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情景增体验 案例活化强素养

2024-06-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圣林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思政课强调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教学建议等方面倡导通过创设情境和体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教材通过阅读体验、角色体验、职业体验、合作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对话教材文本、分享经验和主题性探究,使其获得对教学主题的个性化“生命感悟”。学生的活动体验是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思政教学课堂;坚持任务驱动,采取讨论、合作探究方式,如沿着黄河“研黄河”徒步实践。
  整合教材目录,体验学习主题
  教材目录是学生学习“初体验”的重要“脚手架”。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目录进行体验性阅读,能让学生有效把握单元主题,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和逻辑的整体性认知,在教材规划好的“自然单元”的内容基础上,以主题为统领,让学生快速体验学科知识,建立教材内容知识的整体逻辑结构。以学生的主题体验为主要方式对教材目录进行有意义的统合建构,既显大气,又接地气。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目录,以“我”为圆心,由第一单元的“我是小学生了”扩展到第二单元的校园生活,再扩展到第三单元的家庭生活,再扩展到第四单元的大自然生活。生活圈以“我”为圆心由近及远逐渐扩大,脉络清晰。认识到这个逻辑结构,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情感与兴趣,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引发学生思辨与对话,获得对学科知识的体验性建构。
  聚焦热点事件,实现案例活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要坚持与时俱进,体现课程的时代价值。课标要求教师积极探索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增进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热点事件为课堂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教师设置教学议题,学生通过热点事件的分析、感悟和体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家国情怀和健全人格。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就可引入热点事件:安徽合肥市庐阳区一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罗某,不让高铁关闭车门,让高铁等老公。这一事件在全国引发热议,很快罗某被调出教师队伍,其担任派出所所长的丈夫也受到相关调查。
  教师就此可设计4个问题:(1)高铁是不是公共交通工具?(2)高铁停靠站台和发车有没有固定的时刻表?(3)这个时刻表是不是高铁和乘客共同来遵守?(4)不遵守高铁时刻表会产生什么后果?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尤其是第4个问题,学生更是展开热烈讨论,很多说法也超出老师的预设。
  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讨论、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小组讨论后小组长汇报对上述4个问题的看法,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完善。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认知。通过“高铁事件”的讨论分析,学生更加坚定地树立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同时,在思政课当中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使教学目标落地生根。
  参与情景表演,增强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因其强烈的角色感、体验感而备受师生青睐。在角色扮演中感悟角色的情感,既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学生间和师生间情谊,又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学生非常喜欢。
  根据教材中“探究与分享”“运用你的经验”“方法与技能”栏目设计情景剧场、即兴表演等扮演形式,以演促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变灌输为自我体悟、自我表现,能够很好满足学生的“表演冲动”,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对话独白,有助于学生深刻体验、感知、品味文本的内容和意涵。坚持问题导向,以问促思,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共鸣,在独特体验中感悟角色情感。
  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温暖的地方》第10课《父母多爱我》中阅读角《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一故事,让几个同学来表演。同学们通过故事情节、语言、眼神、表情、动作演绎父母默默无闻的爱,增进与父母的感情,激发学生要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的动力,建立为家庭、为集体奉献的情感基础。
  开展项目学习,综合深度探究
  东阿县与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在中小学大力推进项目化学习研究。项目化学习是学生体验“做中学”“玩中学”的有效途径。教师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参与设计活动计划,围绕真实社会生活问题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写心得体会等,可促进学生在任务性操作活动中体验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验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实践性理解的乐趣。
  如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适时加入东阿阿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活动。师生到阿胶博物馆实地研学,参观阿胶制作工艺,细致观察阿胶生产过程。然后让学生写一篇研学日记,制作一份阿胶工艺手抄报,为家乡的特产代言。这种项目式、任务式学习可加深学生对阿胶的历史、文化和功效的了解,增进学生对自己家乡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学生通过情景式、体验式、项目化学习,深化综合探究体验:体验从课本知识到亲身实践,打破空间界限,跨学科主题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有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体验从课堂内到课堂外,拓展学习时空,拓宽成长路径,加强知识储备,为走进更加广阔的天地注入动力;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和重构。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以问题驱动进行探究解决,以成果展示加强交流评价,有助于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和增强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提升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聊城市东阿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服务中心)
