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课间,让特殊学生在快乐体验中康复成长
2024-10-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志全
相比普通学校,培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情复杂而多样,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多重障碍等类型,在每个班级里几乎都存在。在体育运动中,特殊学生个体间的运动能力差异很大,但也存在着共性问题:体能弱、肢体协调性差,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不足等。面对这样一个异质多样的群体,形式单一的课间操运动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提升体能的需要。
如何创新大课间的形式,为特殊学生增设训练体能的机会,让所有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学生都充分地动起来,在快乐体验中实现康复成长的教育目标?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2022年秋季起,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大课间在原来开展康复健身操的基础上增设了“体能小挑战”内容。该项目在每周二与周四进行,通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的具体做法是:
融合课程标准,确立创新理念
学校将培智《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和《康复训练课程标准》的要求融合,作为体能小挑战内容的设计依据,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为目标,将运动技能融入到有趣、有意义的游戏中,通过分层目标的设立保证所有特殊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锻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校的创新口号是“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就是把身边最熟悉的器材用起来;“动起来”就是师生人人参与;“活起来”就是让师生的精气神都活跃起来,实现健身健脑健心的育人目标。
玩转身边器材,开发训练功能
篮球和呼啦圈是特殊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运动器材。在挑战项目设计上,学校组织教师团队根据这两种器材的自身特点,如:篮球能进行拍、滚、抛、投等动作训练,呼啦圈可进行转、滚、拿、抬等动作训练,充分挖掘它们的训练功能,以“玩转篮球”和“玩转呼啦圈”为主题,开发了140个训练游戏。学校将培智《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和《康复训练课程标准》中对各年级提出的走、跑、跳、投、爬等系列运动要求融入到简短有趣的游戏中,创设单人玩法、双人玩法和多人玩法,针对各年级不同学生的能力特点分层设立挑战目标,引导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健。
举办主题竞赛,展示训练成果
为了提升大课间的训练效果,学校每年结合不同主题举办不同的趣味竞赛活动,以赛促练,以赛提能。
比如2023年,学校在全校举行了一次以“萌兔向前冲”为主题的趣味健身节活动。学生参与率达100%,真正体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活动理念。
此次趣味健身节将大课间体能小挑战“玩转篮球”“玩转呼啦圈”的内容融入到以兔年为主题的系列竞赛项目中,如“兔”飞猛进、双兔送福等。项目设计集趣味性、娱乐性、协作性和竞争性于一体,包括了个人竞赛、双人竞赛、团队竞赛、个人特长展示、亲子竞赛5个类别28个项目。
竞赛分低、中、高3个学段进行。在项目设计上,学校充分考虑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各学段不仅将学生分为A、B、C3组,而且还为个别肢体障碍严重和重度自闭症学生单独设计了原地拍球、原地投球等项目,让所有学生都能在竞赛中参加适合自己的项目,展示自己的风采。
个人竞赛中,送兔回家、小兔种萝卜、小兔不迷路等项目让学生在走、跑、跳、跨、投、拍等运动中挑战肢体的协调与平衡、灵活与耐力;双人竞赛中,双兔送福、双兔种花、双兔运粮等项目考验了学生之间的互助与默契;团队竞赛中,前“兔”似锦、“兔”围而出、玉兔花开等项目彰显了各班学生的团结协作与坚持。
“个人特长展示”是专为有一技之长和有特殊障碍的学生设计的项目。参与的学生既有运动高手展示双手拍双球、自转呼啦圈等一技之长,又有特殊障碍学生展示他们的“投球入圈”等一技之能。
“亲子竞赛”中,小兔运粮食、小兔采蘑菇等活动,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次共同参与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和家长在一起运动的快乐。
本次健身节,学校在奖状与奖品的设计上也是巧用心思,奖状名称全部带有“兔”字,如个人竞赛奖的兔强强、兔健健、兔康康,双人竞赛中的双兔同心奖、双兔拼搏奖等。除了颁发奖状之外,学校还为每一个学生送上了布偶兔、气球兔等“兔”意浓浓的奖品。拿到创意十足的奖状和奖品,学生们都开心不已。
实施多元评价,激励不断成长
为了激励学生在大课间体能小挑战中做到坚持不懈,积极参与,学校设计了班级周打卡“体能挑战学校行”和“班级月度光荣榜”。周打卡中既有学生每天的自评,也有班主任老师的每周总评;月度光荣榜呈现的是每月班级的挑战进步者。在此基础上,期末学校组织各班评选“校级挑战之星”,在校级宣传栏中进行张榜公布,以示鼓励。
