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学科教学语文作业的“一体化”设计
2024-02-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大孟
设计学生作业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当前倡导知识大融合跨学科教学的背景下,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作业练习,能使学生在作业中获取知识、掌握技巧、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同时学生的情感、意志、习惯、兴趣等,也都能在作业训练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进行作业的“一体化”设计。近年来笔者也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套餐”服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但这并不是提倡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作为教师,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且在作业设计时,体现这种差异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度衡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的范围内有选择的自由度,都能在原有基础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当前社会上广泛流行优惠“套餐”服务,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额外的福利。比如说,一个旅游景点可能会提供“动物园门票+博物馆参观券+住宿”这样的一个优惠“套餐”服务,而其中作为福利的“住宿”服务,往往会让大量的游客自愿地付款享受这样的“套餐”。笔者尝试借鉴这种“套餐”式的方法布置作业。
比如说,在完成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学习后,向学生们展示“作业套餐”:抄写课后的生词二遍+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英雄故事一则(老师提供)或朗读课文一遍+做心得式的读书笔记一则+观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视频资料(老师提供)。在课堂中展示了这样的“家庭作业套餐”时,学生们感到非常的新鲜,做家庭作业的热情高涨。特别是最后推荐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故事以及视频资料的观看,不仅在无形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能够更好地升华文章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们爱祖国爱解放军战士的感情。这是一种把课内的阅读向课外进行有效拓展的好途径。在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快乐状态下学习,既能满足学习基础较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吃得饱”,又能兼顾基础较弱的学生,使其“吃得了”。如此一来,又何愁学生们不爱上我们的课堂,不爱上老师的作业呢?
分类储备,吸纳信息“迅”知识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量在成倍地增长,要想跟上新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加大知识量的储备和吸收。而现代媒体传递信息之快、信息量之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笔者每周都布置这样的作业:
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记下新闻概要。然后在每周四的早会课上,小组“开火车”说新闻,内容自选,以说为主,也可以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看新闻的习惯,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认识能力。
搜集名言警句,制作手抄报。每人每周搜集一句名言,或一条格言,或一首古诗,按学号每天由一名同学将搜集到的内容抄在小黑板上,由这名同学讲解,并带着大家朗读。然后,组织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分类归档,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手抄报,并定期组织展览。让他们在自由阅读的广阔天地里,饶有兴趣地学、看、读、做,接受文化精品的熏陶。
设置“作业自留地”,放飞学生个性
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一个孩子真正地聪明起来,最好的方法是带他走入大自然中,让他去听鸟儿的声声啼叫,去看花儿的朵朵绽放,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与敏捷性。做老师的,要时刻记住留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游戏的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爱做、想做、乐做的事情。”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后,深受启发。于是,笔者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也为学生们留下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作业自留地”。
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们约定,在一个星期的学习时间里,其中星期三这一天的家庭作业,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充分地尊重学生们自己的意愿,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是自己喜爱的剪剪贴贴,也可以是画画说说,当然也可以查查看看,可以是到田野中捉昆虫,可以是与小伙伴的一次赛跑,也可以尽兴地看一次动画片……笔者还与学生们相约,一个月有一节课的时间,用于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家庭作业的交流,重点来谈一谈自己耕耘“自留地”的收获。
“作业自留地”还给了学生一片可以自由飞翔的天空,给予了他们可以尽情奔跑的田野。在这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中,他们可以听说读写,可以吹拉弹唱,可以纵情地大叫,可以开心地舞蹈。在这儿,学生们找到了自己是学习中真正主人的感觉。如此的一块“作业自留地”,学生们怎能不分外喜爱?如此的一块“作业自留地”,孩子们又怎会不去认真“耕耘”?
