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的香甜醇厚与中药的独特韵味相互融合,既满足了年轻人对美味的追求,又带来了全新的养生体验—
当传统与 时尚碰撞
2024-10-3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 赵晓婷
谁能想到,曾经因高糖高脂而饱受争议的奶茶,竟也迎来反转时刻:奶茶的香甜醇厚与中药的独特韵味相互融合,既满足了年轻人对美味的追求,又带来了全新的养生体验,成为当下颇受追捧的“保健佳品”。中药奶茶是否博流量?热度过后,中药奶茶就变成凉茶?透过奶茶品味其中的中医药元素,或许能找到答案。
熬夜、上火、白发怎么办,喝杯中药奶茶?
北京同仁堂开设子品牌知嘛健康,将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等网红爆款产品推向市场,热门产品每天卖出上千杯。浙江省中医院推出升级版本“乌梅汤2.0”,仅上新24小时就售出115万份。济南的新中式养生茶·中药奶茶店,先有坐堂医给顾客号脉,而后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安排相应的养生茶,用人参、黄精、甘草等制作了“熬夜奶茶”,以酸枣仁、五味子等为原料做出了“晚安奶茶”,还有以菊花、金银花为主的“清火饮”,采用黑枸杞、桑葚、何首乌制作的“乌发饮”……不少年轻消费者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前来探店并立刻被圈粉。
奶茶本身具有丰富的口感和香甜的味道,深受大众喜爱。而中药的加入为奶茶增添了独特的风味层次。不同的中药成分与奶茶搭配,可以创造出各种独特的口味组合,满足消费者对新奇和美味的追求。通过中医的诊脉等方式,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差异来调配适合的中药奶茶。不同体质的人,如平和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等,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饮品。这实现了个性化的养生调理,使中药奶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自身健康管理的需求。
济南一家连锁奶茶品牌的主理人告诉记者,此类跨界,最开始主要是简单地将一些常见的滋补类中药如枸杞、红枣等与奶茶初步结合,打养生概念这张牌。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养生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的加深,专业的中医机构和饮品商家开始更深入地研究配方,调配出多种个性化的中药奶茶。在这个过程中,制作工艺也不断改进和创新,不仅注重中药成分与奶茶口感的融合度,对于一些需要炖煮才能发挥药效的药材,会采用先煮后滤的方式,将药液与奶茶原液混合,既保证了药效的释放,又不影响奶茶的口感。同时,商家在口味的创新上也下足了功夫。除了常见的原味奶茶基底,还推出了各种茶底,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再搭配不同的中药材,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口味组合。在此基础上,短视频平台的广泛营销宣传,网红博主们的打卡分享,都起了催化作用,中药奶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饮品市场的新宠。
有调研数据显示,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并尝试中药茶饮,购买意愿不断攀升,75.47%的消费者表示更愿意购买中药茶饮,超七成消费者满意中药茶饮的功能效果。在养生文化成为潮流,民众对中医药文化日益关注之际,中药奶茶的出现满足了市场需求,也成为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动案例。
饮子、熟水、七宝擂茶,都属药食同源
喝口中药奶茶,能品出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味道?其中蕴藏着不少传统中医神奇的药食同源理念。
中医饮食疗法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周代就专门设有食医一职,“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这一时期,围绕人们生存的烹饪技术也逐渐形成,出现了羹和汤液,发明了汤药和酒,并配制成了药用酒。由酿酒技术的推行而制作成了醋、酱、豆豉、饴糖等加工食品,大大丰富了食物和医药的内容。这说明,那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食物和药物结合,用于养生和治病。
《黄帝内经》把食物和药物的关系阐述得更为深刻。《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明确了各种食物在人体中的作用,强调了食物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中药典籍里还收有不少食疗方剂。《神农本草经》中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物多为无毒、可久服的滋补之品,如人参、枸杞、红枣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有“猪肤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治”篇,讲饮食能排出身体内的邪气,能安顺脏腑,悦人神志……
