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3-14 作者: 朱子钰 来源: 大众日报
“网红城市”持续上新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长红发展是每个“网红城市”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黄琢玮建议从坚守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实现网红城市长红发展。“社会学有‘麦当劳化’‘迪士尼化’的说法,指的是标准化同时也会带来个性的丧失。”黄琢玮说,放在“网红城市”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城市发展模式格式化、千篇一律,雷同的城市设计令游客审美疲劳,因而只有挖掘、彰显自身独特性,才能加强城市生命力。
  “当网红潮流成为过去式,想留住客流量、保持长久吸引力,就要关注当地文化和本地人,因为这些是无法复制的。”黄琢玮表示,尤其是要结合本地特色挖掘一些大众化、网红化口味以外的景点。“比如珠海,网红景点集中在南端、靠近澳门那边,但北边的高新区、海边也非常优美,也有充满历史文化的古镇,这些景点应该得到大力推广。”
  “很多游客依靠小红书、大众点评等App上的推荐安排行程,结果就是随大流旅行。”黄琢玮认为,这在新媒体发展时代不可避免,因此一方面建议游客适当减少打卡式旅游,深入沉浸地感受旅游地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希望当地政府用好新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充分运用当地风土人情,创设优质文旅品牌,给广大游客一个“还想再来”的机会。
网络文学呈现“国潮热”
  据光明日报,《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网络文学更突出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多元题材和类型,其中历史、现实和科幻等题材尤为突出。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桫椤表示,网络文学中的“国潮热”是年度的新现象,一方面,它深层次折射了大众审美趣味,是民族文化精神在网络时代的具体反映。网络文学内在精神气质是“中华性”的,很容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来亲近读者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与当前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有直接关系,不少文学网站组织了“非遗”等主题创作活动,这直接促成了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多样化表达。
  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文出海总体上仍然延续了前几年的发展态势,网文出海市场规模突破40亿元,作品质量稳定提升,作品数量持续增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定家表示,随着新技术应用的持续深化,“一键出海”、全球追更已经成为翻译出海的新趋势。文字翻译的瓶颈即将突破,出海作品数量有望相应出现一个井喷时期。同时,中国网文的海外传播正朝着规模化、精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快速拓展,未来的全球IP,有望从中国网文中诞生。
爆款影视剧
能生出爆款短剧吗?

  据解放日报,短剧《我的归途有风》播放量达1.8亿次;13集的《超越吧!阿娟》点击量破1.1亿次——这些短剧全都是热门影视IP的衍生剧。影视IP纷纷试水拍短剧,这是一门好生意吗?
  在抖音精品短剧负责人钱立立看来,长短联动IP衍生大概率会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电影和短剧本质都是内容产品,都在跟用户发生连接,而基于短视频账号与用户高频互动,能够更好帮助孵化和运营IP。”比如,《超越吧!阿娟》是基于动画电影《雄狮少年》IP衍生出的真人短剧。“拍摄短剧版,与电影IP长短联动,能够触达更多用户,保持这个IP的热度和新鲜度。《超越吧!阿娟》单集片长10分钟,这也是探索短剧创作空间和创作边界的一种尝试。”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讲师杜梁认为,当下IP开发没有明显的媒介限制,不管是动漫、文学还是网剧、短剧,只要IP有一定影响力、有固定的收视群体,都可以向电影拓展。“网剧IP如果能够实现小众喜好向大众媒介的成功转化,也能在电影里建立新的阵地。因此形成良好的宇宙化IP开发意识很重要,这也是当下国产影视行业里比较缺乏的。”
隽永的中华之美
值得被看见

