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履
食在拉萨
2024-04-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魏 武
几个朋友周末相聚小酌,一道四川名菜回锅肉上桌,引来一片赞叹,色泽红亮的过油肉片佐以翠绿的蒜苗、青椒,浓浓的肉香从蒜苗的清香中氤氲而出,刺激着食者的每一个味蕾。这久违而熟悉的味道仿佛瞬间拨动了我头脑中一个开关,30年前在西藏拉萨关于“吃”的记忆碎片慢慢连缀起来,一帧帧在眼前浮现。
1993年末,刚过而立之年的我领命援藏,与三个山东同伴来到西藏日报工作,心怀憧憬的4个年轻人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却未料在西藏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高原反应,也不是工作条件艰苦,而是吃饭!报社倒是有一个食堂,但被一对四川夫妇承包,饭菜除了辣,基本品不出其他味道,所以连报社的四川同事都避而远之,更何况我们这些山东“怕辣族”了。
无奈自己做饭吧,可西藏海拔高,气压低,用普通锅具很难把饭做熟,连下个面条水饺都要用高压锅。对本来就厨艺基本为零的我们来说,在高原做饭无疑更成了一个无法胜任的任务。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到同事家蹭饭。西藏和内地不同,可能是大家长期身处高原有孤独感的原因吧,相互之间串门聊天吃饭是极平常的事,有时到了饭点,推门进屋,喊一声:今天在你这儿吃,让主人加一副碗筷,坐下便吃,客人无需提前预约,主人也不用特意准备。可再随意咱也不能天天蹭饭啊,还要考虑咱山东人的好名声呢。实在没办法,最后只有下馆子一条路了。
今天的拉萨在全国的八方支援下,早已是美食遍布,与内地城市无异。但在30年前,拉萨的饭馆却寥寥无几,且百分之八九十是川菜馆(川人喜辣,公认的原因是四川盆地气候潮湿闷热,但西藏气候恰与之相反,为何川菜仍能风靡藏区?个中缘由恐怕只能从川藏之间密切的地理人文交流中探究了)。后来我们也陆续发现了三四家挂着“山东水饺”招牌的小馆,大喜过望,组团上门试吃,然而吃过才发现,几家小馆的老板有山西的、陕西的,还有河北的,唯独没有山东的,追问为何“侵权”,老板面无愧色地笑答:山东水饺名头大,好卖!老板“假冒”,水饺味道可想而知了,对吃惯家乡美味水饺的我们,自然难以下咽。
与其吃不正宗的水饺,还不如勇敢尝试一下正宗川菜。然而吃了一圈,我们有点沮丧地发现,几乎每一道川菜上面都是一片红彤彤,有的是漂着一层红辣椒油,有的索性放上几十个鲜红的尖椒,令人望而却步。对个别辣度不是太高的菜,我尚能勉强对付,但与我同居一室的谢君,由于年轻时豪饮伤了胃,真正是“滴辣不沾”,对他来说,每天吃饭都是一场“痛苦”的考验。而且拉萨的餐馆基本不供应馒头,只有免费的糙米饭,谢君曾当过运动员,身高近1米8,体重超200斤,但因肠胃有恙,吃起糙米饭堪比林妹妹,蹙着眉一粒一粒往嘴里拨,看得我们既心疼又好笑。然而一旦遇到有馒头的场合,他则两眼放光,敞开肚皮,一口气至少能干掉五六个,令当地人瞠目不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付出了钞票和伤胃的双重代价后,我们终于沙里淘金,发现了三道适合山东人口味的川菜,第一道就是前文提到的回锅肉,四川同事告诉我们,回锅肉是川菜的“扛把子”,其灵魂不是辣椒,而是郫县豆瓣酱,正是这种神奇的调味品,塑造了回锅肉香味浓郁、微辣回甜的特色,是公认的下饭“神菜”。第二道是盐煎肉,川人称其为回锅肉的姊妹菜,两道菜做法和味道接近,但盐煎肉辣味稍淡,干香酥嫩,味道鲜美。第三道则是一道“边缘川菜”——京酱肉丝,之所以说边缘,是因为有人认为这是一道北京菜,冠以京字就是证明,但四川人坚定地认为这是四川厨师发明的正宗川菜。我们对争论不感兴趣,对这道菜却是情有独钟,因为它是川菜谱系中为数不多的一点不辣的菜品之一,且咸甜适中,风味独特,最受“怕辣族”青睐,也成了我们逢吃必点的一道菜。
在报社所在的朵森格路上,还有一家四川小吃餐馆,主打品牌“十元十种”,也就是仅花10块钱就能品尝10种四川著名小吃(现在应该早就涨价了),有钟水饺、龙抄手、担担面、汤圆、夫妻肺片等,虽然每一种量很少,但毕竟种类多,物美价廉,还是颇受食客欢迎。我也慕名去过,但发现除了汤圆和糖糍粑等少数小吃不辣外,其他基本都是辣的,尤其是钟水饺上竟漂着厚厚一层红油,龙抄手(馄饨)也辣得难以入口,所以尝鲜之后,再也少有光顾了。