  □王圣林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思政课强调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教学建议等方面倡导通过创设情境和体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教材通过阅读体验、角色体验、职业体验、合作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对话教材文本、分享经验和主题性探究,使其获得对教学主题的个性化“生命感悟”。学生的活动体验是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思政教学课堂;坚持任务驱动,采取讨论、合作探究方式,如沿着黄河“研黄河”徒步实践。
  整合教材目录,体验学习主题
  教材目录是学生学习“初体验”的重要“脚手架”。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目录进行体验性阅读,能让学生有效把握单元主题,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和逻辑的整体性认知,在教材规划好的“自然单元”的内容基础上,以主题为统领,让学生快速体验学科知识,建立教材内容知识的整体逻辑结构。以学生的主题体验为主要方式对教材目录进行有意义的统合建构,既显大气,又接地气。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目录,以“我”为圆心,由第一单元的“我是小学生了”扩展到第二单元的校园生活,再扩展到第三单元的家庭生活,再扩展到第四单元的大自然生活。生活圈以“我”为圆心由近及远逐渐扩大,脉络清晰。认识到这个逻辑结构,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情感与兴趣,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引发学生思辨与对话,获得对学科知识的体验性建构。
  聚焦热点事件,实现案例活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要坚持与时俱进,体现课程的时代价值。课标要求教师积极探索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增进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热点事件为课堂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教师设置教学议题,学生通过热点事件的分析、感悟和体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家国情怀和健全人格。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就可引入热点事件:安徽合肥市庐阳区一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罗某,不让高铁关闭车门,让高铁等老公。这一事件在全国引发热议,很快罗某被调出教师队伍,其担任派出所所长的丈夫也受到相关调查。
  教师就此可设计4个问题:(1)高铁是不是公共交通工具?(2)高铁停靠站台和发车有没有固定的时刻表?(3)这个时刻表是不是高铁和乘客共同来遵守?(4)不遵守高铁时刻表会产生什么后果?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尤其是第4个问题,学生更是展开热烈讨论,很多说法也超出老师的预设。
  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讨论、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小组讨论后小组长汇报对上述4个问题的看法,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完善。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认知。通过“高铁事件”的讨论分析,学生更加坚定地树立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同时,在思政课当中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使教学目标落地生根。
  参与情景表演,增强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因其强烈的角色感、体验感而备受师生青睐。在角色扮演中感悟角色的情感,既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学生间和师生间情谊,又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学生非常喜欢。
  根据教材中“探究与分享”“运用你的经验”“方法与技能”栏目设计情景剧场、即兴表演等扮演形式,以演促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变灌输为自我体悟、自我表现,能够很好满足学生的“表演冲动”,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对话独白,有助于学生深刻体验、感知、品味文本的内容和意涵。坚持问题导向,以问促思,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共鸣,在独特体验中感悟角色情感。
  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温暖的地方》第10课《父母多爱我》中阅读角《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一故事,让几个同学来表演。同学们通过故事情节、语言、眼神、表情、动作演绎父母默默无闻的爱,增进与父母的感情,激发学生要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的动力,建立为家庭、为集体奉献的情感基础。
  开展项目学习,综合深度探究
  东阿县与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在中小学大力推进项目化学习研究。项目化学习是学生体验“做中学”“玩中学”的有效途径。教师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参与设计活动计划,围绕真实社会生活问题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写心得体会等,可促进学生在任务性操作活动中体验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验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实践性理解的乐趣。
  如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适时加入东阿阿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活动。师生到阿胶博物馆实地研学,参观阿胶制作工艺,细致观察阿胶生产过程。然后让学生写一篇研学日记,制作一份阿胶工艺手抄报,为家乡的特产代言。这种项目式、任务式学习可加深学生对阿胶的历史、文化和功效的了解,增进学生对自己家乡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学生通过情景式、体验式、项目化学习,深化综合探究体验:体验从课本知识到亲身实践,打破空间界限,跨学科主题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有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体验从课堂内到课堂外,拓展学习时空,拓宽成长路径,加强知识储备,为走进更加广阔的天地注入动力;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和重构。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以问题驱动进行探究解决,以成果展示加强交流评价,有助于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和增强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提升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聊城市东阿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