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美学,“眼泪的艺术”?
2024-08-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 陈雅静
BE(Bad Ending)美学是一种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的结局,只有达到坏结局才最合适,坏结局自带破碎美感。近年来,影视作品和爆款舞台剧将中式BE美学这个词条频频带上热搜,热播剧《周生如故》《东宫》等爱情故事往往充满了坎坷和磨难,大悲结局让观众沉浸在遗憾之中;民族舞剧《红楼梦》营造出极致的BE美学氛围,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悲哀,被视为同品类创作的天花板。有人说,BE美学就是“眼泪的艺术”,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华夏美感”。也有人担忧——在当下巨大的流量驱动下,大量跟风创作是否让BE走向“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愈加狗血和浅薄?
别样的精神享受
谈起中式BE美学时,你的脑海中首先会出现什么?是《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爱情挽歌,还是《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生死离别?是《步步惊心》已知宿命却无从更改的若曦,还是《仙剑奇侠传》最后孤身一人的李逍遥?
爆款剧《莲花楼》,重新将中式BE美学带回观众的视野:本以为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会努力治好顽疾,重回武林之巅,上演“扮猪吃虎”的爽文戏码,然而,观众迎来的却是他放下一切最后与江湖告别。在生命的尽头李莲花弃刎颈,断少师,让“李相夷”彻底消失在江湖,孤独走向大海,留下观众意难平。
短剧《古相思曲》也赚足了眼泪。历史畅销书作家沈不言从现代回到古代多次,每一次都会比上次更早遇见女主陆鸢,—场双向奔赴的千年爱恋却发生在一条逆向而行的时间线上,以致她情深时他不知,他深情时她不识。开头是垂垂老矣的陆鸢对一脸茫然的白衣少年说“如果你见到那个远道而来的少年,请替我告诉他,我爱过他。”结尾是满脸沧桑的沈不言对六岁的女孩说“如果你见到那个一直等我的姑娘,请帮我转告她,我爱她。”在一堆大团圆的结局里,中式BE美学带着独特的震撼感成为创作的另一种选择,等着在“碎玻璃里找糖吃”的观众买单,上述作品不论在收视率、还是豆瓣评分上都稳居市场的第一梯队,中式BE美学风格无疑在影视受众中获得了成功。
如是创作风格,在舞台剧中同样屡试不爽。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文旅版《梁祝》,因其彰显戏曲特色,精致体现中式BE美学而激发了巨大的网络流量。文旅版《梁祝》在保留经典片段和精彩唱段的基础上,剧情更加紧凑,从更加人性、更加人文的角度补全了“梁祝”故事的发展线条和人物的情感脉络,通过剧情冲突、爱情悲剧、命运无常等方式,深刻地传达了主角的痛苦、悲伤和无奈,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戏曲美学和当代审美追求的充分融合,彰显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风格的创作自带艺术魅力。”文化学者苟瑞雪认为。在大团圆结局为主流的当下文化消费市场,悲剧结局因为不完满而带来的“后劲”独树一帜。“从艺术欣赏的层面看,悲剧结局相对更容易被记住,它打破了人们对美好圆满的常规期待,从而更加令人难以忘怀。悲剧所营造的凄美、哀怨等氛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带给人别样的精神享受。”她说。
中式悲剧更加触目惊心
说当下的网红BE美学是新中式,其实并不准确。它更像是传统文化在当下创作中的融合和集中迸发,那种绵延的创作情感,戳中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受众的心。
传统文化中,悲剧本就有鲜明的特色,力量澎湃——《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仇不得报,屈原《离骚》里“虽九死其犹未悔”,还有《兰亭集序》《赤壁赋》,都是欢宴最后呈现了人生短暂渺小与世界长远盛大对比的空茫,还有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的尾声,却激发“可怜白发生”的年华逝去的悲哀……
相比西方悲剧关注人与神、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式这种悲更具体真实、触目惊心。白居易一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道尽与好友生离死别的悲哀;杜甫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间分离如星辰起落终不见。归有光写思念,不只写思念,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中式的悲不只以或惨烈或悲壮的死亡为结尾。《桃花扇》里李香君与侯方域最终相逢却出家入道,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结局并没有达成,他们精神的失落使读者为时代哀叹,是一种悲;《红楼梦》大观园盛景不在,权与财没有给主角可以自由选择的人生去向,最后落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另一种悲。所谓“伤春悲秋”,看落花落叶,大江大河,日升月落,中式的悲哀与自然同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自主意识的自然意向也会为悲情的塑造服务。“年年春草色,肠断一孤坟”,自然的复苏与死亡的静止相对比,悲从中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直抒广阔天地人生寂寥的悲哀。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看当今流行的中式BE美学:区别于严格文学意义上所说的中国悲剧,实际是在悲剧的演绎中带入了中式的美学元素,是现代文化消费寻求传统中式审美的一种行为。重拾中式美在近几年已成为文化热潮,如汉服妆造的兴起,新中式元素的创新扩散——文化的路我们似乎已经走了很远,但传统的美永远可以激起我们的共鸣。
