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谈薮

二人传

2024-04-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张世勤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悲剧。略带口吃的韩非,无数次向韩王推介他的治国之术,却始终不为韩王所接受。韩王不接受,并非是因为他不善高谈阔论,观点表达不够清晰,也不是韩王认为他的治国之术不好,而是因为韩国虽忝列战国七雄,但过小的国土面积,过少的人口数量,过弱的国家实力,一直让韩国的战略方寸捉襟见肘。今天魏打过来,明天秦掠过去,连横也不是,合纵也不是,身处四战之地,只能在刀光剑影的夹缝中苟且喘息,让它去实现大一统,结束诸雄纷争的局面,它既没那个动力,也没那个实力。
  由此,韩非用《孤愤》表达了孤愤,然后埋头著述,《五蠹》《说林》《说难》等系列文章,一写就是20卷,55篇,10余万字。这些竹简,已经与他等身,垫高了他的学识和身价。他总结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前人的法学之说,发展提炼出了依法、重术、恃势的法学三件套,终成战国末年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其实,他不是没有知音,只是他的知音,不在韩,而在秦,不在韩王,而在秦王。秦国的王位传至嬴政后,秦国国力已经十分强盛,嬴政正欲“奋六世之余烈”,继往开来,进一步开疆拓土,一统天下,完成霸业。此时的嬴政,此时的秦国,亟须一种既契合又实用的全新理论的指导,而法家学说,正是支撑嬴政实现梦想最舒适的枕头。
  嬴政在读到韩非的这些著述后,夜不能寐,只喟叹相见不能。李斯知情后进言:“非,吾与之同学也。”嬴政自是大喜,通过大军压境,逼使韩非使秦,并与之彻夜长谈,交换对时势的看法,韩非也进一步提出了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的思想,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学说体系。韩非的思想学说,无疑加速着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若一切如斯,韩非的命运或许不会出现太多波折,但他与他的同学李斯不同,他有着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相较于韩国宗室之子的韩非,生于楚国上蔡,做底层文书出身的李斯,更像是后来足球市场上的自由转会人,他忠于自己的抱负,可以了无牵挂,一心事秦,不存在有楚这个概念。韩非则不同,作为宗室贵族,他身上始终背负着使臣的使命,既崇尚大一统,又试图保全他的母国,于是专门向嬴政上奏了《存韩》。如此一来,他的学者谋士身份便与家国政治身份发生了冲突,自然也让嬴政感到不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他的学说可以留下,但人不能再留。若不留人,将其遣返韩国,恐又成将来劲敌,那么让其消失,便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
  从这个逻辑上说,认定韩非之死是受李斯的嫉妒和谗言所致,恐有失公允。李斯的才能并非一般人认为的在韩非之下,单看他离开荀子学堂,坚定不移地奔向秦国,就知他的志向。单看他的《谏逐客书》,就知他的文采和政治视野。单看他贡献出的改分封为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国家治理智慧,就足以配得上丞相一职,这也是他能够从一名底层小吏,到门客,到郎官,到长史,到客卿,到廷尉,到丞相,一路连获擢升的原因。韩非的《存韩》,不仅让嬴政感觉不适,让曾经同窗的李斯也颇为尴尬,因为李斯给出的谋略是“先灭韩,以恐他国”。这时候的李斯跟嬴政一样,也须作出抉择。试想,假如没有《存韩》,李斯真想谋害韩非的话,仍然会有很多理由,甚至无须联合什么上卿姚贾,他自己手中的权力已经足够。
  所以,同过窗,知根知底,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还是各自的政治立场。可以想见,对于赐予韩非毒药,李斯的内心不可能不起一丝波澜,单用人性之恶去解释这桩历史遗案,应该是片面了。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秦二世腰斩于咸阳闹市,夷三族。此事与韩非无关,但与他们共同醉心的法家学说有关。法家学说有法家学说的好,但也有它明显的弊端,比如它对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对于人格独立的不尊重,如此等等。在他们心心念念把皇权推向极致的同时,他们也已经理所当然地成为皇权任意摆布的工具。
  二人的死,不影响其后的一代代帝国,或腥风血雨或繁荣昌盛地向前运行,直至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消亡。我其实很想把两人从厚厚的史书中约出来,与韩非谈谈他创造出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吹毛求疵等成语,与李斯谈谈他被赵高挟制的那段不堪的岁月。远离曾经经历的历史激荡之后,作为同学,作为同僚,作为朋友,或许所有疙瘩,都很好解开。一句话,一声吼,一笑而过。
