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力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

2024-06-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员开华 张淑霞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让劳动教育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深入分析研讨劳动教育实施的意义,把学校、家长和社区的资源进行融合,三方携手发力,劳动教育才能得到有效落实。
  劳动教育观念的转变。《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不少70后、80后深有感触:我们那个时代,需要看护弟弟妹妹,需要做饭、洗衣、割草、放牛羊。年年植树节,老师统一带领学生植树浇水。每年都要采摘一定量的草种树种,大家都比谁上交的多。学校秋季开学,师生一起割校园的杂草、打扫卫生……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校园里出现清洁工,植树有专门的绿化公司,开学时老师们打扫好教室卫生迎接学生的到来,甚至把新课本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学生课桌上。许多学生由校车或家里的“专车”送到学校。有的家长上放学替孩子背着书包,更有大学生报到时,父母为其搬运行李、铺床叠被。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劳动习惯在减弱,劳动技能在退化?诚然,近年来受到升学、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家长老师把时间都留给学生学习,生怕做家务等劳动时间耽误成绩,出现重分数、重成绩、重智育现象。然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我国一直坚持的核心教育理念,五个教育缺一不可,必须同步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门与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扭转忽视劳动教育的现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劳动教育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今日之教育,是为明日之生活。国家培养人才和个人成长的最终目标,是要走向工作岗位,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承担责任,付出劳动,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学校教育中,劳动是知识的躬身修行;家庭教育中,劳动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社会服务中,劳动培养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未来的科技精英和工匠人才等。学校是主导,家庭是基础,社会是支持,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需要“家校社”协同,共同发力,推进劳动教育落实落地。
  家庭劳动教育发挥基础作用。学校要围绕“‘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进行规划与探索,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的习惯,学会基本的家务劳动,弘扬优良家风,培养勤俭节约意识和家庭责任感。通过开展“小鬼当家”活动,培养生活自立意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相关任务,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的项目化学习内容、有关劳动的家庭作业,例如衣物清洗、物品清理、卫生整理等家务劳动和面点、家常菜等烹饪任务。根据劳动培养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作“家庭劳动教育评价表”,学校根据“家庭劳动教育评价表”定期评选“家务劳动小能手”,颁发综合实践证书,树立榜样。
  学校劳动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实施“岗位负责制”,分年级分别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依据教室5S日常管理标准,设置劳动岗位。劳动岗位实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劳动项目和责任区域,进行班务整理和卫生清理。学校每周五下午为固定的大扫除时间,学生全员参与,用岗位责任制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同时注意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既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展现出自己的道德情操、动手能力、身体特质等,教师应注意观察,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适当体现劳动教育的内容,如科学学科中的实践创新,美术学科中的手工制作、非遗传承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为劳动所创造,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校园内水培植物区、篱笆花墙日常管理员,学校餐厅轮值小帮厨等劳动岗位的认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开展相关综合性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学生在管护身边动植物的劳动中,学会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社区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在社区的帮助下,学校开辟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鸿园,经过师生、家长志愿者等的开垦、翻地、平整,让荒地变成试验田,建立“岗位+基地”立体式课程实施体系。以“天下粮仓、天下花圃、天下菜畦、天下药圃”为拓展性课程,学校统筹规划,以种、护、收、品为劳动主线,实行“辅导员+班级”管理模式,设计责任田分布图,明确“班班有田,人人有责”。
  近年来,学校劳动教育开发团队依托研学课程,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同时,开展班级集体研学活动,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旅游景点、企事业单位等参加志愿服务和爱心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五一、十一假期劳动志愿服务,端午节包粽子,寒暑假卖报等,在实践中学会合作、责任和担当,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意义。
  学校根据劳动课程标准,构建“三位一体”教研团队,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和劳动技能教师组成团队。构建“三位一体”劳动课程,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实施。校级领导发挥劳动教育指导和调度作用,分年级制定学校劳动内容12项,从教师中遴选4名、外聘1名劳动特长教师,每周五下午进行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拓展教师的劳动教育研究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提高劳动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与专业性。
