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无痛分娩”,还有多远?

——记者蹲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产科探寻究竟

2024-12-19 作者: 黄鑫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黄鑫

  “@所有人,今天与大家一起听麻醉医生谈无痛分娩,快进直播间观看吧。”11月20日上午8点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门诊护士长蒋宝的开课通知准时抵达多个“孕妇交流群”,准妈妈们纷纷上线,打卡学习,“刷屏”互动,好不热闹。“我原本有些担心生宝宝时要忍受剧痛,今天听完这节课,感觉自己的恐惧立马不见了!”27岁的张女士说。
  无痛分娩,在医学上被称为分娩镇痛。在这个时代,它正以独有的温柔力量,将分娩变成了一项被精心呵护、温暖包围的奇妙体验。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确定了900多家医院作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分娩镇痛怎样进行?开展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分娩镇痛普及已有成效,
初产妇中比例高达90%

  “分娩镇痛主要针对自然分娩,即顺产过程而言。”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主任洪凡真介绍,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镇痛方法是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在这个过程中,麻醉医师会通过一根“头发丝儿一样细”的管子,在产妇腰椎脊髓的硬膜外注射低浓度麻药,持续给药,随时调整,起到神经阻滞作用,缓解产妇生产疼痛。
  为避免药物打得过早对产程的影响,分娩镇痛的时间和方式存在个体化差异。洪凡真解释,生产中,分娩镇痛一般在产妇宫口开到两三厘米、痛得受不了时进行,而不同的人对于疼痛的耐受力不同,有些二胎、三胎生育的产妇经常“来不及打麻醉就生了”。
  分娩镇痛并不影响产妇的生产行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产房护士长李海燕介绍,分娩镇痛的麻醉方法属于区域镇痛,目前这项技术已十分成熟,在我国推行多年。但因为要进行腰部穿刺,所以对于具有脊柱侧弯、椎间盘突出等腰椎部位疾病,以及一些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过敏体质的产妇来说,分娩镇痛需经过评估后谨慎选择。
  技术成熟,又能帮助舒适生产,当前分娩镇痛的普及已有显著成效。据了解,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年分娩量约为3500-4000人,其中自然分娩约占一半,60-70%的自然分娩产妇接受了分娩镇痛,而初产妇中选择分娩镇痛的比例更是接近90%。
  甚至有不少产妇在入住产科病房前,就已经把分娩镇痛了解得七七八八了。12月12日下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产科病房外,临近产期的申女士正在丈夫陪同下办理入院手续,称体重、量血压、填表格……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早就听说无痛分娩好,我一定要试试,舒舒服服地把孩子生出来。”她说。
部分地区应用比例依然偏低,
许多医院并无产科专职麻醉医师

  分娩镇痛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大量实践验证,但记者了解到,提及分娩镇痛,仍有一定比例的产妇“宁愿痛得受不了也不接受”。32岁的赵女士表示:“从椎管内给药听起来就可怕,而且我害怕药物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洪凡真介绍,在临床中,她常被问到“分娩镇痛药物会不会导致新生儿窒息”“影不影响孩子智力”等问题。事实上,分娩镇痛“不仅不会增加产后出血、产伤和新生儿窒息比例,它还能更好地实现产妇生产中生命体征监测和胎儿的监护,保障母婴安全,也能降低一部分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
  据了解,我国分娩镇痛普及率在逐步提高,但部分地区应用比例依然偏低。有些医院起步晚、开展慢,洪凡真解释,这主要受麻醉医师数量限制,目前许多医院并无产科专职麻醉医师,孕妇生产时若选择分娩镇痛,需要临时协调麻醉科大夫前来协助。加上顺产时间存在不确定性,有时夜间生产情况较多,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的持续观察加重了麻醉医师的工作任务,对于一些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性医院来说,这也在无形中限制了分娩镇痛的应用普及。
  与此同时,李海燕表示,分娩镇痛所需费用仍是一些家庭选择与否的首要因素,就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来说,选择分娩镇痛多出的2000元左右费用,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上此前“分娩镇痛”项目缺乏统一收费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费用可以医保报销的速度。
期待分娩镇痛支持性政策
惠及更多家庭

  洪凡真介绍,产妇的“分娩镇痛焦虑”主要受网络“假科普”和一些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迷惑所致,错误信息导致了错误认知,在此情况下,专业人员的配套宣教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以“孕妇学校”为主要阵地进行分娩镇痛宣教正逐渐流行。李海燕介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孕妇学校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同时进行。有些孕妇及其家人不便于上班时间请假,他们依靠以不同孕周孕产妇为单位建立不同微信群,产科医生、助产士、门诊护士、产科护士等都在群中,日常科普推送、问题答疑都有了便捷途径,群成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专业信息。
  支持性政策的推出也为分娩镇痛的推广释放了积极信号。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也提出,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指导各地将适宜的分娩镇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洪凡真说,对于经济压力较重的家庭来说,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无疑为分娩镇痛的普及与推广注入了动力,期待分娩镇痛能惠及更多家庭。
  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医保局印发《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单独立项,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分娩镇痛等服务。其中,“分娩镇痛”的服务产出主要涵盖麻醉镇痛过程中评估、建立通路等所需人力资源和基本物资消耗。
  李海燕说,剖宫产和分娩镇痛等都离不开麻醉医师的全程支持,对麻醉团队的人员数量支持和排班制度优化有更高要求,希望麻醉医师奖励机制更加健全,也呼吁分娩镇痛的收费标准设定能让围产医学相关的多学科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更多认可和支持。
  □ 本报记者 黄鑫

