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流量里,撕开黑客面纱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讲席教授蒋昌俊
2024-12-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扫码查看访谈视频
|
□ 大众新闻记者 刘玉凡 修从涛 吕 乐 王嘉一 杨 成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为金融等行业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如何保障网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在山东省科协和济宁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年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讲席教授蒋昌俊。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记者:您在大会上作了《智能三脑》的主旨报告,提到电脑智能、数脑智能和人脑智能。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会被取代吗?
蒋昌俊:人类的一些工作可能被替代,但我认为人类从根本性上不可能被机器替代。过去人走路靠步行,后来人们发明了汽车,汽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智能机器,它跑得比人快、载得比人重,可以延伸人类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当然,机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而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要做好早期预防,安全管理要早期布局,防止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发生。人工智能被好人用可以造福人类,被坏人用可能危害人类。
记者:您提到了人脑智能,马斯克的“脑机接口”Neuralink和这个有关系吗?这是不是需要和医学结合?
蒋昌俊:当然有关系。脑电极是采集人的脑电信号的设备。在国内,我们实验室在2005年的时候就建了这一套东西。当时我们最多只有256个电极,马斯克的Neuralink有3000多个电极,而且是植入式的,它可以把电极植入到人的脑皮层里,所以当脑部出问题时,它的电极在激活脑功能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这一技术可以应用在残疾人身上,帮助残疾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也是一个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问题。比如脑科学是医学范畴,电极、机器人属于传统的信息科技,此外还涉及数学、物理学等知识。它是综合知识的交叉所迸发的效果,所以学科交叉非常重要。
数字时代必须把算力建好
记者:您今年4月曾到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调研。为什么算力这么重要?
蒋昌俊:算力相当于工业时代的电力。在工业时代,电非常重要,一停电,机器就不转了。今后,算力、算法和数据三位一体,这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动能,所以必须要把算力建好。
记者:您提出了方舱计算系统,这是什么原理?它有什么应用?
蒋昌俊:现在的算力网络,都是在固定节点连起来一张网,算力基地固定在一个地区范围内。但是我们所需要应用的场景,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例如修建港珠澳大桥过程中,海里经常出现洋流等突发性事件,等把这些数据捕捉到,传到阿里云、腾讯云,计算完了再传回来,时效可能跟不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到工地旁边开个“舱”,这个舱不一定有很大的计算能力、有很全面的数据,我们就把要害数据、必需的算力配置好,让它跟那张网形成舱网互动,把不着急的、安全性要求不是很高的事情放在网上,而高密度、高规格的事情放在前面的舱上,舱网融合,提高算力利用率和效率,推动算网高效运营,形成完美的解决方案。
从高速流量里揪出诈骗行为
记者:您被认为是中国网络金融安全领域的带头人,网络金融安全问题应如何解决?
蒋昌俊:2000年的时候,大家在网上购物,安全是没有保障的。过去都是按规则来,发现一起案件,总结几条规则,这些规则的适用面只限于一个事件、两个事件,它不是万能的。平台希望我们搞一套能够普适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把它抽象化、离散化,变成一种人类的行为模型。
为此,我们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很多研究,抽取行为模型,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模型和算法。例如,“双11”的流量从起初的每秒5万多笔,到十几万笔,2020年,达到每秒58.3万笔,就像洪峰到来一样。洪峰里面,绝大部分是正常的交易行为,只有极少数是恶意的诈骗行为,该怎么在这种高速流量里把极少数的恶意诈骗行为挑出来?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记者:您曾提到一个原理“以不变应万变”,这该怎么理解?
蒋昌俊:骗子的花招是经常变的,如果只是盯着骗子,跟着骗子跑,就处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从整体上看,普通消费者有自己的购物规律,这个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要以“不变”的逻辑来对付骗子经常“变”的逻辑。
记者:您一直奋战在网络金融安全前沿,网络安全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蒋昌俊:网络安全总归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黑客在攻击网络,也有专门的卫士在防守。我把攻击比喻成强攻,所谓强攻就是它硬要突破你的防线,把黑客的代码嵌入进来,嵌入以后就会爆发网络安全事件。有时候它不是直接攻击你,而是在伪装模仿你,因此我们需要解剖,撕开这种面纱,这是我们的责任。
因地制宜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记者:山东正加力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在您看来,如何更好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助力作用?
蒋昌俊:我认为需要把山东的优势在哪儿、山东的需求在哪儿梳理出来,这就是“因地制宜”,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一样的基础,因此要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量身打造、量体裁衣,把每个地方的特点需求和发展目标摸清楚,然后回过头来梳理我所拥有的资源。
比如说农村需要的普惠金融,它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产品?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从产业层面看,几个代表性的产业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支持?在这个过程里,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需求的分布地图,资源不一定能全部满足,但可以联动其他省份,甚至联动国外。大家协同起来抱团取暖,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为金融等行业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如何保障网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在山东省科协和济宁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年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讲席教授蒋昌俊。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记者:您在大会上作了《智能三脑》的主旨报告,提到电脑智能、数脑智能和人脑智能。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会被取代吗?
