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部——

推进专业行业思政教育协同融合

2024-06-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刘慧玲 张柏林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推进专业教育、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打造“信仰寻根”实践育人体系,成立“信仰寻根”红色精神调研团、“知行合一”生态保护实践团、“寻脉非遗”文化传承调研团等一系列特色团队,在行走中上好新时代铸魂育人“大思政课”。
  线上+线下,打造多维实践“大平台”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红色文化的滋养密不可分,大学生只有在祖国大地的“大课堂”中,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才能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打造网络思政平台。学部围绕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内容,紧扣“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教育使命,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能动与你同行”网络思政平台。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100余次,组织师生跨越10000余公里,奔赴全国11省百余县,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世情、国情和党情。
  打造校地合作平台。实施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校外实践“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双翼长效结构,在荣成博物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挂牌党性教育基地,在全国青少年延安传统革命教育基地挂牌传统革命教育基地,与郓城县、梁山县等多地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依托校地合作,实现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领域共赢。
  打造寻根教育平台。学部开展暑期3+1得分提升计划,学生结合建党100周年、建团100周年等重要节点,将实践的感悟与家乡的发展变化相结合,撰写《信仰寻根之旅》融育文集,截至目前,共撰写64本,累计1115万字,学生参与度100%。
  课内+课外,搭建红色铸魂“大舞台”
  学部高度重视弘扬红色文化,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户外,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案例。
  搭建精神传承舞台。在威海,“信仰寻根”建党百年成长团赴郭永怀故居、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等地,深刻理解了战争中的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艰难。
  在延安,“信仰寻根 筑梦延安”红色精神调研团通过参观圣地、下乡调研、采访访谈等方式,感悟党在延安的丰功伟绩。
  搭建实践反馈舞台。学部依托“蒲公英新时代文明实践队”深入参与“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区志愿服务、青鸟计划志愿服务、“返家乡”社会实践等项目,引导学生在行走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
  搭建成果展示舞台。在实践过程中,聚焦成果展示,促进成果深度转化。截至目前,学部实践育人工作获团体或个人奖项20余项,其中,2021年,建党百年成长团获全国“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大学生红色寻访优秀社会实践队,2023年,“信仰寻根 筑梦延安”调研团获暑期社会实践延安专项全国前15名,山东唯一,获评优秀社会实践队。
  理论+实践,开辟为党育人“大路径”
  拓宽理论宣讲路径。学部先后成立延安精神宣讲团、“两弹一星”宣讲团、“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宣讲团等,赴山东济南、潍坊、菏泽、济宁等地开展红色精神、环保宣讲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大力宣传各项方针政策,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用百姓话讲述百姓事,引领广大党员干部高扬思想旗帜、凝聚奋进力量。
  开辟实践育人路径。实践团沿黄河逆流而上,从东营到延安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深入黄河文化博物馆、梁山黄河河务局等,感受黄河特有的精神文化。
  创新全员育人路径。学部形成党政领导、学工牵头、教师协同、支部引领、社团助力、辅导员进驻的多方联动机制,构建了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实践育人建设体制。
  学部将坚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持续构建以青年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育人机制,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为能源领域培养输送更多人才。
  □ 本报通讯员 刘慧玲 张柏林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推进专业教育、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打造“信仰寻根”实践育人体系,成立“信仰寻根”红色精神调研团、“知行合一”生态保护实践团、“寻脉非遗”文化传承调研团等一系列特色团队,在行走中上好新时代铸魂育人“大思政课”。
  线上+线下,打造多维实践“大平台”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红色文化的滋养密不可分,大学生只有在祖国大地的“大课堂”中,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才能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打造网络思政平台。学部围绕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内容,紧扣“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教育使命,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能动与你同行”网络思政平台。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100余次,组织师生跨越10000余公里,奔赴全国11省百余县,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世情、国情和党情。
  打造校地合作平台。实施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校外实践“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双翼长效结构,在荣成博物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挂牌党性教育基地,在全国青少年延安传统革命教育基地挂牌传统革命教育基地,与郓城县、梁山县等多地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依托校地合作,实现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领域共赢。
  打造寻根教育平台。学部开展暑期3+1得分提升计划,学生结合建党100周年、建团100周年等重要节点,将实践的感悟与家乡的发展变化相结合,撰写《信仰寻根之旅》融育文集,截至目前,共撰写64本,累计1115万字,学生参与度100%。
  课内+课外,搭建红色铸魂“大舞台”
  学部高度重视弘扬红色文化,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户外,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案例。
  搭建精神传承舞台。在威海,“信仰寻根”建党百年成长团赴郭永怀故居、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等地,深刻理解了战争中的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艰难。
  在延安,“信仰寻根 筑梦延安”红色精神调研团通过参观圣地、下乡调研、采访访谈等方式,感悟党在延安的丰功伟绩。
  搭建实践反馈舞台。学部依托“蒲公英新时代文明实践队”深入参与“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区志愿服务、青鸟计划志愿服务、“返家乡”社会实践等项目,引导学生在行走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
  搭建成果展示舞台。在实践过程中,聚焦成果展示,促进成果深度转化。截至目前,学部实践育人工作获团体或个人奖项20余项,其中,2021年,建党百年成长团获全国“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大学生红色寻访优秀社会实践队,2023年,“信仰寻根 筑梦延安”调研团获暑期社会实践延安专项全国前15名,山东唯一,获评优秀社会实践队。
  理论+实践,开辟为党育人“大路径”
  拓宽理论宣讲路径。学部先后成立延安精神宣讲团、“两弹一星”宣讲团、“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宣讲团等,赴山东济南、潍坊、菏泽、济宁等地开展红色精神、环保宣讲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大力宣传各项方针政策,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用百姓话讲述百姓事,引领广大党员干部高扬思想旗帜、凝聚奋进力量。
  开辟实践育人路径。实践团沿黄河逆流而上,从东营到延安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深入黄河文化博物馆、梁山黄河河务局等,感受黄河特有的精神文化。
  创新全员育人路径。学部形成党政领导、学工牵头、教师协同、支部引领、社团助力、辅导员进驻的多方联动机制,构建了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实践育人建设体制。
  学部将坚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持续构建以青年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育人机制,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为能源领域培养输送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