不能为悲而悲
有人将当下影视剧创作中的中式BE美学结局模式归纳为三种:“今生缘尽,来生再续”“孤帆远影,长江空流”和“觥筹交错,迷离惝恍”。有的原著是明显的悲剧向作品,且有着广阔的受众基础,找不到比悲剧更好的结局,于是果断走向悲惨的结局,在赚足了观众眼泪之后拍摄甜蜜的现代番外续集和剧外综艺节目,用“现代糖”弥补“古代刀”。这种模式并非百试不爽,《步步惊心》的现代续集并不被观众买单。观众期待的是意难平被填满,而不是原班人马狗尾续貂演绎一个新的故事。《莲花楼》等结局属于“孤帆远影,长江空流”,暧昧的结局在观众看来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莲花楼》结局屡上微博热搜。而后因在央视播出的结局与在爱奇艺平台上有细微不同,最高峰引发了超过54万人在线观看,使剧集在完结之后还有讨论的热度。“觥筹交错,迷离惝恍”指将悲剧和喜剧的走向剪在一起,经典的如《大宋少年志2》,被敌人围困的危情与返乡的美好场景混杂在一起,可以认为是一种幻想,也给之后可能的情节创作埋下伏笔。
有相对明确的创作模式和本身作品风格的吸引力,想要创作出一部好的中式BE美学作品并不容易。《风起洛阳》有“为虐而虐”之嫌,《长月烬明》有观众认为其结局“不知所云”。更有一些作品追求极致虐,堆砌的泪点、脸谱化的人物、粗暴浅薄的情感表达,极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背后以流量、热度、收视率为绝对指向的创作惰性。
“首先,必须确保悲剧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不能为了悲而悲,生硬地制造悲剧,否则会让观众难以接受和共情;其次,人物塑造要饱满且真实,他们的行为和选择要符合其性格和背景,这样在悲剧发生时才更能让观众理解和认同;再者,悲剧的呈现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渲染悲伤而让观众感到压抑和不适,需要在悲剧中适当融入一些温暖或希望的元素,给予观众情感上的缓冲;同时,要注重故事的节奏和张力,避免拖沓或平淡,让悲剧情节能够有力地冲击观众的心灵。另外,还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于追求极致的悲剧效果而忽视了观众的感受。要通过悲剧传达出有深度的思想和主题,而不仅仅是展现悲伤,让观众在欣赏后能有所思考和感悟。”一位业内编剧对记者说,目前的BE创作仍扎堆在古装剧。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反映社会问题和人类面临的挑战。这样的作品能够让观众在感受悲剧美的同时,也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报实习生 陈雅静
BE(Bad Ending)美学是一种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的结局,只有达到坏结局才最合适,坏结局自带破碎美感。近年来,影视作品和爆款舞台剧将中式BE美学这个词条频频带上热搜,热播剧《周生如故》《东宫》等爱情故事往往充满了坎坷和磨难,大悲结局让观众沉浸在遗憾之中;民族舞剧《红楼梦》营造出极致的BE美学氛围,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悲哀,被视为同品类创作的天花板。有人说,BE美学就是“眼泪的艺术”,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华夏美感”。也有人担忧——在当下巨大的流量驱动下,大量跟风创作是否让BE走向“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愈加狗血和浅薄?
别样的精神享受
谈起中式BE美学时,你的脑海中首先会出现什么?是《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爱情挽歌,还是《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生死离别?是《步步惊心》已知宿命却无从更改的若曦,还是《仙剑奇侠传》最后孤身一人的李逍遥?
爆款剧《莲花楼》,重新将中式BE美学带回观众的视野:本以为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会努力治好顽疾,重回武林之巅,上演“扮猪吃虎”的爽文戏码,然而,观众迎来的却是他放下一切最后与江湖告别。在生命的尽头李莲花弃刎颈,断少师,让“李相夷”彻底消失在江湖,孤独走向大海,留下观众意难平。
短剧《古相思曲》也赚足了眼泪。历史畅销书作家沈不言从现代回到古代多次,每一次都会比上次更早遇见女主陆鸢,—场双向奔赴的千年爱恋却发生在一条逆向而行的时间线上,以致她情深时他不知,他深情时她不识。开头是垂垂老矣的陆鸢对一脸茫然的白衣少年说“如果你见到那个远道而来的少年,请替我告诉他,我爱过他。”结尾是满脸沧桑的沈不言对六岁的女孩说“如果你见到那个一直等我的姑娘,请帮我转告她,我爱她。”在一堆大团圆的结局里,中式BE美学带着独特的震撼感成为创作的另一种选择,等着在“碎玻璃里找糖吃”的观众买单,上述作品不论在收视率、还是豆瓣评分上都稳居市场的第一梯队,中式BE美学风格无疑在影视受众中获得了成功。