蒋昌俊:人类的一些工作可能被替代,但我认为人类从根本性上不可能被机器替代。过去人走路靠步行,后来人们发明了汽车,汽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智能机器,它跑得比人快、载得比人重,可以延伸人类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当然,机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而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要做好早期预防,安全管理要早期布局,防止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发生。人工智能被好人用可以造福人类,被坏人用可能危害人类。
记者:您提到了人脑智能,马斯克的“脑机接口”Neuralink和这个有关系吗?这是不是需要和医学结合?
蒋昌俊:当然有关系。脑电极是采集人的脑电信号的设备。在国内,我们实验室在2005年的时候就建了这一套东西。当时我们最多只有256个电极,马斯克的Neuralink有3000多个电极,而且是植入式的,它可以把电极植入到人的脑皮层里,所以当脑部出问题时,它的电极在激活脑功能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这一技术可以应用在残疾人身上,帮助残疾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也是一个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问题。比如脑科学是医学范畴,电极、机器人属于传统的信息科技,此外还涉及数学、物理学等知识。它是综合知识的交叉所迸发的效果,所以学科交叉非常重要。
数字时代必须把算力建好
记者:您今年4月曾到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调研。为什么算力这么重要?
蒋昌俊:算力相当于工业时代的电力。在工业时代,电非常重要,一停电,机器就不转了。今后,算力、算法和数据三位一体,这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动能,所以必须要把算力建好。
记者:您提出了方舱计算系统,这是什么原理?它有什么应用?
蒋昌俊:现在的算力网络,都是在固定节点连起来一张网,算力基地固定在一个地区范围内。但是我们所需要应用的场景,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例如修建港珠澳大桥过程中,海里经常出现洋流等突发性事件,等把这些数据捕捉到,传到阿里云、腾讯云,计算完了再传回来,时效可能跟不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到工地旁边开个“舱”,这个舱不一定有很大的计算能力、有很全面的数据,我们就把要害数据、必需的算力配置好,让它跟那张网形成舱网互动,把不着急的、安全性要求不是很高的事情放在网上,而高密度、高规格的事情放在前面的舱上,舱网融合,提高算力利用率和效率,推动算网高效运营,形成完美的解决方案。
从高速流量里揪出诈骗行为
记者:您被认为是中国网络金融安全领域的带头人,网络金融安全问题应如何解决?
蒋昌俊:2000年的时候,大家在网上购物,安全是没有保障的。过去都是按规则来,发现一起案件,总结几条规则,这些规则的适用面只限于一个事件、两个事件,它不是万能的。平台希望我们搞一套能够普适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把它抽象化、离散化,变成一种人类的行为模型。
为此,我们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很多研究,抽取行为模型,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模型和算法。例如,“双11”的流量从起初的每秒5万多笔,到十几万笔,2020年,达到每秒58.3万笔,就像洪峰到来一样。洪峰里面,绝大部分是正常的交易行为,只有极少数是恶意的诈骗行为,该怎么在这种高速流量里把极少数的恶意诈骗行为挑出来?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记者:您曾提到一个原理“以不变应万变”,这该怎么理解?
蒋昌俊:骗子的花招是经常变的,如果只是盯着骗子,跟着骗子跑,就处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从整体上看,普通消费者有自己的购物规律,这个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要以“不变”的逻辑来对付骗子经常“变”的逻辑。
记者:您一直奋战在网络金融安全前沿,网络安全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蒋昌俊:网络安全总归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黑客在攻击网络,也有专门的卫士在防守。我把攻击比喻成强攻,所谓强攻就是它硬要突破你的防线,把黑客的代码嵌入进来,嵌入以后就会爆发网络安全事件。有时候它不是直接攻击你,而是在伪装模仿你,因此我们需要解剖,撕开这种面纱,这是我们的责任。
因地制宜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记者:山东正加力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在您看来,如何更好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助力作用?
蒋昌俊:我认为需要把山东的优势在哪儿、山东的需求在哪儿梳理出来,这就是“因地制宜”,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一样的基础,因此要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量身打造、量体裁衣,把每个地方的特点需求和发展目标摸清楚,然后回过头来梳理我所拥有的资源。
比如说农村需要的普惠金融,它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产品?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从产业层面看,几个代表性的产业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支持?在这个过程里,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需求的分布地图,资源不一定能全部满足,但可以联动其他省份,甚至联动国外。大家协同起来抱团取暖,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