□ 张世勤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悲剧。略带口吃的韩非,无数次向韩王推介他的治国之术,却始终不为韩王所接受。韩王不接受,并非是因为他不善高谈阔论,观点表达不够清晰,也不是韩王认为他的治国之术不好,而是因为韩国虽忝列战国七雄,但过小的国土面积,过少的人口数量,过弱的国家实力,一直让韩国的战略方寸捉襟见肘。今天魏打过来,明天秦掠过去,连横也不是,合纵也不是,身处四战之地,只能在刀光剑影的夹缝中苟且喘息,让它去实现大一统,结束诸雄纷争的局面,它既没那个动力,也没那个实力。
  由此,韩非用《孤愤》表达了孤愤,然后埋头著述,《五蠹》《说林》《说难》等系列文章,一写就是20卷,55篇,10余万字。这些竹简,已经与他等身,垫高了他的学识和身价。他总结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前人的法学之说,发展提炼出了依法、重术、恃势的法学三件套,终成战国末年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其实,他不是没有知音,只是他的知音,不在韩,而在秦,不在韩王,而在秦王。秦国的王位传至嬴政后,秦国国力已经十分强盛,嬴政正欲“奋六世之余烈”,继往开来,进一步开疆拓土,一统天下,完成霸业。此时的嬴政,此时的秦国,亟须一种既契合又实用的全新理论的指导,而法家学说,正是支撑嬴政实现梦想最舒适的枕头。
  嬴政在读到韩非的这些著述后,夜不能寐,只喟叹相见不能。李斯知情后进言:“非,吾与之同学也。”嬴政自是大喜,通过大军压境,逼使韩非使秦,并与之彻夜长谈,交换对时势的看法,韩非也进一步提出了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的思想,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学说体系。韩非的思想学说,无疑加速着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若一切如斯,韩非的命运或许不会出现太多波折,但他与他的同学李斯不同,他有着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相较于韩国宗室之子的韩非,生于楚国上蔡,做底层文书出身的李斯,更像是后来足球市场上的自由转会人,他忠于自己的抱负,可以了无牵挂,一心事秦,不存在有楚这个概念。韩非则不同,作为宗室贵族,他身上始终背负着使臣的使命,既崇尚大一统,又试图保全他的母国,于是专门向嬴政上奏了《存韩》。如此一来,他的学者谋士身份便与家国政治身份发生了冲突,自然也让嬴政感到不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他的学说可以留下,但人不能再留。若不留人,将其遣返韩国,恐又成将来劲敌,那么让其消失,便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
  从这个逻辑上说,认定韩非之死是受李斯的嫉妒和谗言所致,恐有失公允。李斯的才能并非一般人认为的在韩非之下,单看他离开荀子学堂,坚定不移地奔向秦国,就知他的志向。单看他的《谏逐客书》,就知他的文采和政治视野。单看他贡献出的改分封为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国家治理智慧,就足以配得上丞相一职,这也是他能够从一名底层小吏,到门客,到郎官,到长史,到客卿,到廷尉,到丞相,一路连获擢升的原因。韩非的《存韩》,不仅让嬴政感觉不适,让曾经同窗的李斯也颇为尴尬,因为李斯给出的谋略是“先灭韩,以恐他国”。这时候的李斯跟嬴政一样,也须作出抉择。试想,假如没有《存韩》,李斯真想谋害韩非的话,仍然会有很多理由,甚至无须联合什么上卿姚贾,他自己手中的权力已经足够。
  所以,同过窗,知根知底,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还是各自的政治立场。可以想见,对于赐予韩非毒药,李斯的内心不可能不起一丝波澜,单用人性之恶去解释这桩历史遗案,应该是片面了。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秦二世腰斩于咸阳闹市,夷三族。此事与韩非无关,但与他们共同醉心的法家学说有关。法家学说有法家学说的好,但也有它明显的弊端,比如它对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对于人格独立的不尊重,如此等等。在他们心心念念把皇权推向极致的同时,他们也已经理所当然地成为皇权任意摆布的工具。
  二人的死,不影响其后的一代代帝国,或腥风血雨或繁荣昌盛地向前运行,直至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消亡。我其实很想把两人从厚厚的史书中约出来,与韩非谈谈他创造出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吹毛求疵等成语,与李斯谈谈他被赵高挟制的那段不堪的岁月。远离曾经经历的历史激荡之后,作为同学,作为同僚,作为朋友,或许所有疙瘩,都很好解开。一句话,一声吼,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