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与探索
——以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为例
2024-05-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邱爱军
校园安全是学校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平安成长。因此,探索学校安全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之路,构建安全教育发展新样态十分必要。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将安全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构建“三层N类”安全教育课程,守牢安全教育主阵地,用好安全教育“同盟军”,弹好家、校、社“合奏曲”。
打造校园安全文化,赋能环境育人
逸夫小学倾心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校园安全文化,将安全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使学生在浓郁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中受感染、受教育,把已有的安全知识内化为长久的安全技能。
学校依据系统化、科学化和校本化原则,以“生命至上”为核心,打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如每学期开展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班队会,邀请交警和专家开展主题讲座;开展消防安全主题演讲、征文、绘画比赛;组织防溺水为主题的签名、专家讲座、视频展播等;邀请民警、律师进校园开展“防欺凌”知识讲座,举行“防欺凌”签字仪式,通过校报校刊、微信群等载体,强化“防欺凌”风险警示教育和法律法规宣传。在校园内开展正向文化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完善学校舆情发布和处置机制,加强校园安全文化风险信息管理。
在校园内设置“安全文化长廊”“展板”“安全文化步道”“安全文化教室”等阵地,利用“沉浸式安全体验”等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使学校成为安全教育的坚强阵地。学校的重要场所都有醒目的安全提示语或图案,设有安全责任人姓名及电话。
构建“三层N类”安全教育课程,守牢安全教育主阵地
安全教育课程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核心载体。逸夫小学坚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规划,做到规划、师资、教材、课时、评价、待遇“六落实”。自2015年开始,立足“活动为主、沉浸体验”课程理念,构建了“三层N类”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三层”即课程涵盖三个层面,省编地方课程为基础层;校本课程为拓展层,即“1530”安全教育课程,每天放学前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给学生进行1分钟安全教育,每周放学前教师对学生进行5分钟安全教育,节假日放假前班主任对学生进行30分钟安全提醒和安全教育;主题教育体验课程为补充层。N类指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即交通安全教育、生活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社会治安教育和意外事故处理教育等N类主题教育活动课程。
课堂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主阵地。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将学生应知应会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以“螺旋式”“递进式”方式呈现,创新实施了“宣验演警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只要具备体验教学条件的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全部采用生活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安全教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N类主题教育活动课程是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的有力拓展和有效补充。学校根据安全教育的特点,改进过去单一、枯燥、机械的安全教育模式,采用微宣讲、微课、微活动等新模式。主题教育活动课程从小处入手,从实际着眼,促进学生思考,提升了安全教育时效性。
N类主题教育活动课程还有另外一种实施方式,就是通过建立安全体验教室和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沉浸式安全教育。它区别于传统的说教方式,将危险源、危险行为和相关安全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实物化,让体验人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危险发生的过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用好安全教育“同盟军”,弹好家、校、社“合奏曲”
按照“学校充分发挥安全教育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安全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发挥各方面优势,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家、校、社协同安全教育体系。
构建科学规范的家、校、社协同安全教育体系。按照“以人为本、家长协作,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创新引领”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家委会、家长会及社区教育服务站等工作,建立完善的家、校、社协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
举办家长学校。面向广大家长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宣传科学的安全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积极推动安全教育向家庭、社会辐射。通过家、校、社联动合作、共同发力,达到“参与一次活动,教育一个学生,辐射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教育目的。
建立家、校、社协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按照体系化、学校主导、社区支持、家庭协助的家校社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及时分析研究家庭安全教育新情况,对家、校共育工作进行指导。多渠道筹措经费,推动家、校、社安全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学校对家、校共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将家、校、社共育研究纳入教科研规划。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探讨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的有效模式,研究和解决家、校共育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范家、校、社安全教育工作活动体系。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建立家、校、社安全共育活动体系。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课堂、进操场,了解、体验孩子学校生活,征求家长意见建议;及时开展研学旅行、交通协管等活动,完善体系建设。
没有爱就没有安全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孩子的安全。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创新安全教育模式,不断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安全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之路。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实现校园死亡事故零发生、责任事故零发生、违法犯罪零发生。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
