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助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

2024-12-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于云华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前进的必修课。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党史学习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品格、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理论宣讲是加强理论武装、凝聚人心的重要形式,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党史理论宣讲出发,结合笔者所参与的系列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探讨理论宣讲如何助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三重强化”实践路径,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走深走实,使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强化队伍建设,打造理论宣讲“主力军”
  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用好党的创新理论,就要加强宣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宣讲“主力军”,而大学生所特有的理论支持系统、专业组合互补、多才多艺本领及天然的社会亲和力等优势,也为开展理论宣讲奠定基础。
  首先,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深厚党史理论功底和丰富宣讲经验的优秀宣讲员。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者与弘扬者,宣讲员自身要做到“先学一步,先悟一分”,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历史脉络和理论精髓,并将复杂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传达给更多人,进而夯实自身理论基础,深化学习认识。其次,重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与广大青年学生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和关注,进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最后,构建师生共学共讲共促进局面,鼓励师生在日常教学中建立互信关系,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增强师生间互动与合作,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优化宣讲队伍,提高宣讲效能。
  笔者所参与的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与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正是在此原则下选拔人才、组建队伍的,宣讲团成员全部为党团员,政治立场坚定;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部学生组成,成员专业知识扎实;在宣讲过程中积极与本专业老师交流,理清党史脉络,形成了完整、全面的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学史增信”,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信念,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强化依托基础,搭建理论宣讲“大平台”
  有效的理论宣讲需要广阔的平台作为支撑,以覆盖更广泛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提升其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笔者参与宣讲的过程中,始终依靠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优秀平台,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等平台,积极开展校内外联动。在校内,到多个学院进行宣讲,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了解党史故事、感悟党的伟大精神与创新理论;走出学校,到基层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拓宽宣讲渠道,丰富宣讲内容,在实践中淬炼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党史学习教育效果。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理论宣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理论宣讲模式具有局限性,需要加快构建新媒体宣讲平台。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体系,与时俱进做好网上理论传播和宣传。线上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宣讲内容,线下则通过主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实现宣讲活动的多元化和互动性。及时进行总结回顾,撰写并于各级媒体平台刊登稿件,扩大覆盖范围,使更多青年大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关注、共同参与。
  在已有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进行文化载体创新。在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活动中,打造“青春强国号”党史理论宣讲品牌,将青年大学生作为主要目标受众,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宣讲形式,提高党史学习的便捷性和互动性;举办品牌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和历史故事,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创作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文创作品,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普及度和影响力。在此平台上,能够更好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发展,进一步实现“学史明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史学习教育青年化。
  强化实践效能,促进理论宣讲“接地气”
  党史学习不应浮于纸面,创新理论不应被束之高阁。理论宣讲不仅要“高大上”,更要“接地气”,紧密联系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要应用于实践,也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发展。
  注重实践体验和感悟引导,是强化理论宣讲实践效能、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强化现场学习,深入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让历史场景与理论知识相融合,增强学习的沉浸感与体验感。推行入户宣讲,贴近群众生活,面对面与群众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党史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建立评估反馈机制,收集听众意见与建议,优化宣讲内容与形式,确保宣讲工作有的放矢,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宣讲常态化,将理论宣讲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线上分享等,让理论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宣讲之声常响于耳畔。
  开展大学生理论宣讲,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就要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学史力行”,将理论知识外化于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本科生)
  □于云华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前进的必修课。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党史学习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品格、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理论宣讲是加强理论武装、凝聚人心的重要形式,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党史理论宣讲出发,结合笔者所参与的系列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探讨理论宣讲如何助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三重强化”实践路径,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走深走实,使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强化队伍建设,打造理论宣讲“主力军”
  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用好党的创新理论,就要加强宣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宣讲“主力军”,而大学生所特有的理论支持系统、专业组合互补、多才多艺本领及天然的社会亲和力等优势,也为开展理论宣讲奠定基础。
  首先,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深厚党史理论功底和丰富宣讲经验的优秀宣讲员。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者与弘扬者,宣讲员自身要做到“先学一步,先悟一分”,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历史脉络和理论精髓,并将复杂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传达给更多人,进而夯实自身理论基础,深化学习认识。其次,重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与广大青年学生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和关注,进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最后,构建师生共学共讲共促进局面,鼓励师生在日常教学中建立互信关系,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增强师生间互动与合作,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优化宣讲队伍,提高宣讲效能。
  笔者所参与的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与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正是在此原则下选拔人才、组建队伍的,宣讲团成员全部为党团员,政治立场坚定;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部学生组成,成员专业知识扎实;在宣讲过程中积极与本专业老师交流,理清党史脉络,形成了完整、全面的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学史增信”,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信念,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强化依托基础,搭建理论宣讲“大平台”
  有效的理论宣讲需要广阔的平台作为支撑,以覆盖更广泛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提升其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笔者参与宣讲的过程中,始终依靠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优秀平台,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等平台,积极开展校内外联动。在校内,到多个学院进行宣讲,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了解党史故事、感悟党的伟大精神与创新理论;走出学校,到基层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拓宽宣讲渠道,丰富宣讲内容,在实践中淬炼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党史学习教育效果。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理论宣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理论宣讲模式具有局限性,需要加快构建新媒体宣讲平台。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体系,与时俱进做好网上理论传播和宣传。线上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宣讲内容,线下则通过主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实现宣讲活动的多元化和互动性。及时进行总结回顾,撰写并于各级媒体平台刊登稿件,扩大覆盖范围,使更多青年大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关注、共同参与。
  在已有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进行文化载体创新。在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活动中,打造“青春强国号”党史理论宣讲品牌,将青年大学生作为主要目标受众,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宣讲形式,提高党史学习的便捷性和互动性;举办品牌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和历史故事,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创作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文创作品,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普及度和影响力。在此平台上,能够更好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发展,进一步实现“学史明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史学习教育青年化。
  强化实践效能,促进理论宣讲“接地气”
  党史学习不应浮于纸面,创新理论不应被束之高阁。理论宣讲不仅要“高大上”,更要“接地气”,紧密联系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要应用于实践,也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发展。
  注重实践体验和感悟引导,是强化理论宣讲实践效能、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强化现场学习,深入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让历史场景与理论知识相融合,增强学习的沉浸感与体验感。推行入户宣讲,贴近群众生活,面对面与群众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党史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建立评估反馈机制,收集听众意见与建议,优化宣讲内容与形式,确保宣讲工作有的放矢,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宣讲常态化,将理论宣讲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线上分享等,让理论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宣讲之声常响于耳畔。
  开展大学生理论宣讲,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就要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学史力行”,将理论知识外化于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