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传承与传播如何守正创新?国医大师王新陆——

守正不守旧,拥抱AI

2024-05-29 作者: 李丽 黄鑫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李丽 黄鑫 实习生 张瑞 报道   “2024国医新路论坛暨李克绍伤寒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上,国医大师王新陆与李克绍的弟子、名中医李心机、丁元庆、司国民等,共探中医发展“新路”,共论“伤寒”学术经验。论坛现场,首次设立伤寒临床应用疑难病症会诊环节。
  □ 本报记者 李丽 黄鑫
  实 习 生 张瑞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执着于探寻健康和长寿的奥秘,中医文化也在这持续不断的探索中历久弥新。日前,由李克绍伤寒学派传承基地、国医新路论坛秘书处主办,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承办的“2024国医新路论坛暨李克绍伤寒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办。针对中医文化传承与传播如何守正创新,国医大师王新陆接受了本报《大众名医馆·中医堂》栏目记者的采访。
  守正不守旧,能治好病的中医就是“纯中医”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王新陆说,“人民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深,中医文化传承的‘守正’,守的是治病救人的初心。”
  中医的优秀治疗经验不能在传承中走样,既要赓续传统,又要确保有序发展。“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我们这代人再不讲,以后年轻人对于传统中医的了解就会越来越少。”王新陆表示,中医的看病经验和思维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维”,这种思维在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中代代相传,中医的不同派系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蓄经验,这是中医华叶递荣的基础,中医传承是经验的传承。
  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养生学”,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益于老百姓深深根植的养生观念。“只有中国的老百姓老了会去跳广场舞。”王新陆说,“老百姓自发地注重饮食结构调整,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等,都是中医文化在民间广泛传播和应用的体现。”中医的神奇之处便是其魅力所在,只有让中医文化深入民心,才能获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老百姓认为,能治好病的中医就是‘纯中医’,中医养生的传承要紧紧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小时候淋了雨回家,你奶奶给你弄了一杯红糖姜水,趁热喝下去发点儿汗,你就躲过了一次肺炎的可能。”王新陆解释,中医治未病的精神和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文化的传承本质就是一种很好的疾病预防措施。
  文化根基深厚,这是山东得天独厚的中医“原基因”。王新陆指出,要利用好山东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注重中医基础教育,用中医的思维和方法来治病,打造质朴、纯粹、纯净的“纯中医文化”,让中医文化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王新陆的从医之路充满了对中医传承的执着追求,从2023年5月起,王新陆便牵头在山东举办国医新路论坛,为中医传承与发展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他说:“学习就像‘海绵吸水’,实实在在的好东西才能吸引人去学习。我们对知识要有贪欲,中医论坛要讲‘干货’,要实打实地输出中医精华。”
  拥抱AI,疗效才是中医发展的硬道理
  随着新兴技术如AI大模型的蓬勃发展,数智化已经成为现代中药发展的崭新动力。通过这些先进技术,我们可以在中药产品的组方配伍、物质基础、量时毒效等多个方面实现数智化,然而,关于医学是否会被AI自动化取代的担忧也随之而来。“医学对AI的使用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程式化地输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后,AI能精准地计算出完美用量,几乎能模拟医生的部分功能,但我认为,AI无法取代真正的人,”王新陆解释,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蕴含着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AI所无法替代的。中医需要拥抱AI,将高科技的便捷性融入其中,但也要保持其独特的温度。
  王新陆指出,打造“纯中医”并不意味着排斥西医。中西医各有其独特之处,西医关注“人长的病”,而中医则更侧重于“长病的人”,这两种观念的结合正是中西医结合的精髓。他认为,中医“一方”治“十病”的系统论和整体观等具有独到之处。同时,西医也有优势,王新陆讲了一个故事:他的老师李克绍在某次住院期时,为临床病人诊脉,脉诊结果显示这位重症心脏病人有了“绝脉”迹象,然而,此刻他却在西医的治疗下好好地活着。“对于老百姓来说,中医和西医的服务性相同,就是为他们解除病痛。”王新陆解释。