古人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完全相同的中药奶茶,但他们确实有一些相似的饮品。在唐宋时期,有一种名为“饮子”的饮品十分流行。“饮子”介于汤药和饮料之间,通常由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或中药材熬制而成。
熟水,与生水相对,即烧开的水。在宋元间,熟水是一类保健饮料的特称,类似于花草茶(不含茶叶)。宋仁宗曾令翰林评定熟水,紫苏熟水被评为上等,被誉为“大宋第一养生饮品”。其食材有新鲜紫苏60克左右、新鲜柠檬3片、陈皮3克、甘草3克、黄冰糖适量。做法是将紫苏叶火上隔纸烘焙,然后用滚汤洗泡后再用滚水冲泡。紫苏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作用,可用于风寒感冒、呕吐、哮喘,缓解口臭、治疗鱼蟹中毒等。夏日饮用可消暑、祛湿、导滞、提神。
宋代还有一种茶汤,名曰七宝擂茶,是在茶中加入多种食材和药材,如芝麻、花生、核桃、杏仁、枸杞、生姜等,擂碎后煮制而成。具有丰富的营养和保健功效,可补气血、暖脾胃、提神醒脑。
彰显中医生活化
中药奶茶,是传统与时尚碰撞出的火花。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化的创新融合。“客观上,它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文化学者王晓燕认为,中药奶茶将中药的苦涩与奶茶的甜腻巧妙融合,创造出兼具养生功效和良好口感的饮品,满足了年轻人的味蕾和健康需求,让他们对此种新中式养生充满浓厚兴趣,传统文化自信也渐渐由此滋长。
把中药奶茶的文化味道做浓厚也面临不少挑战。“市场上产品多样,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可能存在中药成分含量不明确、原材料质量不过关等情况,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知名中医专家表示,个别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声称其产品具有神奇的治疗效果,这容易误导消费者,使他们对饮品的功效产生过高的期望。实际上,中药奶茶和草本饮品更多是起到一种辅助保健的作用,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不同的人对中药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因此,在饮用这些饮品时,消费者也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质特点进行选择,避免盲目跟风。
本报实习生 赵晓婷
谁能想到,曾经因高糖高脂而饱受争议的奶茶,竟也迎来反转时刻:奶茶的香甜醇厚与中药的独特韵味相互融合,既满足了年轻人对美味的追求,又带来了全新的养生体验,成为当下颇受追捧的“保健佳品”。中药奶茶是否博流量?热度过后,中药奶茶就变成凉茶?透过奶茶品味其中的中医药元素,或许能找到答案。
熬夜、上火、白发怎么办,喝杯中药奶茶?
北京同仁堂开设子品牌知嘛健康,将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等网红爆款产品推向市场,热门产品每天卖出上千杯。浙江省中医院推出升级版本“乌梅汤2.0”,仅上新24小时就售出115万份。济南的新中式养生茶·中药奶茶店,先有坐堂医给顾客号脉,而后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安排相应的养生茶,用人参、黄精、甘草等制作了“熬夜奶茶”,以酸枣仁、五味子等为原料做出了“晚安奶茶”,还有以菊花、金银花为主的“清火饮”,采用黑枸杞、桑葚、何首乌制作的“乌发饮”……不少年轻消费者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前来探店并立刻被圈粉。
奶茶本身具有丰富的口感和香甜的味道,深受大众喜爱。而中药的加入为奶茶增添了独特的风味层次。不同的中药成分与奶茶搭配,可以创造出各种独特的口味组合,满足消费者对新奇和美味的追求。通过中医的诊脉等方式,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差异来调配适合的中药奶茶。不同体质的人,如平和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等,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饮品。这实现了个性化的养生调理,使中药奶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自身健康管理的需求。
济南一家连锁奶茶品牌的主理人告诉记者,此类跨界,最开始主要是简单地将一些常见的滋补类中药如枸杞、红枣等与奶茶初步结合,打养生概念这张牌。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养生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的加深,专业的中医机构和饮品商家开始更深入地研究配方,调配出多种个性化的中药奶茶。在这个过程中,制作工艺也不断改进和创新,不仅注重中药成分与奶茶口感的融合度,对于一些需要炖煮才能发挥药效的药材,会采用先煮后滤的方式,将药液与奶茶原液混合,既保证了药效的释放,又不影响奶茶的口感。同时,商家在口味的创新上也下足了功夫。除了常见的原味奶茶基底,还推出了各种茶底,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再搭配不同的中药材,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口味组合。在此基础上,短视频平台的广泛营销宣传,网红博主们的打卡分享,都起了催化作用,中药奶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饮品市场的新宠。