有人曾问我你在西藏不吃藏餐吗?说实话,很少吃,因为酥油是藏族食品的精华,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但我因乳糖不耐受,不能喝牛奶,自然也不能吃以酥油为主料的食品。其实,这类藏餐如酥油茶、糌粑等营养成分极高,是预防高原反应及各类高原疾病的最好食品。经常看到藏族同事一口酥油茶,一口糌粑,有时还佐以风干牛肉,脸上漾着满足陶醉的神情,每当此时,我都忍不住要小口品尝一下,但最终总是败给了胃的拒绝。面对美食而不能食,虽有些遗憾,却也着实无奈。
相比酥油茶,藏式甜茶更合我的口味,拉萨的藏式甜茶在藏区最为有名。其实,拉萨甜茶是舶来品,大约一百多年前由尼泊尔传入,但迅速在拉萨普及,甜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每个甜茶馆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藏式甜茶不含酥油,由砖茶、奶油、白糖等原料制作而成,浓郁的茶香与奶油丰富细腻的滋味在舌尖奇妙地融合,回味无穷,使甜茶成为拉萨人最喜爱的日常饮品,许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拉萨人的一天从一杯甜茶开始。我第一次到甜茶馆是报社印刷厂的藏族小伙边巴次仁带去的,很快就成了那里的常客,坐在精美的藏式卡垫上,啜饮着香浓的甜茶,与藏族朋友摆龙门阵,玩掷骰子游戏,悠闲地享受下午时光,相互之间的距离无形中被拉近,也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藏民族文化的窗口。
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说过:“一个人不先感到饥渴,便享受不到饮食的乐趣。”当一个人饱食终日,味蕾和肠胃都处于餍足时,是不会真正享受到食物的美味和饮食的快乐的。在高原,我用心品尝不同的食物,同时也是在品味多样的文化。我不是美食家,只是希望生活中无论享用肥甘厚味还是粗茶淡饭,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带来些许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这也许才是饮食的真谛。
几个朋友周末相聚小酌,一道四川名菜回锅肉上桌,引来一片赞叹,色泽红亮的过油肉片佐以翠绿的蒜苗、青椒,浓浓的肉香从蒜苗的清香中氤氲而出,刺激着食者的每一个味蕾。这久违而熟悉的味道仿佛瞬间拨动了我头脑中一个开关,30年前在西藏拉萨关于“吃”的记忆碎片慢慢连缀起来,一帧帧在眼前浮现。
1993年末,刚过而立之年的我领命援藏,与三个山东同伴来到西藏日报工作,心怀憧憬的4个年轻人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却未料在西藏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高原反应,也不是工作条件艰苦,而是吃饭!报社倒是有一个食堂,但被一对四川夫妇承包,饭菜除了辣,基本品不出其他味道,所以连报社的四川同事都避而远之,更何况我们这些山东“怕辣族”了。
无奈自己做饭吧,可西藏海拔高,气压低,用普通锅具很难把饭做熟,连下个面条水饺都要用高压锅。对本来就厨艺基本为零的我们来说,在高原做饭无疑更成了一个无法胜任的任务。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到同事家蹭饭。西藏和内地不同,可能是大家长期身处高原有孤独感的原因吧,相互之间串门聊天吃饭是极平常的事,有时到了饭点,推门进屋,喊一声:今天在你这儿吃,让主人加一副碗筷,坐下便吃,客人无需提前预约,主人也不用特意准备。可再随意咱也不能天天蹭饭啊,还要考虑咱山东人的好名声呢。实在没办法,最后只有下馆子一条路了。
今天的拉萨在全国的八方支援下,早已是美食遍布,与内地城市无异。但在30年前,拉萨的饭馆却寥寥无几,且百分之八九十是川菜馆(川人喜辣,公认的原因是四川盆地气候潮湿闷热,但西藏气候恰与之相反,为何川菜仍能风靡藏区?个中缘由恐怕只能从川藏之间密切的地理人文交流中探究了)。后来我们也陆续发现了三四家挂着“山东水饺”招牌的小馆,大喜过望,组团上门试吃,然而吃过才发现,几家小馆的老板有山西的、陕西的,还有河北的,唯独没有山东的,追问为何“侵权”,老板面无愧色地笑答:山东水饺名头大,好卖!老板“假冒”,水饺味道可想而知了,对吃惯家乡美味水饺的我们,自然难以下咽。
