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读jǐ nán,还是jì nán?
2024-04-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周学泽
日前刷视频,看到作家老舍的大女儿舒济接受采访,谈济南和老舍以及自己的缘分:在济南的日子是父亲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生活,在济南成就了他两个“家”,一个是文学家,一个是结婚成家,生下了我。
老舍对济南感情很深,作品《济南的冬天》选入中学课本,舒济生于济南,因此被老舍起名舒济。只是舒济在访谈中,谈到“济南”时,发音都是“jì nán”,“济”发作“jì”,而且一连三次如此。
济,是一个多音字,有时读jǐ,有时读jì,济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初入大学时遇到过,因此印象深刻。20世纪90年代,我在上海求学,语言学老师阮恒辉教授看到我们几个山东学生,就说:你们山东省会济南的“济”和上海同济大学的“济”,不是一个读音,“济南”读作“jǐ nán”,“同济”读作“tóng jì”。
但从字音流变来讲,“济”字在何时有了“jǐ”和“jì”两种读音,很难说清。自古到今的语音流变,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难点,因为古代人的语言没有录音传下来。据现有史料记载,汉语里“平上去入”四声的发现和命名是从南北朝才开始的,南齐沈约著有《四声谱》,因此曾有学者认为先秦汉语里没有声调。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汉语里的四声分辨是在这个时期被沈约等人发现,但绝不是说古代汉语不存在声调,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要素与特点都不是突然产生的,更不可能是个别人创造出来的。声、韵、调是汉语语音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根据古代一些文献、诗文分析,上古汉语应该很早就存在声调的区别。
“济”字在现代汉语中有“jǐ”和“jì”两种读音,与区分语义有关。“济”是一个很古老的字,现有两种读音——济jì:1.渡,过河:同舟共~。2.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世。救~。赈~。周~。接~。济jǐ:〔~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以不同的语音区分不同语义,是现代汉语规则上的“聪明”。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济”字的“渡,过河”和“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两个义项,是延伸意义,本义来自“济,jǐ水”。
山东省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济宁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姜传岗教授长期研究古济水,他说:在古代,黄河多次泛滥,利弊同在,济水则是一条纯粹的“利河”,对山东古代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济”字的所有义项都源自济水。“济南”的名称也源自“济水”。黄河现在和济南很近,从黄河南岸到济南千佛山,只有10多公里。但170多年前,黄河主干道离济南大约200公里,济南门口的那条河,叫作济州水道。
小清河河道曾属于古济水。作家柏杨在历史学著作《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姒文命(大禹)治理的黄河等九条河流中,八条河流直到二十世纪仍然存在,只有济水在若干年后被黄河并吞,成为黄河的下游,只剩下一个尾巴,改称小清河,还微留痕迹。”
据姜传岗考证,作为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得名于济水。兖州之名源于“兖水”,兖水即是“沇水”,亦是济水。《禹贡》言:“导沇水,东流为济。”又言:“济、河惟兖州”,是说济水、黄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属于兖州。兖州初址在今河南省濮阳地区,后来沿济水多次往东搬迁,最后定于山东省的现址。
古济水是齐鲁文化的“母源”之一。周朝时期的“齐国”、今天的“齐河县”之“齐”字,得名于济水。《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风俗通》曰:“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因此,“齐鲁文化”中,流淌着古济水的基因,济水可谓齐鲁大地的母亲河之一。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下“济”字读音的总结,凡是和“济水”直接相关的词,“济”都读“jǐ”;凡是和“济水”引申义有关的,一般读“jì”;但表示众多、整齐时比较特别,像“济济一堂”“济济多士”“人才济济”,还是读“jǐ”,也许是比较接近本来的意思吧。
今天的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被定位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但其命名是因为位于古济水之南,古济水是济南得名的源头,其发音是“jǐ nán”而不是“jì nán”,也是语音长期流变之后的“定型”。
日前刷视频,看到作家老舍的大女儿舒济接受采访,谈济南和老舍以及自己的缘分:在济南的日子是父亲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生活,在济南成就了他两个“家”,一个是文学家,一个是结婚成家,生下了我。
老舍对济南感情很深,作品《济南的冬天》选入中学课本,舒济生于济南,因此被老舍起名舒济。只是舒济在访谈中,谈到“济南”时,发音都是“jì nán”,“济”发作“jì”,而且一连三次如此。
济,是一个多音字,有时读jǐ,有时读jì,济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初入大学时遇到过,因此印象深刻。20世纪90年代,我在上海求学,语言学老师阮恒辉教授看到我们几个山东学生,就说:你们山东省会济南的“济”和上海同济大学的“济”,不是一个读音,“济南”读作“jǐ nán”,“同济”读作“tóng jì”。
但从字音流变来讲,“济”字在何时有了“jǐ”和“jì”两种读音,很难说清。自古到今的语音流变,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难点,因为古代人的语言没有录音传下来。据现有史料记载,汉语里“平上去入”四声的发现和命名是从南北朝才开始的,南齐沈约著有《四声谱》,因此曾有学者认为先秦汉语里没有声调。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汉语里的四声分辨是在这个时期被沈约等人发现,但绝不是说古代汉语不存在声调,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要素与特点都不是突然产生的,更不可能是个别人创造出来的。声、韵、调是汉语语音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根据古代一些文献、诗文分析,上古汉语应该很早就存在声调的区别。
“济”字在现代汉语中有“jǐ”和“jì”两种读音,与区分语义有关。“济”是一个很古老的字,现有两种读音——济jì:1.渡,过河:同舟共~。2.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世。救~。赈~。周~。接~。济jǐ:〔~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以不同的语音区分不同语义,是现代汉语规则上的“聪明”。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济”字的“渡,过河”和“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两个义项,是延伸意义,本义来自“济,jǐ水”。
山东省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济宁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姜传岗教授长期研究古济水,他说:在古代,黄河多次泛滥,利弊同在,济水则是一条纯粹的“利河”,对山东古代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济”字的所有义项都源自济水。“济南”的名称也源自“济水”。黄河现在和济南很近,从黄河南岸到济南千佛山,只有10多公里。但170多年前,黄河主干道离济南大约200公里,济南门口的那条河,叫作济州水道。
小清河河道曾属于古济水。作家柏杨在历史学著作《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姒文命(大禹)治理的黄河等九条河流中,八条河流直到二十世纪仍然存在,只有济水在若干年后被黄河并吞,成为黄河的下游,只剩下一个尾巴,改称小清河,还微留痕迹。”
据姜传岗考证,作为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得名于济水。兖州之名源于“兖水”,兖水即是“沇水”,亦是济水。《禹贡》言:“导沇水,东流为济。”又言:“济、河惟兖州”,是说济水、黄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属于兖州。兖州初址在今河南省濮阳地区,后来沿济水多次往东搬迁,最后定于山东省的现址。
古济水是齐鲁文化的“母源”之一。周朝时期的“齐国”、今天的“齐河县”之“齐”字,得名于济水。《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风俗通》曰:“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因此,“齐鲁文化”中,流淌着古济水的基因,济水可谓齐鲁大地的母亲河之一。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下“济”字读音的总结,凡是和“济水”直接相关的词,“济”都读“jǐ”;凡是和“济水”引申义有关的,一般读“jì”;但表示众多、整齐时比较特别,像“济济一堂”“济济多士”“人才济济”,还是读“jǐ”,也许是比较接近本来的意思吧。
今天的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被定位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但其命名是因为位于古济水之南,古济水是济南得名的源头,其发音是“jǐ nán”而不是“jì nán”,也是语音长期流变之后的“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