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文化繁荣,莱芜区:
扮靓乡村“面子” 做实幸福“里子”
2024-12-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周扬亮
近年来,济南市莱芜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融入”(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村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形成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让乡村的“面子”和“里子”焕然一新。
“白菜猪肉炖豆腐、小米粥、热气腾腾的大馒头……”近日,在口镇街道下水河村的“长者食堂”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拉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下水河村是远近闻名的香肠加工村。村里活动广场、村史馆、文化特色街、幼儿园等民生设施随处可见,不仅村民的生活水平高,文明之风更是潜移默化地吹入了家家户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力量。目前,下水河村80岁以上老人有60余人,每天中午可以免费到食堂就餐;70岁以上老人有160余人,就餐需要花费2元;对于上述年龄段卧床不起、丧失行动能力的老人,由村内志愿者将饭菜送到家中。
下水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郑传尧告诉记者,从2018年起,村里开始推行“三九孝老日”,一直坚持到今天。每月农历逢九,村里党员带头,作为当天的爱心志愿者,买肉买面,为住在幸福院里70岁以上的98位老人包饺子,陪老人聊天解闷,让老人能老有所乐。
不单单是关注老人,下水河村在2015年便自筹资金300余万元在村内建成了一所能够满足200多名适龄儿童入园需求的幼儿园。“我们将以‘老有颐养,幼有善育’为目标,不断完善‘为老为小’服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老人在一碗一筷一餐中尽享幸福晚年‘食’光,让孩子在一笔一纸一书本里书写幸福成长篇章。”郑传尧说。
距下水河村不远的申陈村,以其独特的乡村治理经验闻名全国。在产业发展方面,申陈村注重诚信和法治,村集体通过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多种产业并举的经济结构。村里的木杆秤砣厂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
今年78岁的村调解委员会主任常爱英是申陈村的“和事佬”。从1987年起,常爱英把她调解的纠纷全部记在了笔记本上,10多本泛黄的笔记本详细记录了每一起调解事件的经过。常爱英坚持依法调解,自费购买法律书籍,四处参加人民调解员培训。她的调解工作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还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识。
同时,申陈村通过搭建文化平台、完善文明机制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文化广场、服务中心、乡村振兴主题展馆等设施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村规民约的不断完善与更新,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又融入了现代法治精神,实现了法德结合、文明理家。
申陈村党支部书记申立波介绍,该村连续多年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上访、无治安灾害事故、无矛盾纠纷上交。和谐稳定的村风,得益于申陈村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中,彰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先锋价值。
本报通讯员 周扬亮
近年来,济南市莱芜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融入”(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村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形成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让乡村的“面子”和“里子”焕然一新。
“白菜猪肉炖豆腐、小米粥、热气腾腾的大馒头……”近日,在口镇街道下水河村的“长者食堂”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拉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下水河村是远近闻名的香肠加工村。村里活动广场、村史馆、文化特色街、幼儿园等民生设施随处可见,不仅村民的生活水平高,文明之风更是潜移默化地吹入了家家户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力量。目前,下水河村80岁以上老人有60余人,每天中午可以免费到食堂就餐;70岁以上老人有160余人,就餐需要花费2元;对于上述年龄段卧床不起、丧失行动能力的老人,由村内志愿者将饭菜送到家中。
下水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郑传尧告诉记者,从2018年起,村里开始推行“三九孝老日”,一直坚持到今天。每月农历逢九,村里党员带头,作为当天的爱心志愿者,买肉买面,为住在幸福院里70岁以上的98位老人包饺子,陪老人聊天解闷,让老人能老有所乐。
不单单是关注老人,下水河村在2015年便自筹资金300余万元在村内建成了一所能够满足200多名适龄儿童入园需求的幼儿园。“我们将以‘老有颐养,幼有善育’为目标,不断完善‘为老为小’服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老人在一碗一筷一餐中尽享幸福晚年‘食’光,让孩子在一笔一纸一书本里书写幸福成长篇章。”郑传尧说。
距下水河村不远的申陈村,以其独特的乡村治理经验闻名全国。在产业发展方面,申陈村注重诚信和法治,村集体通过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多种产业并举的经济结构。村里的木杆秤砣厂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
今年78岁的村调解委员会主任常爱英是申陈村的“和事佬”。从1987年起,常爱英把她调解的纠纷全部记在了笔记本上,10多本泛黄的笔记本详细记录了每一起调解事件的经过。常爱英坚持依法调解,自费购买法律书籍,四处参加人民调解员培训。她的调解工作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还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识。
同时,申陈村通过搭建文化平台、完善文明机制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文化广场、服务中心、乡村振兴主题展馆等设施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村规民约的不断完善与更新,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又融入了现代法治精神,实现了法德结合、文明理家。
申陈村党支部书记申立波介绍,该村连续多年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上访、无治安灾害事故、无矛盾纠纷上交。和谐稳定的村风,得益于申陈村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中,彰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先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