编织者”。在展览现场,我碰到了武宁亚先生,我问他,作品要反映什么主题呢?他笑着说:“探讨并呈现个体消费行为与全球化消费社会在后互联网时代的复杂交织。”我似懂非懂,说,是不是用你的行为提醒大家,要时不时地从购买的欲望里跳出来。他说,差不多,如果你看了对你有触动就成。
李泽厚先生曾说过:“‘理之于诗,如水中盐’,审美中的理解、认识融化在作品之中,虽无痕可寻,却自有咸味。这正是艺术的妙处。它不同于科学那般概念明确,而是富于领悟与言外之意,使人反复琢磨,玩味无穷。”然而,在人智时代,科学与艺术早已不再对立,而是逐渐汇聚。艺术在这个时代,不只是技术的延伸,更是人文情感的回归,是一种精神的召唤。正如福楼拜所言:“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引发了我的种种幻想,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进入了梦境。千奇百怪的作品把我从固有的思维模式里拉出来,进入一片陌生天地,不由自主地打量自己的过往,追问曾经的选择。走出美术馆,一下子回到了现实,忽然觉得济南原来蛮潮蛮酷的。这里的市民也开始思考意义的意义、观念的观念、抽象的抽象,还有瞬间与永恒、极限与局限、现实与未来等等。我走路的姿势竟然也年轻起来。
人智时代,由呆到待,从惊愕到沉思,这不仅是我的个人体验,或许也是这个展览带给所有观者的一种心灵历程。我们需面对时代的变革与焦虑,也需在艺术中寻找安顿心灵的空间,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
报人有个毛病,爱较真。读到某媒体的报道,我忍不住想纠正一下。报道中写:“12月15日,备受期待的‘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在山东美术馆和济南市美术馆两大主展区盛大开幕,展览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市民前来参观。现场人潮涌动,观众们热情高涨,纷纷对展出的前沿艺术作品赞不绝口。”
其实,正式开幕式的时间是12月16日下午3点,我是亲身参加的。感受呢?起初是惊呆、无语,随后慢慢静下来,认真地看进去,竟呆了整整三个小时。12月17日下午,我又一次来到展览现场,待了两个多小时。这是我个人经历的一个“由呆到待”的过程。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山东省美协原主席张望先生利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一组画作——人物头像。这些作品彻底颠覆了我对张望先生的认知。我看不到他的笔墨和功夫,只看到机器生成的冷峻与陌生。坦白说,我一开始并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讨厌。但我依然驻足良久,认真看了张望先生的阐释。我理解了他:一个人如果故步自封,只能抱守残缺,只有关注当下,才能与时代同行。
我再回头看他的作品,内心竟有些释然。我“原谅”了张望,因为若换作是我,面对人工智能,也难免产生本领恐慌和无力感。人智时代,人还能做些什么呢?
在展览现场的诸多作品面前,我感受到一种喧嚣,有一丝丝焦虑与不安。呈现在你面前的作品不再是静止的,而是互动的,让你沉浸其中,有一种等待、一种别离,或者说是一种留守。艺术家们努力地表达着当代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用艺术回应时代的叩问。诚如张望说的,技术的每一次跃迁都为艺术开辟出新的表达维度,为创造力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展艺术家武宁亚带来作品《蜈蚣计划:人、虫、茧》,这是武宁亚自2020年启动的持续性项目《蜈蚣计划》的最新迭代。他用20年内买的1500件衣服300双鞋打造的这部“作品”,看上去是零碎的堆砌,却又是整体的,每一件衣服都在叽叽喳喳说话。展板上写的是,2006年,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信息茧房”这一概念名词,以指代一种互联网环境下矛盾性的“信息自我封闭”现象。作为后互联网时代下个体的武宁亚,无疑也深受“信息茧房”所困,构成“蜈蚣”身体的“消费遗迹”便是直接的物质证明。而另一方面,作为“乌鸦行为”运作者的武宁亚,也无疑成为了一位信息茧房的“编织者”。在展览现场,我碰到了武宁亚先生,我问他,作品要反映什么主题呢?他笑着说:“探讨并呈现个体消费行为与全球化消费社会在后互联网时代的复杂交织。”我似懂非懂,说,是不是用你的行为提醒大家,要时不时地从购买的欲望里跳出来。他说,差不多,如果你看了对你有触动就成。
李泽厚先生曾说过:“‘理之于诗,如水中盐’,审美中的理解、认识融化在作品之中,虽无痕可寻,却自有咸味。这正是艺术的妙处。它不同于科学那般概念明确,而是富于领悟与言外之意,使人反复琢磨,玩味无穷。”然而,在人智时代,科学与艺术早已不再对立,而是逐渐汇聚。艺术在这个时代,不只是技术的延伸,更是人文情感的回归,是一种精神的召唤。正如福楼拜所言:“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引发了我的种种幻想,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进入了梦境。千奇百怪的作品把我从固有的思维模式里拉出来,进入一片陌生天地,不由自主地打量自己的过往,追问曾经的选择。走出美术馆,一下子回到了现实,忽然觉得济南原来蛮潮蛮酷的。这里的市民也开始思考意义的意义、观念的观念、抽象的抽象,还有瞬间与永恒、极限与局限、现实与未来等等。我走路的姿势竟然也年轻起来。
人智时代,由呆到待,从惊愕到沉思,这不仅是我的个人体验,或许也是这个展览带给所有观者的一种心灵历程。我们需面对时代的变革与焦虑,也需在艺术中寻找安顿心灵的空间,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