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粮油

打造粮食行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标杆

2024-03-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为进一步深化“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建设,打造粮食行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标杆,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邀请了部分媒体和粮油企业代表座谈交流,回顾5年历程,展望下一步发展。本报摘登座谈内容,以飨读者。
  
  
新时代“齐鲁粮油”
品牌建设与媒体力量

  大众日报融媒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如林:我们非常幸运地见证了“齐鲁粮油”品牌的诞生,并为品牌传播付出心血。5年来,通过宣传报道、全媒体传播,大众日报将“齐鲁粮油”品牌建设信息,传播至核心读者和关键用户,奠定了“齐鲁粮油”的品牌地位。大众日报刊发相关宣传文章累计超过500万字,全网流量传播每年都过亿。此外,发挥平台、智库优势,成立了“齐鲁粮油”品牌研究院,以智库助力“齐鲁粮油”品牌建设,促进山东粮油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从国内还是省内,各区域公共品牌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齐鲁粮油”品牌较国内、省内其他领域公共品牌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爬坡阶段,此后的路还很长,不可松劲。大众日报作为党报也将与“齐鲁粮油”一路前行,发挥主流媒体资讯、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集聚优势,推进“齐鲁粮油”品牌战略升级,助力全省粮油品牌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齐鲁粮油”爱粮节粮公益大使毛馨:这5年来,“齐鲁粮油”中国行,一站一站地走,立体式推进。这个“立体”表现在:“齐鲁粮油”有集合省市县的统一模式,有线上+线下推介销售形式,既推广粮油产品,又传播齐鲁文化。“齐鲁粮油”与各地风土人情“碰撞”,形成了每一站独有的特色。这些年,不管是走到江南水乡,走到天府之国,还是走进大美新疆,从开场片到专题专访,再到刊发新闻评论,都会将整个活动嵌入到文化版图中去看待,放到新时代发展背景中体味。在山西,讲山河一脉,饮水同源;在南京,融入了夫子庙文脉传承,“齐鲁粮油”成为“人情事物品”的有机结合。
  “齐鲁粮油”中国行以粮油为桥梁,拓宽了朋友圈,最终达到“人相亲”“业相成”的目标。作为“齐鲁粮油”形象大使,我经历了“齐鲁粮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我很欣慰地看到参加活动的企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积极地站到台上主动展现自己。我很荣幸,能够将自己的成长融入到“齐鲁粮油”的发展中,也祝愿“齐鲁粮油”有更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山东分中心副主任扈新波:品牌建设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挑战很大的工作,不仅需要集聚各方资源,同时也需要精彩策划以及持续不断的努力。
  经过5年来大家的共同努力,“齐鲁粮油”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地,其中新华社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伴随北上南下、东进西行做了很多工作。统计了一下,我们发布各类报道几百篇,制作发布各类多媒体视频、相关产品大概有几十件,相关活动执行了十几场。
  在展现“齐鲁粮油”形象上,我们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希望我们一同为这个品牌作出自己的贡献。今后,新华社也会持续关注“齐鲁粮油”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助力其品牌建设越来越好,让“齐鲁粮油”走向更大更高更宽广的舞台。
  粮油市场报社副社长姚大英:作为粮食行业唯一的专业媒体,我们跟踪报道了很多区域公共品牌,也目睹和见证了“齐鲁粮油”的成长历程。
  “齐鲁粮油”能够在全国公共品牌建设过程当中,迅速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主要有3个特征。
  第一,是高起点规划设计。“齐鲁粮油”最开始就构建了“1+N+N”金字塔结构,其成长和发展确实比较快。目前,在全国省级粮油公共品牌中,“齐鲁粮油”处于第一梯队。
  第二,是高效率的运转和推进。最近几年的全国粮食交易大会,“齐鲁粮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齐鲁粮油”还在省内外开展了大量线下推介活动。一系列活动,足以证明“齐鲁粮油”在运作方面的高效。
  第三,是高效能的宣传推广。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推介自己,同时借助新媒体手段提高传播效率,主流媒体、专业媒体并举增强品牌内涵和魅力。
  希望“齐鲁粮油”进一步推陈出新,不仅宣传自己的自然禀赋,更要打出科技创新这一张牌,在全国作出表率。
  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栏目制片人、“齐鲁粮油”爱粮节粮公益大使孙希超:5年来,“齐鲁粮油”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有三点感受。
  一是见出生。在“齐鲁粮油”品牌建设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敬业、勤奋且有高度”。5年前,“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创立,引领全省粮油产业再发展,这就是初心。如今5年过去,初心不忘,企业在“齐鲁粮油”品牌带动下很有精气神。
  二是见升华。品牌建设分几个层面,初级层面是传播入耳,再升级是品牌入心,再升华就是文化入魂。“齐鲁粮油”对于高度的定位、精神的凝练、文化的总结等方面做得很好,经过5年的品牌打造完全达到了第三个层级文化入魂,“齐鲁粮油”现在及未来一定会成为齐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见众生。“齐鲁粮油”做得好,很重要一点就是接地气,一如既往和老百姓连在一起。“六进”系列活动就是接地气的重要体现,活动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齐鲁粮油”深厚的群众基础。