有调研数据显示,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并尝试中药茶饮,购买意愿不断攀升,75.47%的消费者表示更愿意购买中药茶饮,超七成消费者满意中药茶饮的功能效果。在养生文化成为潮流,民众对中医药文化日益关注之际,中药奶茶的出现满足了市场需求,也成为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动案例。
饮子、熟水、七宝擂茶,都属药食同源
喝口中药奶茶,能品出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味道?其中蕴藏着不少传统中医神奇的药食同源理念。
中医饮食疗法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周代就专门设有食医一职,“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这一时期,围绕人们生存的烹饪技术也逐渐形成,出现了羹和汤液,发明了汤药和酒,并配制成了药用酒。由酿酒技术的推行而制作成了醋、酱、豆豉、饴糖等加工食品,大大丰富了食物和医药的内容。这说明,那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食物和药物结合,用于养生和治病。
《黄帝内经》把食物和药物的关系阐述得更为深刻。《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明确了各种食物在人体中的作用,强调了食物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中药典籍里还收有不少食疗方剂。《神农本草经》中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物多为无毒、可久服的滋补之品,如人参、枸杞、红枣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有“猪肤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治”篇,讲饮食能排出身体内的邪气,能安顺脏腑,悦人神志……
古人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完全相同的中药奶茶,但他们确实有一些相似的饮品。在唐宋时期,有一种名为“饮子”的饮品十分流行。“饮子”介于汤药和饮料之间,通常由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或中药材熬制而成。
熟水,与生水相对,即烧开的水。在宋元间,熟水是一类保健饮料的特称,类似于花草茶(不含茶叶)。宋仁宗曾令翰林评定熟水,紫苏熟水被评为上等,被誉为“大宋第一养生饮品”。其食材有新鲜紫苏60克左右、新鲜柠檬3片、陈皮3克、甘草3克、黄冰糖适量。做法是将紫苏叶火上隔纸烘焙,然后用滚汤洗泡后再用滚水冲泡。紫苏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作用,可用于风寒感冒、呕吐、哮喘,缓解口臭、治疗鱼蟹中毒等。夏日饮用可消暑、祛湿、导滞、提神。
宋代还有一种茶汤,名曰七宝擂茶,是在茶中加入多种食材和药材,如芝麻、花生、核桃、杏仁、枸杞、生姜等,擂碎后煮制而成。具有丰富的营养和保健功效,可补气血、暖脾胃、提神醒脑。
彰显中医生活化
中药奶茶,是传统与时尚碰撞出的火花。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化的创新融合。“客观上,它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文化学者王晓燕认为,中药奶茶将中药的苦涩与奶茶的甜腻巧妙融合,创造出兼具养生功效和良好口感的饮品,满足了年轻人的味蕾和健康需求,让他们对此种新中式养生充满浓厚兴趣,传统文化自信也渐渐由此滋长。
把中药奶茶的文化味道做浓厚也面临不少挑战。“市场上产品多样,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可能存在中药成分含量不明确、原材料质量不过关等情况,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知名中医专家表示,个别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声称其产品具有神奇的治疗效果,这容易误导消费者,使他们对饮品的功效产生过高的期望。实际上,中药奶茶和草本饮品更多是起到一种辅助保健的作用,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不同的人对中药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因此,在饮用这些饮品时,消费者也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质特点进行选择,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