层级式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在体能挑战中的积极性,为特殊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历时2年的探索与实践,为学校的大课间赋予了创新、快乐与活力。在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体能增强,肢体的协调性等得到一定的康复,而且还培养了团结合作、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挑战困难等心理品质,助力特殊学生更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相比普通学校,培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情复杂而多样,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多重障碍等类型,在每个班级里几乎都存在。在体育运动中,特殊学生个体间的运动能力差异很大,但也存在着共性问题:体能弱、肢体协调性差,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不足等。面对这样一个异质多样的群体,形式单一的课间操运动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提升体能的需要。
如何创新大课间的形式,为特殊学生增设训练体能的机会,让所有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学生都充分地动起来,在快乐体验中实现康复成长的教育目标?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2022年秋季起,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大课间在原来开展康复健身操的基础上增设了“体能小挑战”内容。该项目在每周二与周四进行,通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的具体做法是:
融合课程标准,确立创新理念
学校将培智《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和《康复训练课程标准》的要求融合,作为体能小挑战内容的设计依据,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为目标,将运动技能融入到有趣、有意义的游戏中,通过分层目标的设立保证所有特殊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锻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校的创新口号是“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就是把身边最熟悉的器材用起来;“动起来”就是师生人人参与;“活起来”就是让师生的精气神都活跃起来,实现健身健脑健心的育人目标。
玩转身边器材,开发训练功能
篮球和呼啦圈是特殊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运动器材。在挑战项目设计上,学校组织教师团队根据这两种器材的自身特点,如:篮球能进行拍、滚、抛、投等动作训练,呼啦圈可进行转、滚、拿、抬等动作训练,充分挖掘它们的训练功能,以“玩转篮球”和“玩转呼啦圈”为主题,开发了140个训练游戏。学校将培智《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和《康复训练课程标准》中对各年级提出的走、跑、跳、投、爬等系列运动要求融入到简短有趣的游戏中,创设单人玩法、双人玩法和多人玩法,针对各年级不同学生的能力特点分层设立挑战目标,引导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健。
举办主题竞赛,展示训练成果
为了提升大课间的训练效果,学校每年结合不同主题举办不同的趣味竞赛活动,以赛促练,以赛提能。
比如2023年,学校在全校举行了一次以“萌兔向前冲”为主题的趣味健身节活动。学生参与率达100%,真正体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活动理念。
此次趣味健身节将大课间体能小挑战“玩转篮球”“玩转呼啦圈”的内容融入到以兔年为主题的系列竞赛项目中,如“兔”飞猛进、双兔送福等。项目设计集趣味性、娱乐性、协作性和竞争性于一体,包括了个人竞赛、双人竞赛、团队竞赛、个人特长展示、亲子竞赛5个类别28个项目。
竞赛分低、中、高3个学段进行。在项目设计上,学校充分考虑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各学段不仅将学生分为A、B、C3组,而且还为个别肢体障碍严重和重度自闭症学生单独设计了原地拍球、原地投球等项目,让所有学生都能在竞赛中参加适合自己的项目,展示自己的风采。
个人竞赛中,送兔回家、小兔种萝卜、小兔不迷路等项目让学生在走、跑、跳、跨、投、拍等运动中挑战肢体的协调与平衡、灵活与耐力;双人竞赛中,双兔送福、双兔种花、双兔运粮等项目考验了学生之间的互助与默契;团队竞赛中,前“兔”似锦、“兔”围而出、玉兔花开等项目彰显了各班学生的团结协作与坚持。
“个人特长展示”是专为有一技之长和有特殊障碍的学生设计的项目。参与的学生既有运动高手展示双手拍双球、自转呼啦圈等一技之长,又有特殊障碍学生展示他们的“投球入圈”等一技之能。
“亲子竞赛”中,小兔运粮食、小兔采蘑菇等活动,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次共同参与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和家长在一起运动的快乐。
本次健身节,学校在奖状与奖品的设计上也是巧用心思,奖状名称全部带有“兔”字,如个人竞赛奖的兔强强、兔健健、兔康康,双人竞赛中的双兔同心奖、双兔拼搏奖等。除了颁发奖状之外,学校还为每一个学生送上了布偶兔、气球兔等“兔”意浓浓的奖品。拿到创意十足的奖状和奖品,学生们都开心不已。
实施多元评价,激励不断成长
为了激励学生在大课间体能小挑战中做到坚持不懈,积极参与,学校设计了班级周打卡“体能挑战学校行”和“班级月度光荣榜”。周打卡中既有学生每天的自评,也有班主任老师的每周总评;月度光荣榜呈现的是每月班级的挑战进步者。在此基础上,期末学校组织各班评选“校级挑战之星”,在校级宣传栏中进行张榜公布,以示鼓励。
层级式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在体能挑战中的积极性,为特殊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历时2年的探索与实践,为学校的大课间赋予了创新、快乐与活力。在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体能增强,肢体的协调性等得到一定的康复,而且还培养了团结合作、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挑战困难等心理品质,助力特殊学生更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