如是创作风格,在舞台剧中同样屡试不爽。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文旅版《梁祝》,因其彰显戏曲特色,精致体现中式BE美学而激发了巨大的网络流量。文旅版《梁祝》在保留经典片段和精彩唱段的基础上,剧情更加紧凑,从更加人性、更加人文的角度补全了“梁祝”故事的发展线条和人物的情感脉络,通过剧情冲突、爱情悲剧、命运无常等方式,深刻地传达了主角的痛苦、悲伤和无奈,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戏曲美学和当代审美追求的充分融合,彰显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风格的创作自带艺术魅力。”文化学者苟瑞雪认为。在大团圆结局为主流的当下文化消费市场,悲剧结局因为不完满而带来的“后劲”独树一帜。“从艺术欣赏的层面看,悲剧结局相对更容易被记住,它打破了人们对美好圆满的常规期待,从而更加令人难以忘怀。悲剧所营造的凄美、哀怨等氛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带给人别样的精神享受。”她说。
中式悲剧更加触目惊心
说当下的网红BE美学是新中式,其实并不准确。它更像是传统文化在当下创作中的融合和集中迸发,那种绵延的创作情感,戳中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受众的心。
传统文化中,悲剧本就有鲜明的特色,力量澎湃——《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仇不得报,屈原《离骚》里“虽九死其犹未悔”,还有《兰亭集序》《赤壁赋》,都是欢宴最后呈现了人生短暂渺小与世界长远盛大对比的空茫,还有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的尾声,却激发“可怜白发生”的年华逝去的悲哀……
相比西方悲剧关注人与神、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式这种悲更具体真实、触目惊心。白居易一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道尽与好友生离死别的悲哀;杜甫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间分离如星辰起落终不见。归有光写思念,不只写思念,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中式的悲不只以或惨烈或悲壮的死亡为结尾。《桃花扇》里李香君与侯方域最终相逢却出家入道,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结局并没有达成,他们精神的失落使读者为时代哀叹,是一种悲;《红楼梦》大观园盛景不在,权与财没有给主角可以自由选择的人生去向,最后落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另一种悲。所谓“伤春悲秋”,看落花落叶,大江大河,日升月落,中式的悲哀与自然同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自主意识的自然意向也会为悲情的塑造服务。“年年春草色,肠断一孤坟”,自然的复苏与死亡的静止相对比,悲从中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直抒广阔天地人生寂寥的悲哀。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看当今流行的中式BE美学:区别于严格文学意义上所说的中国悲剧,实际是在悲剧的演绎中带入了中式的美学元素,是现代文化消费寻求传统中式审美的一种行为。重拾中式美在近几年已成为文化热潮,如汉服妆造的兴起,新中式元素的创新扩散——文化的路我们似乎已经走了很远,但传统的美永远可以激起我们的共鸣。
不能为悲而悲
有人将当下影视剧创作中的中式BE美学结局模式归纳为三种:“今生缘尽,来生再续”“孤帆远影,长江空流”和“觥筹交错,迷离惝恍”。有的原著是明显的悲剧向作品,且有着广阔的受众基础,找不到比悲剧更好的结局,于是果断走向悲惨的结局,在赚足了观众眼泪之后拍摄甜蜜的现代番外续集和剧外综艺节目,用“现代糖”弥补“古代刀”。这种模式并非百试不爽,《步步惊心》的现代续集并不被观众买单。观众期待的是意难平被填满,而不是原班人马狗尾续貂演绎一个新的故事。《莲花楼》等结局属于“孤帆远影,长江空流”,暧昧的结局在观众看来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莲花楼》结局屡上微博热搜。而后因在央视播出的结局与在爱奇艺平台上有细微不同,最高峰引发了超过54万人在线观看,使剧集在完结之后还有讨论的热度。“觥筹交错,迷离惝恍”指将悲剧和喜剧的走向剪在一起,经典的如《大宋少年志2》,被敌人围困的危情与返乡的美好场景混杂在一起,可以认为是一种幻想,也给之后可能的情节创作埋下伏笔。
有相对明确的创作模式和本身作品风格的吸引力,想要创作出一部好的中式BE美学作品并不容易。《风起洛阳》有“为虐而虐”之嫌,《长月烬明》有观众认为其结局“不知所云”。更有一些作品追求极致虐,堆砌的泪点、脸谱化的人物、粗暴浅薄的情感表达,极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背后以流量、热度、收视率为绝对指向的创作惰性。
“首先,必须确保悲剧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不能为了悲而悲,生硬地制造悲剧,否则会让观众难以接受和共情;其次,人物塑造要饱满且真实,他们的行为和选择要符合其性格和背景,这样在悲剧发生时才更能让观众理解和认同;再者,悲剧的呈现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渲染悲伤而让观众感到压抑和不适,需要在悲剧中适当融入一些温暖或希望的元素,给予观众情感上的缓冲;同时,要注重故事的节奏和张力,避免拖沓或平淡,让悲剧情节能够有力地冲击观众的心灵。另外,还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于追求极致的悲剧效果而忽视了观众的感受。要通过悲剧传达出有深度的思想和主题,而不仅仅是展现悲伤,让观众在欣赏后能有所思考和感悟。”一位业内编剧对记者说,目前的BE创作仍扎堆在古装剧。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反映社会问题和人类面临的挑战。这样的作品能够让观众在感受悲剧美的同时,也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