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企业品牌塑造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民松:中裕食品企业纲领的第一句话就是“实施人才品牌战略,建百年企业”,这足以说明中裕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
  中裕成立之初,确立了三个“不惜”——不惜一切成本、不惜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产品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也是企业的生命,中裕就是把质量理念刻在骨子里面,融入到管理的灵魂当中,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裕是一个拥有小麦全产业链的公司,质量管理贯穿每个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基地原材料源源不断供应到加工环节,有9道关口进行严格把关,保证了食材的安全,餐饮环节确立了4道最严格的管理关口,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中裕的品牌战略,采用“1+N”的运作模式,以“中裕”品牌为龙头,其他子品牌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到目前为止,中裕有20多款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3款产品入选“好品山东”,中裕品牌价值达到35亿元,获评中国品牌质量领跑者,2023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
  青岛天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强:天祥食品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注重质量强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荣获第九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全国首批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和“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喜燕”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多年来,在“齐鲁粮油”引领带动下,我们公司也取得了快速发展,销售收入较刚开始加入“齐鲁粮油”阵营的时候已经实现翻番。同时,以顾客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了线上线下兼顾,覆盖全国30多个省区市的销售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了健康安全绿色的精品粮油供应链体系,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很大提升。
  同时,天祥食品注重技术研发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江南大学、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10所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依托当地优质原材料的产地优势,重研发提品质强品牌,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山东华瑞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居良:华瑞集团在“齐鲁粮油”品牌建设过程中,收获了品牌,收获了市场,收获了合作伙伴,可以说收获满满。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更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去年以来,我们把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推进。
  第一,高点定位、高端规划、产品创新。我们和航天科工集团联手打造华瑞华小粮系列产品,新产品开发增加到100多个品种,在我们的产品体系中占据了主导的位置,也收到良好的市场效应。
  第二,坚持域内域外联动,全面加大推介力度。去年,我们承办了2023菏泽华瑞“华小粮”杯马拉松大赛,比赛作为A级赛事入选菏泽市10件大事之一,借此,我们重新巩固了华瑞品牌在菏泽老百姓心中的国民品牌地位。
  第三,坚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拓展市场空间。在传统的销售领域,我们在菏泽打造了华瑞华小粮门店体系,开通了电商基地,线上主推华瑞华小粮高端办公室主食、零食产品,现在拓展得还比较好,附加值也比较高。
  山东玉皇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琥:玉皇粮油是花生油行业唯一的一个中华老字号,在新时代要做到传承和创新统一。首先是传承,我们保留了传统加工工艺的精髓,这些工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必须传承和发扬的。同时,企业文化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第一个是勤俭节约的粮食人精神,第二个是精益求精的匠人理念,第三个是以诚为本的经营理念,这些要深深地刻入我们粮食人的骨子里面去。
  谈到创新,我归纳两个方面:第一是技术,积极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第二,在品牌建设上,我们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搭建了品牌店,推出全新的视觉设计,拓展新品牌的宣传途径。当然,在产品上我们也在做一些突破,比如面向年轻消费群体,推出了有滋有味系列产品,做了文创产品,努力往前进。我们的目标是要守正创新,真正做到老字号正青春。
  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梅木:糊香花生油工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五代,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我本人是第五代传承人。我们一直寻求品牌差异化发展道路,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去年,我们把糊香工艺做成了标准,参与了黑花生油标准的制定,体现了我们的内在美。我们的外在美,就是产品设计包装完全差异化,突破了一大桶油常规做法,突出小包装、体现新和鲜。
  这几年,通过参加“齐鲁粮油”品牌活动,在产品的梯度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促进我们不断更新、迭代,受益良多。接下来,山歌公司会继续参加“齐鲁粮油”品牌活动,除了巡展、推广、销售渠道之外,也在科研、金融、新零售互联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接,也希望在品牌发展上能够更深入一些,增加一些品牌运作方面的培训,帮助我们提高品牌附加值。
