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 书会说天下 曲艺唱古今

2024-02-25 作者: 王凯 来源: 大众日报
  □记 者 王 凯
   通讯员 王晓燕 郭凤仪 报道
  本报惠民2月24日讯 相声、大鼓、评弹……元宵节一早,惠民县胡集镇政和路街头已是人山人海,已经持续了4天的胡集书会鼓板铿锵、琴声悠扬,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爱好者。
  “胡集书会始于宋元、兴于明清,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曲艺界的‘活化石’。最兴盛的年份,仅前来表演的艺人就多达上千人。”胡集书会研究会会长胡同利说。作为根植于齐鲁文化、名扬全国的曲艺盛会,胡集书会既是这座黄河下游小镇交通、经贸、文化繁荣的见证,也记录了时代变迁。
  西河大鼓、苏州评弹、山东快书……今年胡集书会设一个大舞台、20个小舞台,来参加书会的共有代表性节目近200档、400余名曲艺演员,新增加了10部山东入选全国美丽乡村优秀曲艺展演的节目,会期也延长至正月十六。
  “我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海瑞下江南的故事——《江公案》。”河北省保定市西河大鼓非遗传承人王艳果,作为这一流派的代表,身着黑底红花旗袍,一手铜板,一手折扇,在三弦琴师的伴奏下盛装开演,引得观众纷纷叫好。
  “听书,是俺们胡集及周边人的习惯,从小就听,年年不落。不论刮风下雨下雪,不来听场书,就不能算过年。”胡集镇村民李明松告诉记者。
  “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维护扩大胡集书会‘朋友圈’。”今年已近70岁的胡同利,谈起自己这些年的感受,“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和义务,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
  近年来,胡集镇以“群众听书、政府买单”的方式,广邀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进村演出、送书下乡。同时,组织开展各类曲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在辖区各小学开设曲艺课程,将书会文化融入校园、送入万家。
  惠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丽介绍,胡集书会是我国民间曲艺发展的一个窗口,今年除胡集镇主会场,还设置了滨州市、惠民县多个分会场,真正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动。从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全国、省、市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文艺演出好戏连台,让群众大饱眼福。将逐步把胡集书会打造为有特色、有品牌、有人气的文化“两创”样板,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记 者 王 凯
   通讯员 王晓燕 郭凤仪 报道
  本报惠民2月24日讯 相声、大鼓、评弹……元宵节一早,惠民县胡集镇政和路街头已是人山人海,已经持续了4天的胡集书会鼓板铿锵、琴声悠扬,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爱好者。
  “胡集书会始于宋元、兴于明清,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曲艺界的‘活化石’。最兴盛的年份,仅前来表演的艺人就多达上千人。”胡集书会研究会会长胡同利说。作为根植于齐鲁文化、名扬全国的曲艺盛会,胡集书会既是这座黄河下游小镇交通、经贸、文化繁荣的见证,也记录了时代变迁。
  西河大鼓、苏州评弹、山东快书……今年胡集书会设一个大舞台、20个小舞台,来参加书会的共有代表性节目近200档、400余名曲艺演员,新增加了10部山东入选全国美丽乡村优秀曲艺展演的节目,会期也延长至正月十六。
  “我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海瑞下江南的故事——《江公案》。”河北省保定市西河大鼓非遗传承人王艳果,作为这一流派的代表,身着黑底红花旗袍,一手铜板,一手折扇,在三弦琴师的伴奏下盛装开演,引得观众纷纷叫好。
  “听书,是俺们胡集及周边人的习惯,从小就听,年年不落。不论刮风下雨下雪,不来听场书,就不能算过年。”胡集镇村民李明松告诉记者。
  “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维护扩大胡集书会‘朋友圈’。”今年已近70岁的胡同利,谈起自己这些年的感受,“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和义务,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
  近年来,胡集镇以“群众听书、政府买单”的方式,广邀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进村演出、送书下乡。同时,组织开展各类曲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在辖区各小学开设曲艺课程,将书会文化融入校园、送入万家。
  惠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丽介绍,胡集书会是我国民间曲艺发展的一个窗口,今年除胡集镇主会场,还设置了滨州市、惠民县多个分会场,真正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动。从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全国、省、市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文艺演出好戏连台,让群众大饱眼福。将逐步把胡集书会打造为有特色、有品牌、有人气的文化“两创”样板,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