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高区海工装备产业发力“高精尖”

2024-11-15 作者: 郑莉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郑莉 通讯员 谢菁 孙佳男 报道
  本报威海讯 近日,在浙江宁波东南海域的国电象山海上风电场,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深海铺缆机器人下潜到海底,通过探测装置精准找到海底电缆后,机器人一边行进一边用高压水流将泥沙冲开3米多深的深沟,顺利完成电缆铺设。
  “相比之前的设备,这款设备开沟的深度和宽度有了大幅提升。开沟越深,意味着电缆埋设到海床的深度越大,更能防止远洋船舶的锚链以及一些海洋生物对电缆表面产生破坏。”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组组长刘凯翔介绍,开沟深度能够达到3米以上,靠的是机器人1100匹的大马力功率,此前这样的机器人装备在国内还是空白。
  高压水下电机是水下机器人的核心部件,要实现1100匹马力,机器人就需要搭载大电压电机,而随着电压增大,电机体积也会增大,影响水下作业。实现此次突破,既源于企业自身的刻苦钻研,也离不开各级部门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在威海高区管委牵线下,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协同攻关。为支持企业创新,高区管委将其列入重点企业名单,省市区各级接续发放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未来机器人相继获批了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发项目列入了省重大创新工程,企业新打造3万平方米厂房,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截至目前,未来机器人的产品涵盖50多种型号,深海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
  经略海洋,装备先行。未来机器人是高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的典型企业之一,高区还拥有克莱特风机、双丰物探、至帆海洋装备等龙头企业,以海上用风机、空气动力船、水下机器人、深水推进器、海底探测仪等为主导产品。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高区海工产业不断向大海深处挺进。
  为向海工装备产业“高精尖”发起冲击,高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了一批前沿科技研发创新平台,打造了覆盖全创新链条的平台体系。目前,高区拥有涉海新型研发机构6家,海洋勘探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64个,重点围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监测等领域开展研发创新。与此同时,高区还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形成各方资源一体化推进的协同创新体系。目前,全区90%以上的涉海企业与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5所驻区高校开设了涉海类学科专业30多个,全区从事涉海领域创新项目的高端领军人才200多名,为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记者 郑莉 通讯员 谢菁 孙佳男 报道
  本报威海讯 近日,在浙江宁波东南海域的国电象山海上风电场,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深海铺缆机器人下潜到海底,通过探测装置精准找到海底电缆后,机器人一边行进一边用高压水流将泥沙冲开3米多深的深沟,顺利完成电缆铺设。
  “相比之前的设备,这款设备开沟的深度和宽度有了大幅提升。开沟越深,意味着电缆埋设到海床的深度越大,更能防止远洋船舶的锚链以及一些海洋生物对电缆表面产生破坏。”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组组长刘凯翔介绍,开沟深度能够达到3米以上,靠的是机器人1100匹的大马力功率,此前这样的机器人装备在国内还是空白。
  高压水下电机是水下机器人的核心部件,要实现1100匹马力,机器人就需要搭载大电压电机,而随着电压增大,电机体积也会增大,影响水下作业。实现此次突破,既源于企业自身的刻苦钻研,也离不开各级部门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在威海高区管委牵线下,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协同攻关。为支持企业创新,高区管委将其列入重点企业名单,省市区各级接续发放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未来机器人相继获批了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发项目列入了省重大创新工程,企业新打造3万平方米厂房,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截至目前,未来机器人的产品涵盖50多种型号,深海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
  经略海洋,装备先行。未来机器人是高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的典型企业之一,高区还拥有克莱特风机、双丰物探、至帆海洋装备等龙头企业,以海上用风机、空气动力船、水下机器人、深水推进器、海底探测仪等为主导产品。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高区海工产业不断向大海深处挺进。
  为向海工装备产业“高精尖”发起冲击,高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了一批前沿科技研发创新平台,打造了覆盖全创新链条的平台体系。目前,高区拥有涉海新型研发机构6家,海洋勘探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64个,重点围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监测等领域开展研发创新。与此同时,高区还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形成各方资源一体化推进的协同创新体系。目前,全区90%以上的涉海企业与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5所驻区高校开设了涉海类学科专业30多个,全区从事涉海领域创新项目的高端领军人才200多名,为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