  为进一步深化“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建设,打造粮食行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标杆,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邀请了部分媒体和粮油企业代表座谈交流,回顾5年历程,展望下一步发展。本报摘登座谈内容,以飨读者。
  
  
新时代“齐鲁粮油”
品牌建设与媒体力量

  大众日报融媒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如林:我们非常幸运地见证了“齐鲁粮油”品牌的诞生,并为品牌传播付出心血。5年来,通过宣传报道、全媒体传播,大众日报将“齐鲁粮油”品牌建设信息,传播至核心读者和关键用户,奠定了“齐鲁粮油”的品牌地位。大众日报刊发相关宣传文章累计超过500万字,全网流量传播每年都过亿。此外,发挥平台、智库优势,成立了“齐鲁粮油”品牌研究院,以智库助力“齐鲁粮油”品牌建设,促进山东粮油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从国内还是省内,各区域公共品牌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齐鲁粮油”品牌较国内、省内其他领域公共品牌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爬坡阶段,此后的路还很长,不可松劲。大众日报作为党报也将与“齐鲁粮油”一路前行,发挥主流媒体资讯、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集聚优势,推进“齐鲁粮油”品牌战略升级,助力全省粮油品牌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齐鲁粮油”爱粮节粮公益大使毛馨:这5年来,“齐鲁粮油”中国行,一站一站地走,立体式推进。这个“立体”表现在:“齐鲁粮油”有集合省市县的统一模式,有线上+线下推介销售形式,既推广粮油产品,又传播齐鲁文化。“齐鲁粮油”与各地风土人情“碰撞”,形成了每一站独有的特色。这些年,不管是走到江南水乡,走到天府之国,还是走进大美新疆,从开场片到专题专访,再到刊发新闻评论,都会将整个活动嵌入到文化版图中去看待,放到新时代发展背景中体味。在山西,讲山河一脉,饮水同源;在南京,融入了夫子庙文脉传承,“齐鲁粮油”成为“人情事物品”的有机结合。
  “齐鲁粮油”中国行以粮油为桥梁,拓宽了朋友圈,最终达到“人相亲”“业相成”的目标。作为“齐鲁粮油”形象大使,我经历了“齐鲁粮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我很欣慰地看到参加活动的企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积极地站到台上主动展现自己。我很荣幸,能够将自己的成长融入到“齐鲁粮油”的发展中,也祝愿“齐鲁粮油”有更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山东分中心副主任扈新波:品牌建设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挑战很大的工作,不仅需要集聚各方资源,同时也需要精彩策划以及持续不断的努力。
  经过5年来大家的共同努力,“齐鲁粮油”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地,其中新华社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伴随北上南下、东进西行做了很多工作。统计了一下,我们发布各类报道几百篇,制作发布各类多媒体视频、相关产品大概有几十件,相关活动执行了十几场。
  在展现“齐鲁粮油”形象上,我们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希望我们一同为这个品牌作出自己的贡献。今后,新华社也会持续关注“齐鲁粮油”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助力其品牌建设越来越好,让“齐鲁粮油”走向更大更高更宽广的舞台。
  粮油市场报社副社长姚大英:作为粮食行业唯一的专业媒体,我们跟踪报道了很多区域公共品牌,也目睹和见证了“齐鲁粮油”的成长历程。
  “齐鲁粮油”能够在全国公共品牌建设过程当中,迅速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主要有3个特征。
  第一,是高起点规划设计。“齐鲁粮油”最开始就构建了“1+N+N”金字塔结构,其成长和发展确实比较快。目前,在全国省级粮油公共品牌中,“齐鲁粮油”处于第一梯队。
  第二,是高效率的运转和推进。最近几年的全国粮食交易大会,“齐鲁粮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齐鲁粮油”还在省内外开展了大量线下推介活动。一系列活动,足以证明“齐鲁粮油”在运作方面的高效。
  第三,是高效能的宣传推广。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推介自己,同时借助新媒体手段提高传播效率,主流媒体、专业媒体并举增强品牌内涵和魅力。
  希望“齐鲁粮油”进一步推陈出新,不仅宣传自己的自然禀赋,更要打出科技创新这一张牌,在全国作出表率。
  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栏目制片人、“齐鲁粮油”爱粮节粮公益大使孙希超:5年来,“齐鲁粮油”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我有三点感受。
  一是见出生。在“齐鲁粮油”品牌建设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敬业、勤奋且有高度”。5年前,“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创立,引领全省粮油产业再发展,这就是初心。如今5年过去,初心不忘,企业在“齐鲁粮油”品牌带动下很有精气神。
  二是见升华。品牌建设分几个层面,初级层面是传播入耳,再升级是品牌入心,再升华就是文化入魂。“齐鲁粮油”对于高度的定位、精神的凝练、文化的总结等方面做得很好,经过5年的品牌打造完全达到了第三个层级文化入魂,“齐鲁粮油”现在及未来一定会成为齐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见众生。“齐鲁粮油”做得好,很重要一点就是接地气,一如既往和老百姓连在一起。“六进”系列活动就是接地气的重要体现,活动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齐鲁粮油”深厚的群众基础。
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企业品牌塑造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民松:中裕食品企业纲领的第一句话就是“实施人才品牌战略,建百年企业”,这足以说明中裕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
