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4-25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当视觉化成为
网络文学的一种趋势

  据文汇报,随着网络文学各种IP爆款的影视改编,网络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影视剧最主要的故事来源。影视转化给作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许多网文作者直言不讳,从创作的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影视化的意图。能否影视化逐渐成为很多网文作者衡量自己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他们有意无意在文本创作中出现了迎合影视改编的视觉化特征。
  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创作的视觉化倾向?或许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和图像视觉自身的差别来看。语言文字创造的作品其意义和内蕴是丰富复杂的,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而图像视觉是具象的确定的。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没有掌握影视的叙事语法,停留在一种粗浅的视觉转化,将很多只有深入阅读才能产生的感悟,直接借由人物对话表达出来,省去观众的一个感受体悟的过程,简化了人的思维过程。
  网络文学也好,传统文学也好,归根到底都是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而影视是视听艺术。文学与影视拥有两种不同的叙事语法。真正成功的影视改编从来都不是因为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视觉化特征,而是本身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力量的有效转化。
仿古古镇岂能“一眼假”
  据中国青年报,近年来,为了发展旅游业,一些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城市,都在打造历史古镇。但是,有些古镇纯属仿古的现代城镇,不仅没能保留原来的历史文化风貌,也不具备现代商业街区的市场吸引力,最后落了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打造古镇的文旅名片,必须依托传统的历史文化要素,要在保留古代精华的基础上,盘活资源,而不是为了仿古而建造古镇,更不能以开发旅游的名义破坏古代建筑。而对于那些早就被破坏殆尽的古镇,只留下一些残存的房屋,甚至只存在于居民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对此,人们并非不能重新建设古镇,而是要“修旧如旧”。
  具体来说,就是严格按照相应的历史记载来修建,修缮和建造之后的样子,必须符合古镇对应的历史时代。这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游客的尊重,更是发展本地文旅事业的必要之举。随着喜欢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国人越来越多,人们的古镇知识也愈加丰富,对古镇开发和建设的专业水准,自然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自身形象和满足游客需要,希望“一眼假”的仿古古镇能越来越少。
旅游市场下沉
配套服务要跟上

  据北京青年报,五一假期将至,各个渠道传出的数据都显示,旅游市场下沉趋势明显,县域旅游日渐火爆。以前说到旅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的景区景点,包括名山大川、人文古迹等等。但是对于现在的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来说,他们既向往名山大川,但同时也向往那些以宁静、休闲、舒适等等为标签的小县城、小乡镇。这些县城、乡镇或许没有多么知名的景区景点,但是游客前来的目的,本来也不是为了逛景区、看景点,更多的还是为了体验一种舒适、恬淡的休假生活。
  旅游市场的下沉,对于县城、乡镇来说,当然是发展旅游经济、创造旅游收入的大好契机。尤其是考虑到旅游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所以用网友的话说,任何地方,都不应该错过这“泼天的富贵”。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旅游市场的这种变化,从县城到乡镇,从地方政府到旅游行业,再到相关的其他行业,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要切身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才能真正接住这“泼天的富贵”。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同时也需要整个旅游行业以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在紧紧抓住市场商机的同时,切实转变经营和服务理念,提升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从而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也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电影质感融入电视剧
渐成风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漫长的季节》《繁花》《南来北往》《追风者》等电视剧、网剧,在观众对它们的褒扬中,常常有“颇具电影质感”的赞誉。剧集的电影质感,通常指作品在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上呈现出与优秀电影比肩的审美格调,具有高品质电影的艺术价值。
  这种质感不仅体现在精致细腻的画面构图、富有层次感的光影运用以及精心打磨的配乐音效,更体现在其通过巧妙的故事编排和典型人物的塑造,使剧集在整体叙事上达到电影的水准。观众在观赏剧集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犹如置身影院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也能沉浸在如同电影营造的丰富饱满的情感世界中。
  强调电影质感,并不是说电影一定比电视剧高级。笔者以为,电影和电视剧就像短跑与长跑,它们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各自的赛道和各自侧重的技术要领。剧集的电影质感要基于创作过程中全流程、全要素的共同努力,要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用高品质的视听语言打造具有东方审美意蕴、中国审美气派和新时代审美风范的精品力作。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当视觉化成为
网络文学的一种趋势