             (作者单位:潍坊高新区盛世学校)
  □员开华 张淑霞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让劳动教育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深入分析研讨劳动教育实施的意义,把学校、家长和社区的资源进行融合,三方携手发力,劳动教育才能得到有效落实。
  劳动教育观念的转变。《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不少70后、80后深有感触:我们那个时代,需要看护弟弟妹妹,需要做饭、洗衣、割草、放牛羊。年年植树节,老师统一带领学生植树浇水。每年都要采摘一定量的草种树种,大家都比谁上交的多。学校秋季开学,师生一起割校园的杂草、打扫卫生……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校园里出现清洁工,植树有专门的绿化公司,开学时老师们打扫好教室卫生迎接学生的到来,甚至把新课本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学生课桌上。许多学生由校车或家里的“专车”送到学校。有的家长上放学替孩子背着书包,更有大学生报到时,父母为其搬运行李、铺床叠被。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劳动习惯在减弱,劳动技能在退化?诚然,近年来受到升学、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家长老师把时间都留给学生学习,生怕做家务等劳动时间耽误成绩,出现重分数、重成绩、重智育现象。然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我国一直坚持的核心教育理念,五个教育缺一不可,必须同步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门与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扭转忽视劳动教育的现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劳动教育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今日之教育,是为明日之生活。国家培养人才和个人成长的最终目标,是要走向工作岗位,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承担责任,付出劳动,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学校教育中,劳动是知识的躬身修行;家庭教育中,劳动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社会服务中,劳动培养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未来的科技精英和工匠人才等。学校是主导,家庭是基础,社会是支持,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需要“家校社”协同,共同发力,推进劳动教育落实落地。
  家庭劳动教育发挥基础作用。学校要围绕“‘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进行规划与探索,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的习惯,学会基本的家务劳动,弘扬优良家风,培养勤俭节约意识和家庭责任感。通过开展“小鬼当家”活动,培养生活自立意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相关任务,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的项目化学习内容、有关劳动的家庭作业,例如衣物清洗、物品清理、卫生整理等家务劳动和面点、家常菜等烹饪任务。根据劳动培养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作“家庭劳动教育评价表”,学校根据“家庭劳动教育评价表”定期评选“家务劳动小能手”,颁发综合实践证书,树立榜样。
  学校劳动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实施“岗位负责制”,分年级分别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依据教室5S日常管理标准,设置劳动岗位。劳动岗位实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劳动项目和责任区域,进行班务整理和卫生清理。学校每周五下午为固定的大扫除时间,学生全员参与,用岗位责任制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同时注意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既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展现出自己的道德情操、动手能力、身体特质等,教师应注意观察,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适当体现劳动教育的内容,如科学学科中的实践创新,美术学科中的手工制作、非遗传承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为劳动所创造,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校园内水培植物区、篱笆花墙日常管理员,学校餐厅轮值小帮厨等劳动岗位的认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开展相关综合性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学生在管护身边动植物的劳动中,学会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社区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在社区的帮助下,学校开辟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鸿园,经过师生、家长志愿者等的开垦、翻地、平整,让荒地变成试验田,建立“岗位+基地”立体式课程实施体系。以“天下粮仓、天下花圃、天下菜畦、天下药圃”为拓展性课程,学校统筹规划,以种、护、收、品为劳动主线,实行“辅导员+班级”管理模式,设计责任田分布图,明确“班班有田,人人有责”。
  近年来,学校劳动教育开发团队依托研学课程,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同时,开展班级集体研学活动,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旅游景点、企事业单位等参加志愿服务和爱心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比如,五一、十一假期劳动志愿服务,端午节包粽子,寒暑假卖报等,在实践中学会合作、责任和担当,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意义。
  学校根据劳动课程标准,构建“三位一体”教研团队,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和劳动技能教师组成团队。构建“三位一体”劳动课程,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实施。校级领导发挥劳动教育指导和调度作用,分年级制定学校劳动内容12项,从教师中遴选4名、外聘1名劳动特长教师,每周五下午进行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拓展教师的劳动教育研究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提高劳动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与专业性。
             (作者单位:潍坊高新区盛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