  “@所有人,今天与大家一起听麻醉医生谈无痛分娩,快进直播间观看吧。”11月20日上午8点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门诊护士长蒋宝的开课通知准时抵达多个“孕妇交流群”,准妈妈们纷纷上线,打卡学习,“刷屏”互动,好不热闹。“我原本有些担心生宝宝时要忍受剧痛,今天听完这节课,感觉自己的恐惧立马不见了!”27岁的张女士说。
  无痛分娩,在医学上被称为分娩镇痛。在这个时代,它正以独有的温柔力量,将分娩变成了一项被精心呵护、温暖包围的奇妙体验。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确定了900多家医院作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分娩镇痛怎样进行?开展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分娩镇痛普及已有成效,
初产妇中比例高达90%

  “分娩镇痛主要针对自然分娩,即顺产过程而言。”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主任洪凡真介绍,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镇痛方法是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在这个过程中,麻醉医师会通过一根“头发丝儿一样细”的管子,在产妇腰椎脊髓的硬膜外注射低浓度麻药,持续给药,随时调整,起到神经阻滞作用,缓解产妇生产疼痛。
  为避免药物打得过早对产程的影响,分娩镇痛的时间和方式存在个体化差异。洪凡真解释,生产中,分娩镇痛一般在产妇宫口开到两三厘米、痛得受不了时进行,而不同的人对于疼痛的耐受力不同,有些二胎、三胎生育的产妇经常“来不及打麻醉就生了”。
  分娩镇痛并不影响产妇的生产行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产房护士长李海燕介绍,分娩镇痛的麻醉方法属于区域镇痛,目前这项技术已十分成熟,在我国推行多年。但因为要进行腰部穿刺,所以对于具有脊柱侧弯、椎间盘突出等腰椎部位疾病,以及一些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过敏体质的产妇来说,分娩镇痛需经过评估后谨慎选择。
  技术成熟,又能帮助舒适生产,当前分娩镇痛的普及已有显著成效。据了解,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年分娩量约为3500-4000人,其中自然分娩约占一半,60-70%的自然分娩产妇接受了分娩镇痛,而初产妇中选择分娩镇痛的比例更是接近90%。
  甚至有不少产妇在入住产科病房前,就已经把分娩镇痛了解得七七八八了。12月12日下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产科病房外,临近产期的申女士正在丈夫陪同下办理入院手续,称体重、量血压、填表格……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早就听说无痛分娩好,我一定要试试,舒舒服服地把孩子生出来。”她说。
部分地区应用比例依然偏低,
许多医院并无产科专职麻醉医师

  分娩镇痛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大量实践验证,但记者了解到,提及分娩镇痛,仍有一定比例的产妇“宁愿痛得受不了也不接受”。32岁的赵女士表示:“从椎管内给药听起来就可怕,而且我害怕药物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洪凡真介绍,在临床中,她常被问到“分娩镇痛药物会不会导致新生儿窒息”“影不影响孩子智力”等问题。事实上,分娩镇痛“不仅不会增加产后出血、产伤和新生儿窒息比例,它还能更好地实现产妇生产中生命体征监测和胎儿的监护,保障母婴安全,也能降低一部分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
  据了解,我国分娩镇痛普及率在逐步提高,但部分地区应用比例依然偏低。有些医院起步晚、开展慢,洪凡真解释,这主要受麻醉医师数量限制,目前许多医院并无产科专职麻醉医师,孕妇生产时若选择分娩镇痛,需要临时协调麻醉科大夫前来协助。加上顺产时间存在不确定性,有时夜间生产情况较多,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的持续观察加重了麻醉医师的工作任务,对于一些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性医院来说,这也在无形中限制了分娩镇痛的应用普及。
  与此同时,李海燕表示,分娩镇痛所需费用仍是一些家庭选择与否的首要因素,就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来说,选择分娩镇痛多出的2000元左右费用,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上此前“分娩镇痛”项目缺乏统一收费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费用可以医保报销的速度。
期待分娩镇痛支持性政策
惠及更多家庭

  洪凡真介绍,产妇的“分娩镇痛焦虑”主要受网络“假科普”和一些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迷惑所致,错误信息导致了错误认知,在此情况下,专业人员的配套宣教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以“孕妇学校”为主要阵地进行分娩镇痛宣教正逐渐流行。李海燕介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孕妇学校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同时进行。有些孕妇及其家人不便于上班时间请假,他们依靠以不同孕周孕产妇为单位建立不同微信群,产科医生、助产士、门诊护士、产科护士等都在群中,日常科普推送、问题答疑都有了便捷途径,群成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专业信息。
  支持性政策的推出也为分娩镇痛的推广释放了积极信号。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也提出,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指导各地将适宜的分娩镇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洪凡真说,对于经济压力较重的家庭来说,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无疑为分娩镇痛的普及与推广注入了动力,期待分娩镇痛能惠及更多家庭。
  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医保局印发《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单独立项,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分娩镇痛等服务。其中,“分娩镇痛”的服务产出主要涵盖麻醉镇痛过程中评估、建立通路等所需人力资源和基本物资消耗。
  李海燕说,剖宫产和分娩镇痛等都离不开麻醉医师的全程支持,对麻醉团队的人员数量支持和排班制度优化有更高要求,希望麻醉医师奖励机制更加健全,也呼吁分娩镇痛的收费标准设定能让围产医学相关的多学科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更多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