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培育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11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家,数量居泰安首位

数实融合让工厂更聪明

2024-08-23 作者: 曹儒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

  走进肥城市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力得焊材)自动化生产车间,30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新下线的高性能焊丝有序地进入自动包装线,灵巧的智能包装机器人挥舞着机械手臂,准确地完成成品堆高、旋转、转运。
  “设备数字化改造后,由原来一个工人管理一台机器变成了一个工人管理多台机器,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高性能焊丝产品占据市场龙头地位。”索力得焊材技术部部长王德柱说。
  面对当前焊材市场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索力得焊材实施“数转智改”,对原有的生产线和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通过与华为合作,让钢铁机械换上了“智能芯”、生产设备连接上了“华为云”、生产线接上了“科技脑”,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工厂变得越来越“聪明”。
  “公司投资2.1亿元对原有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拆除了31条拉丝生产线,新上智能焊丝生产线30条,引进国内首创的焊丝层绕机器人58台,建成了国内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焊丝智能生产线。”索力得焊材总经理、总工程师关常勇说,与改造前相比,一线用工减少20%,能耗下降10%,每吨生产成本下降150元,降幅达10%。中国焊接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索力得焊丝在全国焊丝行业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在山东省位居第一,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公司先后通过了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认定。通过与华为合作,全部设备均安装工业PAD,实现了生产数据实时采集,订单管理精准快捷,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生产效率提高30%,在国内焊丝行业率先完成数字化改造,获评山东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山东省数字化车间。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肥城市以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传统产业转型提速。截至目前,肥城已经培育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11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家,数量均居泰安各县(市、区)首位。
  在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棒材型钢生产项目现场,一块块硕大的钢坯,经过一系列自动化工序,生产出客户所需型号的棒材型钢。“全厂最长的一条生产线全长近550米,生产工艺先进,全过程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操控,实现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张洪来说。
  据了解,近3年,该公司累计投入26.6亿元用于“数转智改”,今年新投资1.3亿元建设零碳智慧管控中心,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控,年降本增效2亿元以上,入选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肥城市投资2300万元,升级打造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量身定制转型方案,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试点。去年以来,肥城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144个,累计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39家。
  □ 本报记者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

  走进肥城市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力得焊材)自动化生产车间,30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新下线的高性能焊丝有序地进入自动包装线,灵巧的智能包装机器人挥舞着机械手臂,准确地完成成品堆高、旋转、转运。
  “设备数字化改造后,由原来一个工人管理一台机器变成了一个工人管理多台机器,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高性能焊丝产品占据市场龙头地位。”索力得焊材技术部部长王德柱说。
  面对当前焊材市场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索力得焊材实施“数转智改”,对原有的生产线和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通过与华为合作,让钢铁机械换上了“智能芯”、生产设备连接上了“华为云”、生产线接上了“科技脑”,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工厂变得越来越“聪明”。
  “公司投资2.1亿元对原有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拆除了31条拉丝生产线,新上智能焊丝生产线30条,引进国内首创的焊丝层绕机器人58台,建成了国内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焊丝智能生产线。”索力得焊材总经理、总工程师关常勇说,与改造前相比,一线用工减少20%,能耗下降10%,每吨生产成本下降150元,降幅达10%。中国焊接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索力得焊丝在全国焊丝行业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在山东省位居第一,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公司先后通过了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认定。通过与华为合作,全部设备均安装工业PAD,实现了生产数据实时采集,订单管理精准快捷,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生产效率提高30%,在国内焊丝行业率先完成数字化改造,获评山东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山东省数字化车间。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肥城市以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传统产业转型提速。截至目前,肥城已经培育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11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家,数量均居泰安各县(市、区)首位。
  在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棒材型钢生产项目现场,一块块硕大的钢坯,经过一系列自动化工序,生产出客户所需型号的棒材型钢。“全厂最长的一条生产线全长近550米,生产工艺先进,全过程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操控,实现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张洪来说。
  据了解,近3年,该公司累计投入26.6亿元用于“数转智改”,今年新投资1.3亿元建设零碳智慧管控中心,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控,年降本增效2亿元以上,入选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肥城市投资2300万元,升级打造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量身定制转型方案,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试点。去年以来,肥城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144个,累计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3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