与其吃不正宗的水饺,还不如勇敢尝试一下正宗川菜。然而吃了一圈,我们有点沮丧地发现,几乎每一道川菜上面都是一片红彤彤,有的是漂着一层红辣椒油,有的索性放上几十个鲜红的尖椒,令人望而却步。对个别辣度不是太高的菜,我尚能勉强对付,但与我同居一室的谢君,由于年轻时豪饮伤了胃,真正是“滴辣不沾”,对他来说,每天吃饭都是一场“痛苦”的考验。而且拉萨的餐馆基本不供应馒头,只有免费的糙米饭,谢君曾当过运动员,身高近1米8,体重超200斤,但因肠胃有恙,吃起糙米饭堪比林妹妹,蹙着眉一粒一粒往嘴里拨,看得我们既心疼又好笑。然而一旦遇到有馒头的场合,他则两眼放光,敞开肚皮,一口气至少能干掉五六个,令当地人瞠目不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付出了钞票和伤胃的双重代价后,我们终于沙里淘金,发现了三道适合山东人口味的川菜,第一道就是前文提到的回锅肉,四川同事告诉我们,回锅肉是川菜的“扛把子”,其灵魂不是辣椒,而是郫县豆瓣酱,正是这种神奇的调味品,塑造了回锅肉香味浓郁、微辣回甜的特色,是公认的下饭“神菜”。第二道是盐煎肉,川人称其为回锅肉的姊妹菜,两道菜做法和味道接近,但盐煎肉辣味稍淡,干香酥嫩,味道鲜美。第三道则是一道“边缘川菜”——京酱肉丝,之所以说边缘,是因为有人认为这是一道北京菜,冠以京字就是证明,但四川人坚定地认为这是四川厨师发明的正宗川菜。我们对争论不感兴趣,对这道菜却是情有独钟,因为它是川菜谱系中为数不多的一点不辣的菜品之一,且咸甜适中,风味独特,最受“怕辣族”青睐,也成了我们逢吃必点的一道菜。
在报社所在的朵森格路上,还有一家四川小吃餐馆,主打品牌“十元十种”,也就是仅花10块钱就能品尝10种四川著名小吃(现在应该早就涨价了),有钟水饺、龙抄手、担担面、汤圆、夫妻肺片等,虽然每一种量很少,但毕竟种类多,物美价廉,还是颇受食客欢迎。我也慕名去过,但发现除了汤圆和糖糍粑等少数小吃不辣外,其他基本都是辣的,尤其是钟水饺上竟漂着厚厚一层红油,龙抄手(馄饨)也辣得难以入口,所以尝鲜之后,再也少有光顾了。
有人曾问我你在西藏不吃藏餐吗?说实话,很少吃,因为酥油是藏族食品的精华,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但我因乳糖不耐受,不能喝牛奶,自然也不能吃以酥油为主料的食品。其实,这类藏餐如酥油茶、糌粑等营养成分极高,是预防高原反应及各类高原疾病的最好食品。经常看到藏族同事一口酥油茶,一口糌粑,有时还佐以风干牛肉,脸上漾着满足陶醉的神情,每当此时,我都忍不住要小口品尝一下,但最终总是败给了胃的拒绝。面对美食而不能食,虽有些遗憾,却也着实无奈。
相比酥油茶,藏式甜茶更合我的口味,拉萨的藏式甜茶在藏区最为有名。其实,拉萨甜茶是舶来品,大约一百多年前由尼泊尔传入,但迅速在拉萨普及,甜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每个甜茶馆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藏式甜茶不含酥油,由砖茶、奶油、白糖等原料制作而成,浓郁的茶香与奶油丰富细腻的滋味在舌尖奇妙地融合,回味无穷,使甜茶成为拉萨人最喜爱的日常饮品,许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拉萨人的一天从一杯甜茶开始。我第一次到甜茶馆是报社印刷厂的藏族小伙边巴次仁带去的,很快就成了那里的常客,坐在精美的藏式卡垫上,啜饮着香浓的甜茶,与藏族朋友摆龙门阵,玩掷骰子游戏,悠闲地享受下午时光,相互之间的距离无形中被拉近,也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藏民族文化的窗口。
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说过:“一个人不先感到饥渴,便享受不到饮食的乐趣。”当一个人饱食终日,味蕾和肠胃都处于餍足时,是不会真正享受到食物的美味和饮食的快乐的。在高原,我用心品尝不同的食物,同时也是在品味多样的文化。我不是美食家,只是希望生活中无论享用肥甘厚味还是粗茶淡饭,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带来些许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这也许才是饮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