  “西医代表着现代科学,中国特色的健康医疗卫生体系以中西医结合为基础,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才是真有本事。”他表示,传统医学是一本“活人书”,它对历代中医的启迪永远不会过时,历代中医人的实践积累也不断为这本书赋上新色。中西医相互促进是必然趋势,也是医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非常深入,中医理论和技能的传播也是文化的传播,”王新陆表示,中医讲究“不对抗”,这和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文化价值观相契合,以更加包容的态度传播中医文化,是中医自信的体现。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中医的认知甚至远远强于其父母,保温杯里泡玫瑰花、枸杞的养生方式在年轻群体里十分流行。”中医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生活化养生是更多年轻人接触中医的捷径,中医文化传播应打破刻板印象,真正“活起来”。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疗效是硬道理。“目前来找我看病的患者,最小年龄的才一岁,三四岁的患者几乎天天都有。”王新陆表示,“很多家长对中医的认同感越来越深,我觉得这是‘疗效开门’的影响。”中医的临床实践是打开群众心门的“敲门砖”,他呼吁,中医界要继续努力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提高治病救人疗效,以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
  实事求是培养人才,不在病人面前“挂科”
  “秀才学医,笼里抓鸡。”王新陆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医的门槛很低,“认识字就能当中医,认识字就能开方。门槛低了,进来的人肯定也是鱼龙混杂,加强监管很重要。”他强调,中医文化的守正创新,离不开对中医药的专业教育和培训,这不仅要丰富中医医务人员的临床技能和临床基本理论,还需要他们感悟老中医们的治学精神,促进中医精华的传承与发展,增进百姓福祉。
  中医和西医的成才路径有显著差异。“西医要成为顶尖人才最好有西方教育背景,有足够大的实验室平台支持,有足够优秀的团队辅助以及足够多的个人努力。”王新陆说,“中医的成才则更为灵活,不拘泥于环境,中医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才。”他总结了中医成才的四大要素:强大的国学基础、悟性、名师指点和个人努力。
  “每个病人都是一个‘考官’,他会让你找到‘你行还是不行’的答案。”王新陆说,“学校考试的挂科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病人那里‘挂科’。”他形容,行医就像黑箱里开方,每一个决定都可能直接影响病人健康。中医要以学促行,用正确输入带来正确输出,推动行医结果的正向反馈。
  在中医队伍建设方面,王新陆主张实事求是、讲科学的态度。“为什么张仲景没有试出过输卵管不通的脉?为什么扁鹊没有提过肺结节?”王新陆提醒,不要过度神化中医,新兴脉学虽与时俱进,但仍须以实际疗效为准绳。
  针对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农村医疗问题,王新陆认为加强中西医结合、培养大量中医人才是关键。“我看到很多村卫生室都建了国医馆,不仅可以看病抓药,还能通过视频试脉,”王新陆说,“基层医疗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医教学的持续优化。”中医院的课程丰富多样,中医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中医课程,还需要接受西医课程的教育。他表示,中医也要“从娃娃抓起”,“中医的学习周期比西医长,一个好的中医起码要经过10年的检验,这需要一批有志向将中医发扬光大的孩子。”普及中医知识、培养中医兴趣,为中医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所有中医的职责。
  □ 本报记者 李丽 黄鑫
  实 习 生 张瑞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执着于探寻健康和长寿的奥秘,中医文化也在这持续不断的探索中历久弥新。日前,由李克绍伤寒学派传承基地、国医新路论坛秘书处主办,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承办的“2024国医新路论坛暨李克绍伤寒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办。针对中医文化传承与传播如何守正创新,国医大师王新陆接受了本报《大众名医馆·中医堂》栏目记者的采访。
  守正不守旧,能治好病的中医就是“纯中医”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王新陆说,“人民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深,中医文化传承的‘守正’,守的是治病救人的初心。”
  中医的优秀治疗经验不能在传承中走样,既要赓续传统,又要确保有序发展。“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我们这代人再不讲,以后年轻人对于传统中医的了解就会越来越少。”王新陆表示,中医的看病经验和思维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维”,这种思维在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中代代相传,中医的不同派系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蓄经验,这是中医华叶递荣的基础,中医传承是经验的传承。
  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养生学”,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益于老百姓深深根植的养生观念。“只有中国的老百姓老了会去跳广场舞。”王新陆说,“老百姓自发地注重饮食结构调整,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等,都是中医文化在民间广泛传播和应用的体现。”中医的神奇之处便是其魅力所在,只有让中医文化深入民心,才能获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老百姓认为,能治好病的中医就是‘纯中医’,中医养生的传承要紧紧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小时候淋了雨回家,你奶奶给你弄了一杯红糖姜水,趁热喝下去发点儿汗,你就躲过了一次肺炎的可能。”王新陆解释,中医治未病的精神和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文化的传承本质就是一种很好的疾病预防措施。