  据北京日报,京剧、舞狮、皮影戏,滚灯、徽墨、火草衣……在极具浪漫的笔触和镜头里,非遗之美呼之欲出。品类丰富的非遗作品在直播、短视频领域“出圈”,让人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绵长底蕴。
  事实证明,那些古法手艺、传统技能,并非古板晦涩的小众休闲,也不是只能随着时光流失湮灭。相反,倘若有平台有机会,完全可以俘获受众,并且持续释放出新能量。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所说,很多时候,年轻人缺少的是了解非遗技艺的渠道,而非兴趣。如今不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认同,又熟练玩转互联网,敢于尝试与探索,自然成为“国风”“国潮”创作的主力军。更多非遗走入大众视野,文化的生机也激发着市场的商机。
  今天,短视频创作已来到“红海”阶段,当那些搞笑段子、夸张剧情,逐渐陷入重复化、粗陋化,越来越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之时,大家都想“看点好的”“看点不一样的”。某种程度上,非遗博主的集体突围,就是创作生态深层次变化的提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无论刷屏的手速多么快,隽永的中华之美,值得被看见,理应被看见,也注定被看见。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网红城市”持续上新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长红发展是每个“网红城市”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黄琢玮建议从坚守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实现网红城市长红发展。“社会学有‘麦当劳化’‘迪士尼化’的说法,指的是标准化同时也会带来个性的丧失。”黄琢玮说,放在“网红城市”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城市发展模式格式化、千篇一律,雷同的城市设计令游客审美疲劳,因而只有挖掘、彰显自身独特性,才能加强城市生命力。
  “当网红潮流成为过去式,想留住客流量、保持长久吸引力,就要关注当地文化和本地人,因为这些是无法复制的。”黄琢玮表示,尤其是要结合本地特色挖掘一些大众化、网红化口味以外的景点。“比如珠海,网红景点集中在南端、靠近澳门那边,但北边的高新区、海边也非常优美,也有充满历史文化的古镇,这些景点应该得到大力推广。”
  “很多游客依靠小红书、大众点评等App上的推荐安排行程,结果就是随大流旅行。”黄琢玮认为,这在新媒体发展时代不可避免,因此一方面建议游客适当减少打卡式旅游,深入沉浸地感受旅游地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希望当地政府用好新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充分运用当地风土人情,创设优质文旅品牌,给广大游客一个“还想再来”的机会。
网络文学呈现“国潮热”
  据光明日报,《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网络文学更突出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多元题材和类型,其中历史、现实和科幻等题材尤为突出。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桫椤表示,网络文学中的“国潮热”是年度的新现象,一方面,它深层次折射了大众审美趣味,是民族文化精神在网络时代的具体反映。网络文学内在精神气质是“中华性”的,很容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来亲近读者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与当前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有直接关系,不少文学网站组织了“非遗”等主题创作活动,这直接促成了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多样化表达。
  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文出海总体上仍然延续了前几年的发展态势,网文出海市场规模突破40亿元,作品质量稳定提升,作品数量持续增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定家表示,随着新技术应用的持续深化,“一键出海”、全球追更已经成为翻译出海的新趋势。文字翻译的瓶颈即将突破,出海作品数量有望相应出现一个井喷时期。同时,中国网文的海外传播正朝着规模化、精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快速拓展,未来的全球IP,有望从中国网文中诞生。
爆款影视剧
能生出爆款短剧吗?

  据解放日报,短剧《我的归途有风》播放量达1.8亿次;13集的《超越吧!阿娟》点击量破1.1亿次——这些短剧全都是热门影视IP的衍生剧。影视IP纷纷试水拍短剧,这是一门好生意吗?
  在抖音精品短剧负责人钱立立看来,长短联动IP衍生大概率会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电影和短剧本质都是内容产品,都在跟用户发生连接,而基于短视频账号与用户高频互动,能够更好帮助孵化和运营IP。”比如,《超越吧!阿娟》是基于动画电影《雄狮少年》IP衍生出的真人短剧。“拍摄短剧版,与电影IP长短联动,能够触达更多用户,保持这个IP的热度和新鲜度。《超越吧!阿娟》单集片长10分钟,这也是探索短剧创作空间和创作边界的一种尝试。”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讲师杜梁认为,当下IP开发没有明显的媒介限制,不管是动漫、文学还是网剧、短剧,只要IP有一定影响力、有固定的收视群体,都可以向电影拓展。“网剧IP如果能够实现小众喜好向大众媒介的成功转化,也能在电影里建立新的阵地。因此形成良好的宇宙化IP开发意识很重要,这也是当下国产影视行业里比较缺乏的。”
隽永的中华之美
值得被看见

  据北京日报,京剧、舞狮、皮影戏,滚灯、徽墨、火草衣……在极具浪漫的笔触和镜头里,非遗之美呼之欲出。品类丰富的非遗作品在直播、短视频领域“出圈”,让人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绵长底蕴。
  事实证明,那些古法手艺、传统技能,并非古板晦涩的小众休闲,也不是只能随着时光流失湮灭。相反,倘若有平台有机会,完全可以俘获受众,并且持续释放出新能量。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所说,很多时候,年轻人缺少的是了解非遗技艺的渠道,而非兴趣。如今不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认同,又熟练玩转互联网,敢于尝试与探索,自然成为“国风”“国潮”创作的主力军。更多非遗走入大众视野,文化的生机也激发着市场的商机。
  今天,短视频创作已来到“红海”阶段,当那些搞笑段子、夸张剧情,逐渐陷入重复化、粗陋化,越来越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之时,大家都想“看点好的”“看点不一样的”。某种程度上,非遗博主的集体突围,就是创作生态深层次变化的提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无论刷屏的手速多么快,隽永的中华之美,值得被看见,理应被看见,也注定被看见。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