  据文汇报,随着网络文学各种IP爆款的影视改编,网络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影视剧最主要的故事来源。影视转化给作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许多网文作者直言不讳,从创作的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影视化的意图。能否影视化逐渐成为很多网文作者衡量自己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他们有意无意在文本创作中出现了迎合影视改编的视觉化特征。
  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创作的视觉化倾向?或许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和图像视觉自身的差别来看。语言文字创造的作品其意义和内蕴是丰富复杂的,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而图像视觉是具象的确定的。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没有掌握影视的叙事语法,停留在一种粗浅的视觉转化,将很多只有深入阅读才能产生的感悟,直接借由人物对话表达出来,省去观众的一个感受体悟的过程,简化了人的思维过程。
  网络文学也好,传统文学也好,归根到底都是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而影视是视听艺术。文学与影视拥有两种不同的叙事语法。真正成功的影视改编从来都不是因为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视觉化特征,而是本身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力量的有效转化。
仿古古镇岂能“一眼假”
  据中国青年报,近年来,为了发展旅游业,一些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城市,都在打造历史古镇。但是,有些古镇纯属仿古的现代城镇,不仅没能保留原来的历史文化风貌,也不具备现代商业街区的市场吸引力,最后落了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打造古镇的文旅名片,必须依托传统的历史文化要素,要在保留古代精华的基础上,盘活资源,而不是为了仿古而建造古镇,更不能以开发旅游的名义破坏古代建筑。而对于那些早就被破坏殆尽的古镇,只留下一些残存的房屋,甚至只存在于居民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对此,人们并非不能重新建设古镇,而是要“修旧如旧”。
  具体来说,就是严格按照相应的历史记载来修建,修缮和建造之后的样子,必须符合古镇对应的历史时代。这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游客的尊重,更是发展本地文旅事业的必要之举。随着喜欢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国人越来越多,人们的古镇知识也愈加丰富,对古镇开发和建设的专业水准,自然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自身形象和满足游客需要,希望“一眼假”的仿古古镇能越来越少。
旅游市场下沉
配套服务要跟上

  据北京青年报,五一假期将至,各个渠道传出的数据都显示,旅游市场下沉趋势明显,县域旅游日渐火爆。以前说到旅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的景区景点,包括名山大川、人文古迹等等。但是对于现在的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来说,他们既向往名山大川,但同时也向往那些以宁静、休闲、舒适等等为标签的小县城、小乡镇。这些县城、乡镇或许没有多么知名的景区景点,但是游客前来的目的,本来也不是为了逛景区、看景点,更多的还是为了体验一种舒适、恬淡的休假生活。
  旅游市场的下沉,对于县城、乡镇来说,当然是发展旅游经济、创造旅游收入的大好契机。尤其是考虑到旅游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所以用网友的话说,任何地方,都不应该错过这“泼天的富贵”。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旅游市场的这种变化,从县城到乡镇,从地方政府到旅游行业,再到相关的其他行业,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要切身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才能真正接住这“泼天的富贵”。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同时也需要整个旅游行业以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在紧紧抓住市场商机的同时,切实转变经营和服务理念,提升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从而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也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电影质感融入电视剧
渐成风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漫长的季节》《繁花》《南来北往》《追风者》等电视剧、网剧,在观众对它们的褒扬中,常常有“颇具电影质感”的赞誉。剧集的电影质感,通常指作品在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上呈现出与优秀电影比肩的审美格调,具有高品质电影的艺术价值。
  这种质感不仅体现在精致细腻的画面构图、富有层次感的光影运用以及精心打磨的配乐音效,更体现在其通过巧妙的故事编排和典型人物的塑造,使剧集在整体叙事上达到电影的水准。观众在观赏剧集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犹如置身影院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也能沉浸在如同电影营造的丰富饱满的情感世界中。
  强调电影质感,并不是说电影一定比电视剧高级。笔者以为,电影和电视剧就像短跑与长跑,它们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各自的赛道和各自侧重的技术要领。剧集的电影质感要基于创作过程中全流程、全要素的共同努力,要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用高品质的视听语言打造具有东方审美意蕴、中国审美气派和新时代审美风范的精品力作。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