  文化根基深厚,这是山东得天独厚的中医“原基因”。王新陆指出,要利用好山东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注重中医基础教育,用中医的思维和方法来治病,打造质朴、纯粹、纯净的“纯中医文化”,让中医文化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王新陆的从医之路充满了对中医传承的执着追求,从2023年5月起,王新陆便牵头在山东举办国医新路论坛,为中医传承与发展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他说:“学习就像‘海绵吸水’,实实在在的好东西才能吸引人去学习。我们对知识要有贪欲,中医论坛要讲‘干货’,要实打实地输出中医精华。”
  拥抱AI,疗效才是中医发展的硬道理
  随着新兴技术如AI大模型的蓬勃发展,数智化已经成为现代中药发展的崭新动力。通过这些先进技术,我们可以在中药产品的组方配伍、物质基础、量时毒效等多个方面实现数智化,然而,关于医学是否会被AI自动化取代的担忧也随之而来。“医学对AI的使用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程式化地输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后,AI能精准地计算出完美用量,几乎能模拟医生的部分功能,但我认为,AI无法取代真正的人,”王新陆解释,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蕴含着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AI所无法替代的。中医需要拥抱AI,将高科技的便捷性融入其中,但也要保持其独特的温度。
  王新陆指出,打造“纯中医”并不意味着排斥西医。中西医各有其独特之处,西医关注“人长的病”,而中医则更侧重于“长病的人”,这两种观念的结合正是中西医结合的精髓。他认为,中医“一方”治“十病”的系统论和整体观等具有独到之处。同时,西医也有优势,王新陆讲了一个故事:他的老师李克绍在某次住院期时,为临床病人诊脉,脉诊结果显示这位重症心脏病人有了“绝脉”迹象,然而,此刻他却在西医的治疗下好好地活着。“对于老百姓来说,中医和西医的服务性相同,就是为他们解除病痛。”王新陆解释。
  “西医代表着现代科学,中国特色的健康医疗卫生体系以中西医结合为基础,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才是真有本事。”他表示,传统医学是一本“活人书”,它对历代中医的启迪永远不会过时,历代中医人的实践积累也不断为这本书赋上新色。中西医相互促进是必然趋势,也是医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非常深入,中医理论和技能的传播也是文化的传播,”王新陆表示,中医讲究“不对抗”,这和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文化价值观相契合,以更加包容的态度传播中医文化,是中医自信的体现。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中医的认知甚至远远强于其父母,保温杯里泡玫瑰花、枸杞的养生方式在年轻群体里十分流行。”中医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生活化养生是更多年轻人接触中医的捷径,中医文化传播应打破刻板印象,真正“活起来”。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疗效是硬道理。“目前来找我看病的患者,最小年龄的才一岁,三四岁的患者几乎天天都有。”王新陆表示,“很多家长对中医的认同感越来越深,我觉得这是‘疗效开门’的影响。”中医的临床实践是打开群众心门的“敲门砖”,他呼吁,中医界要继续努力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提高治病救人疗效,以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
  实事求是培养人才,不在病人面前“挂科”
  “秀才学医,笼里抓鸡。”王新陆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医的门槛很低,“认识字就能当中医,认识字就能开方。门槛低了,进来的人肯定也是鱼龙混杂,加强监管很重要。”他强调,中医文化的守正创新,离不开对中医药的专业教育和培训,这不仅要丰富中医医务人员的临床技能和临床基本理论,还需要他们感悟老中医们的治学精神,促进中医精华的传承与发展,增进百姓福祉。
  中医和西医的成才路径有显著差异。“西医要成为顶尖人才最好有西方教育背景,有足够大的实验室平台支持,有足够优秀的团队辅助以及足够多的个人努力。”王新陆说,“中医的成才则更为灵活,不拘泥于环境,中医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才。”他总结了中医成才的四大要素:强大的国学基础、悟性、名师指点和个人努力。
  “每个病人都是一个‘考官’,他会让你找到‘你行还是不行’的答案。”王新陆说,“学校考试的挂科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病人那里‘挂科’。”他形容,行医就像黑箱里开方,每一个决定都可能直接影响病人健康。中医要以学促行,用正确输入带来正确输出,推动行医结果的正向反馈。
  在中医队伍建设方面,王新陆主张实事求是、讲科学的态度。“为什么张仲景没有试出过输卵管不通的脉?为什么扁鹊没有提过肺结节?”王新陆提醒,不要过度神化中医,新兴脉学虽与时俱进,但仍须以实际疗效为准绳。
  针对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农村医疗问题,王新陆认为加强中西医结合、培养大量中医人才是关键。“我看到很多村卫生室都建了国医馆,不仅可以看病抓药,还能通过视频试脉,”王新陆说,“基层医疗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医教学的持续优化。”中医院的课程丰富多样,中医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中医课程,还需要接受西医课程的教育。他表示,中医也要“从娃娃抓起”,“中医的学习周期比西医长,一个好的中医起码要经过10年的检验,这需要一批有志向将中医发扬光大的孩子。”普及中医知识、培养中医兴趣,为中医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所有中医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