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024-06-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吴华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不仅肩负着传授语言知识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更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责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指出,要把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价值方向,坚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正确原则。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成为当前亟须探究的重要课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实现全面育人。只有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夯实爱国情怀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爱国主义精神的篇章,如《少年中国说》《我爱这土地》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领悟祖国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解读爱国诗文、开展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树立远大理想、担当复兴重任奠定基础。
做好道德教育的铺垫。陶行知先生教育箴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表明:品德是做人的基础,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道德教育内容的篇章,如《将相和》《愚公移山》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善恶、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通过讲解寓言故事以及分享名人事迹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道德规范,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践行力。
德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课前导入的德育环境营造。课前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德育导入,为整堂课的德育渗透奠定良好基础。导入环节要突出德育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形象生动的素材,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除此之外,导入环节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与德育相关的问题,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短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五壮士舍生忘死、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五壮士为什么能够坚守阵地、视死如归呢?”这一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英雄精神的力量源泉。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热爱祖国、对革命无比忠诚”“因为他们坚信革命必胜、正义必胜邪恶”等。教师再追问,“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呢?”启发学生把英雄精神与自己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奉献社会。通过这样设计德育导入,能够让学生带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革命精神的思考学习课文,德育效果更加突出。
师生互动的德育渗透。师生互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感悟真善美,在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要提出与德育密切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需善于倾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必要时给予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加深对德育内涵的理解,与此同时注重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互动交流中增强道德认知、提高道德判断力。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在德育互动中体验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的正面情绪,增强德育实效。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游子吟》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接着,提问学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诗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慈母”“线”“衣”等关键词切入,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精神。学生可能会说“这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母亲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母亲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即使孩子远离身边,母亲也时刻牵挂孩子、关心孩子的衣食冷暖”。教师再追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来回报母爱?”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孝道。学生们可能会说要多与父母沟通、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等。对于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的疑惑,教师要给予耐心引导,告诉学生孝敬父母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帮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捶捶背等,都是关爱父母的表达。最后教师小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设计师生互动问答,学生能在感悟母爱伟大的同时,加深对孝道内涵的理解,培养知恩图报的道德品质,懂得如何用具体行动去践行孝道,德育实效显著。
(作者单位:济南市历下区龙奥学校)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不仅肩负着传授语言知识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更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责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指出,要把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价值方向,坚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正确原则。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成为当前亟须探究的重要课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实现全面育人。只有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夯实爱国情怀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爱国主义精神的篇章,如《少年中国说》《我爱这土地》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领悟祖国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解读爱国诗文、开展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树立远大理想、担当复兴重任奠定基础。
做好道德教育的铺垫。陶行知先生教育箴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表明:品德是做人的基础,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道德教育内容的篇章,如《将相和》《愚公移山》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善恶、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通过讲解寓言故事以及分享名人事迹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道德规范,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践行力。
德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课前导入的德育环境营造。课前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德育导入,为整堂课的德育渗透奠定良好基础。导入环节要突出德育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形象生动的素材,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除此之外,导入环节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与德育相关的问题,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短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五壮士舍生忘死、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五壮士为什么能够坚守阵地、视死如归呢?”这一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英雄精神的力量源泉。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热爱祖国、对革命无比忠诚”“因为他们坚信革命必胜、正义必胜邪恶”等。教师再追问,“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呢?”启发学生把英雄精神与自己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奉献社会。通过这样设计德育导入,能够让学生带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革命精神的思考学习课文,德育效果更加突出。
师生互动的德育渗透。师生互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感悟真善美,在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要提出与德育密切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需善于倾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必要时给予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加深对德育内涵的理解,与此同时注重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互动交流中增强道德认知、提高道德判断力。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在德育互动中体验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的正面情绪,增强德育实效。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游子吟》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接着,提问学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诗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慈母”“线”“衣”等关键词切入,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精神。学生可能会说“这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母亲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母亲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即使孩子远离身边,母亲也时刻牵挂孩子、关心孩子的衣食冷暖”。教师再追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来回报母爱?”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孝道。学生们可能会说要多与父母沟通、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等。对于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的疑惑,教师要给予耐心引导,告诉学生孝敬父母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帮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捶捶背等,都是关爱父母的表达。最后教师小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设计师生互动问答,学生能在感悟母爱伟大的同时,加深对孝道内涵的理解,培养知恩图报的道德品质,懂得如何用具体行动去践行孝道,德育实效显著。
(作者单位:济南市历下区龙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