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累计研发投入近150亿元

4360万元!中国重汽重奖科技创新

2024-03-07 作者: 王新蕾 来源: 大众日报
  中国重汽集团重卡生产线
  □记者 王新蕾 报道
  本报济南讯 3月2日上午10时,中国重汽2024年度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在山东会堂召开,表彰奖励2022年以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和杰出创新人才,动员全体科研人员大力弘扬工程师精神,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大会共评选出中国重汽科技进步奖17项、技术发明奖1项、持续改进奖28项,科技创新优秀工作者42人次,奖金总额高达4360万元。
  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为中国重汽大工匠代表颁发聘书。据介绍,中国重汽集团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企战略,打造一支具有全球开放视野、前沿科技思维、卓越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队伍,提升企业核心科技竞争力,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科技强企,聘任卓越工程师、青年卓越工程师各10名。
  2018年9月1日,山东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定,山东重工集团重组中国重汽集团。重组五年,中国重汽脱胎换骨。五年来,中国重汽累计研发投入近150亿元,逐步搭建起全流程自主研发体系,链合山东重工全集团资源,链合全球供应链资源,链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统筹设立“三院两中心”,研发人员全面走出办公室、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以科技重塑“黄河”重卡,自主研发出国内首款氢燃料电池“黄河”雪蜡车;重卡市占率从2018年的16.5%提升至2023年的26%,2023年出口销量首次突破13万辆,较5年前增长2.6倍,单一品牌全球出口销量最大;重大装备升级、重大工艺改造、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投资150亿元建设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重汽速度;通过大规模高质量引进“双一流”毕业生和海内外高端人才,科研人员从2200多人增长到7400多人,其中,硕士从790人增长到2760人,博士从9人增长到79人,首次大规模实施股权激励,覆盖核心技术骨干140人,占全体激励对象的72%,在行业率先探索虚拟产值的考核激励机制,2023年科技人员绩效考核收入差距拉大到20倍以上。
  会上还提到,中国重汽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弯道超车,今后五年研发投入要保持两位数增长,投入强度从3%迈向5%,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用智能新科技再造一个新重汽;要坚持大规模引才和高标准育才齐头并进,中国重汽科研队伍要翻番增长到15000人,三新领域科技人才达到5000人以上,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超过100人,率先在全国行业推行“新八级工”制度,高技能人才队伍突破5000人。
  □记者 王新蕾 报道
  本报济南讯 3月2日上午10时,中国重汽2024年度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在山东会堂召开,表彰奖励2022年以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和杰出创新人才,动员全体科研人员大力弘扬工程师精神,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大会共评选出中国重汽科技进步奖17项、技术发明奖1项、持续改进奖28项,科技创新优秀工作者42人次,奖金总额高达4360万元。
  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为中国重汽大工匠代表颁发聘书。据介绍,中国重汽集团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企战略,打造一支具有全球开放视野、前沿科技思维、卓越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队伍,提升企业核心科技竞争力,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科技强企,聘任卓越工程师、青年卓越工程师各10名。
  2018年9月1日,山东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定,山东重工集团重组中国重汽集团。重组五年,中国重汽脱胎换骨。五年来,中国重汽累计研发投入近150亿元,逐步搭建起全流程自主研发体系,链合山东重工全集团资源,链合全球供应链资源,链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统筹设立“三院两中心”,研发人员全面走出办公室、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以科技重塑“黄河”重卡,自主研发出国内首款氢燃料电池“黄河”雪蜡车;重卡市占率从2018年的16.5%提升至2023年的26%,2023年出口销量首次突破13万辆,较5年前增长2.6倍,单一品牌全球出口销量最大;重大装备升级、重大工艺改造、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投资150亿元建设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重汽速度;通过大规模高质量引进“双一流”毕业生和海内外高端人才,科研人员从2200多人增长到7400多人,其中,硕士从790人增长到2760人,博士从9人增长到79人,首次大规模实施股权激励,覆盖核心技术骨干140人,占全体激励对象的72%,在行业率先探索虚拟产值的考核激励机制,2023年科技人员绩效考核收入差距拉大到20倍以上。
  会上还提到,中国重汽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弯道超车,今后五年研发投入要保持两位数增长,投入强度从3%迈向5%,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用智能新科技再造一个新重汽;要坚持大规模引才和高标准育才齐头并进,中国重汽科研队伍要翻番增长到15000人,三新领域科技人才达到5000人以上,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超过100人,率先在全国行业推行“新八级工”制度,高技能人才队伍突破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