  中裕成立之初,确立了三个“不惜”——不惜一切成本、不惜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产品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也是企业的生命,中裕就是把质量理念刻在骨子里面,融入到管理的灵魂当中,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裕是一个拥有小麦全产业链的公司,质量管理贯穿每个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基地原材料源源不断供应到加工环节,有9道关口进行严格把关,保证了食材的安全,餐饮环节确立了4道最严格的管理关口,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中裕的品牌战略,采用“1+N”的运作模式,以“中裕”品牌为龙头,其他子品牌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到目前为止,中裕有20多款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3款产品入选“好品山东”,中裕品牌价值达到35亿元,获评中国品牌质量领跑者,2023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
  青岛天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强:天祥食品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注重质量强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荣获第九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全国首批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和“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喜燕”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多年来,在“齐鲁粮油”引领带动下,我们公司也取得了快速发展,销售收入较刚开始加入“齐鲁粮油”阵营的时候已经实现翻番。同时,以顾客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了线上线下兼顾,覆盖全国30多个省区市的销售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了健康安全绿色的精品粮油供应链体系,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很大提升。
  同时,天祥食品注重技术研发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江南大学、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10所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依托当地优质原材料的产地优势,重研发提品质强品牌,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山东华瑞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居良:华瑞集团在“齐鲁粮油”品牌建设过程中,收获了品牌,收获了市场,收获了合作伙伴,可以说收获满满。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更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去年以来,我们把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推进。
  第一,高点定位、高端规划、产品创新。我们和航天科工集团联手打造华瑞华小粮系列产品,新产品开发增加到100多个品种,在我们的产品体系中占据了主导的位置,也收到良好的市场效应。
  第二,坚持域内域外联动,全面加大推介力度。去年,我们承办了2023菏泽华瑞“华小粮”杯马拉松大赛,比赛作为A级赛事入选菏泽市10件大事之一,借此,我们重新巩固了华瑞品牌在菏泽老百姓心中的国民品牌地位。
  第三,坚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拓展市场空间。在传统的销售领域,我们在菏泽打造了华瑞华小粮门店体系,开通了电商基地,线上主推华瑞华小粮高端办公室主食、零食产品,现在拓展得还比较好,附加值也比较高。
  山东玉皇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琥:玉皇粮油是花生油行业唯一的一个中华老字号,在新时代要做到传承和创新统一。首先是传承,我们保留了传统加工工艺的精髓,这些工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必须传承和发扬的。同时,企业文化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第一个是勤俭节约的粮食人精神,第二个是精益求精的匠人理念,第三个是以诚为本的经营理念,这些要深深地刻入我们粮食人的骨子里面去。
  谈到创新,我归纳两个方面:第一是技术,积极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第二,在品牌建设上,我们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搭建了品牌店,推出全新的视觉设计,拓展新品牌的宣传途径。当然,在产品上我们也在做一些突破,比如面向年轻消费群体,推出了有滋有味系列产品,做了文创产品,努力往前进。我们的目标是要守正创新,真正做到老字号正青春。
  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梅木:糊香花生油工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五代,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我本人是第五代传承人。我们一直寻求品牌差异化发展道路,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去年,我们把糊香工艺做成了标准,参与了黑花生油标准的制定,体现了我们的内在美。我们的外在美,就是产品设计包装完全差异化,突破了一大桶油常规做法,突出小包装、体现新和鲜。
  这几年,通过参加“齐鲁粮油”品牌活动,在产品的梯度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促进我们不断更新、迭代,受益良多。接下来,山歌公司会继续参加“齐鲁粮油”品牌活动,除了巡展、推广、销售渠道之外,也在科研、金融、新零售互联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接,也希望在品牌发展上能够更深入一些,增加一些品牌运作方面的培训,帮助我们提高品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