校园安全是学校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平安成长。因此,探索学校安全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之路,构建安全教育发展新样态十分必要。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将安全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构建“三层N类”安全教育课程,守牢安全教育主阵地,用好安全教育“同盟军”,弹好家、校、社“合奏曲”。
打造校园安全文化,赋能环境育人
逸夫小学倾心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校园安全文化,将安全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使学生在浓郁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中受感染、受教育,把已有的安全知识内化为长久的安全技能。
学校依据系统化、科学化和校本化原则,以“生命至上”为核心,打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如每学期开展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班队会,邀请交警和专家开展主题讲座;开展消防安全主题演讲、征文、绘画比赛;组织防溺水为主题的签名、专家讲座、视频展播等;邀请民警、律师进校园开展“防欺凌”知识讲座,举行“防欺凌”签字仪式,通过校报校刊、微信群等载体,强化“防欺凌”风险警示教育和法律法规宣传。在校园内开展正向文化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完善学校舆情发布和处置机制,加强校园安全文化风险信息管理。
在校园内设置“安全文化长廊”“展板”“安全文化步道”“安全文化教室”等阵地,利用“沉浸式安全体验”等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使学校成为安全教育的坚强阵地。学校的重要场所都有醒目的安全提示语或图案,设有安全责任人姓名及电话。
构建“三层N类”安全教育课程,守牢安全教育主阵地
安全教育课程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核心载体。逸夫小学坚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规划,做到规划、师资、教材、课时、评价、待遇“六落实”。自2015年开始,立足“活动为主、沉浸体验”课程理念,构建了“三层N类”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三层”即课程涵盖三个层面,省编地方课程为基础层;校本课程为拓展层,即“1530”安全教育课程,每天放学前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给学生进行1分钟安全教育,每周放学前教师对学生进行5分钟安全教育,节假日放假前班主任对学生进行30分钟安全提醒和安全教育;主题教育体验课程为补充层。N类指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即交通安全教育、生活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社会治安教育和意外事故处理教育等N类主题教育活动课程。
课堂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主阵地。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将学生应知应会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以“螺旋式”“递进式”方式呈现,创新实施了“宣验演警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只要具备体验教学条件的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全部采用生活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安全教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N类主题教育活动课程是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的有力拓展和有效补充。学校根据安全教育的特点,改进过去单一、枯燥、机械的安全教育模式,采用微宣讲、微课、微活动等新模式。主题教育活动课程从小处入手,从实际着眼,促进学生思考,提升了安全教育时效性。
N类主题教育活动课程还有另外一种实施方式,就是通过建立安全体验教室和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沉浸式安全教育。它区别于传统的说教方式,将危险源、危险行为和相关安全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实物化,让体验人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危险发生的过程,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用好安全教育“同盟军”,弹好家、校、社“合奏曲”
按照“学校充分发挥安全教育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安全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发挥各方面优势,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家、校、社协同安全教育体系。
构建科学规范的家、校、社协同安全教育体系。按照“以人为本、家长协作,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创新引领”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家委会、家长会及社区教育服务站等工作,建立完善的家、校、社协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
举办家长学校。面向广大家长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宣传科学的安全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积极推动安全教育向家庭、社会辐射。通过家、校、社联动合作、共同发力,达到“参与一次活动,教育一个学生,辐射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教育目的。
建立家、校、社协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按照体系化、学校主导、社区支持、家庭协助的家校社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及时分析研究家庭安全教育新情况,对家、校共育工作进行指导。多渠道筹措经费,推动家、校、社安全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学校对家、校共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将家、校、社共育研究纳入教科研规划。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探讨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的有效模式,研究和解决家、校共育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范家、校、社安全教育工作活动体系。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建立家、校、社安全共育活动体系。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课堂、进操场,了解、体验孩子学校生活,征求家长意见建议;及时开展研学旅行、交通协管等活动,完善体系建设。
没有爱就没有安全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孩子的安全。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创新安全教育模式,不断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安全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之路。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实现校园死亡事故零发生、责任事故零发生、违法犯罪零发生。
(作者单位: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