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 “两河”畔上演文化传承接力
2024-02-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 者 张双双
通讯员 王建建 康石磊 报道
本报齐河2月24日讯 今天,德州近2000名群众共聚齐河县大清河新时代文明实践“会客厅”。绣球灯舞、九龙闹春、牛斗虎、马堤吹腔……德州各县(市、区)传统民间节目轮番上演,如同一场文艺“接力”。记者注意到,这些表演几乎都与黄河或大运河有关。
跑个“单双剪子股”“串花”,再来个“踢脚”和“鹞子翻身”,发源于黄河岸边、有着300多年历史传承的“绣球灯舞”引来观众阵阵欢呼。
“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大舞台。”带队演出的齐河县官庄村绣球灯舞传承人宋传才说,绣球灯舞是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愿望的传统民俗活动,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动作中既有传统把式的非遗元素,又融入现代武术、秧歌动作,还在伴乐中加入大鼓、唢呐、钹等乐器,增加观赏性。”
来自德州市德城区运河街道闫庄村的高跷队,男女老少齐上阵,在表演队伍中格外醒目。“高跷以运河为‘媒’流传而来,我八九岁开始学习,直到现在。”队员张洪国是此次参演的主要人员,“我们一直尽量多地参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高跷、喜爱高跷。”
发源于运河畔的“马堤吹腔”,靠着笛子、笙、唢呐等吹奏乐器“撑”起了场子。表演队队员多是夏津县白马湖镇马堤村村民,团长王玉坤也是该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人。春节期间,他带着表演队在全县各地的“黄河大集”演出,场次远超往年。“今年,村里的春节格外热闹,很多在外工作的中青年都回来过年,我们队里能演能唱的人也多了。”王玉坤说。
当前,德州正在大力实施“两河牵手”工程,让汇聚于此的黄河、大运河“牵”起文化根脉。民间艺术展演“接力”队伍中,庆云县的八极拳方阵多是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老中青三代上演经典“牛斗虎”,临邑县临盘街道“九龙闹春”更是汇集了150余名年轻人……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让传统文化更好传承。
通讯员 王建建 康石磊 报道
本报齐河2月24日讯 今天,德州近2000名群众共聚齐河县大清河新时代文明实践“会客厅”。绣球灯舞、九龙闹春、牛斗虎、马堤吹腔……德州各县(市、区)传统民间节目轮番上演,如同一场文艺“接力”。记者注意到,这些表演几乎都与黄河或大运河有关。
跑个“单双剪子股”“串花”,再来个“踢脚”和“鹞子翻身”,发源于黄河岸边、有着300多年历史传承的“绣球灯舞”引来观众阵阵欢呼。
“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大舞台。”带队演出的齐河县官庄村绣球灯舞传承人宋传才说,绣球灯舞是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愿望的传统民俗活动,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动作中既有传统把式的非遗元素,又融入现代武术、秧歌动作,还在伴乐中加入大鼓、唢呐、钹等乐器,增加观赏性。”
来自德州市德城区运河街道闫庄村的高跷队,男女老少齐上阵,在表演队伍中格外醒目。“高跷以运河为‘媒’流传而来,我八九岁开始学习,直到现在。”队员张洪国是此次参演的主要人员,“我们一直尽量多地参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高跷、喜爱高跷。”
发源于运河畔的“马堤吹腔”,靠着笛子、笙、唢呐等吹奏乐器“撑”起了场子。表演队队员多是夏津县白马湖镇马堤村村民,团长王玉坤也是该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人。春节期间,他带着表演队在全县各地的“黄河大集”演出,场次远超往年。“今年,村里的春节格外热闹,很多在外工作的中青年都回来过年,我们队里能演能唱的人也多了。”王玉坤说。
当前,德州正在大力实施“两河牵手”工程,让汇聚于此的黄河、大运河“牵”起文化根脉。民间艺术展演“接力”队伍中,庆云县的八极拳方阵多是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老中青三代上演经典“牛斗虎”,临邑县临盘街道“九龙闹春”更是汇集了150余名年轻人……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让传统文化更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