留白“空间”,创新设计作业
语文作业要让学生能够“换个角度思考”,要为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提供足够的空间。而作业形式的创新,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情节空白处设计作业。《普罗米修斯》第四节,只简单叙述人间有了火种后的情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火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感悟到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笔者要求学生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说,再写下来。结果,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得到火种后的心情、语言、如何欢庆(唱歌、跳舞)等情景都形象逼真地描述了出来。
在情感融合处设计作业。许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的基础上,利用学生与课文之间产生的共鸣,设计作业练习。如教完《一封信》一文后,布置这样的作业:读了露西最后写给爸爸的信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以露西爸爸的身份,给露西回一封信。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验,写下了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其创新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被极大激发。
当然,学生作业的“一体化”设计的具体做法不胜枚举。但是,不管给学生设计什么样的作业,都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将作业融于游戏、制作、观察、表演之中。同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作业,自主定量。实践证明:学生不但喜欢做这样的作业,更喜欢上这样的课。
(作者单位:寿光市双王城卧铺小学)
设计学生作业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当前倡导知识大融合跨学科教学的背景下,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作业练习,能使学生在作业中获取知识、掌握技巧、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同时学生的情感、意志、习惯、兴趣等,也都能在作业训练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进行作业的“一体化”设计。近年来笔者也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套餐”服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但这并不是提倡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作为教师,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且在作业设计时,体现这种差异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度衡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的范围内有选择的自由度,都能在原有基础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当前社会上广泛流行优惠“套餐”服务,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额外的福利。比如说,一个旅游景点可能会提供“动物园门票+博物馆参观券+住宿”这样的一个优惠“套餐”服务,而其中作为福利的“住宿”服务,往往会让大量的游客自愿地付款享受这样的“套餐”。笔者尝试借鉴这种“套餐”式的方法布置作业。
比如说,在完成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学习后,向学生们展示“作业套餐”:抄写课后的生词二遍+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英雄故事一则(老师提供)或朗读课文一遍+做心得式的读书笔记一则+观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视频资料(老师提供)。在课堂中展示了这样的“家庭作业套餐”时,学生们感到非常的新鲜,做家庭作业的热情高涨。特别是最后推荐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故事以及视频资料的观看,不仅在无形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能够更好地升华文章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们爱祖国爱解放军战士的感情。这是一种把课内的阅读向课外进行有效拓展的好途径。在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快乐状态下学习,既能满足学习基础较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吃得饱”,又能兼顾基础较弱的学生,使其“吃得了”。如此一来,又何愁学生们不爱上我们的课堂,不爱上老师的作业呢?
分类储备,吸纳信息“迅”知识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量在成倍地增长,要想跟上新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加大知识量的储备和吸收。而现代媒体传递信息之快、信息量之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笔者每周都布置这样的作业:
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记下新闻概要。然后在每周四的早会课上,小组“开火车”说新闻,内容自选,以说为主,也可以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看新闻的习惯,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认识能力。
搜集名言警句,制作手抄报。每人每周搜集一句名言,或一条格言,或一首古诗,按学号每天由一名同学将搜集到的内容抄在小黑板上,由这名同学讲解,并带着大家朗读。然后,组织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分类归档,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手抄报,并定期组织展览。让他们在自由阅读的广阔天地里,饶有兴趣地学、看、读、做,接受文化精品的熏陶。
设置“作业自留地”,放飞学生个性
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一个孩子真正地聪明起来,最好的方法是带他走入大自然中,让他去听鸟儿的声声啼叫,去看花儿的朵朵绽放,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与敏捷性。做老师的,要时刻记住留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游戏的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爱做、想做、乐做的事情。”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后,深受启发。于是,笔者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也为学生们留下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作业自留地”。
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们约定,在一个星期的学习时间里,其中星期三这一天的家庭作业,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充分地尊重学生们自己的意愿,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是自己喜爱的剪剪贴贴,也可以是画画说说,当然也可以查查看看,可以是到田野中捉昆虫,可以是与小伙伴的一次赛跑,也可以尽兴地看一次动画片……笔者还与学生们相约,一个月有一节课的时间,用于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家庭作业的交流,重点来谈一谈自己耕耘“自留地”的收获。
“作业自留地”还给了学生一片可以自由飞翔的天空,给予了他们可以尽情奔跑的田野。在这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中,他们可以听说读写,可以吹拉弹唱,可以纵情地大叫,可以开心地舞蹈。在这儿,学生们找到了自己是学习中真正主人的感觉。如此的一块“作业自留地”,学生们怎能不分外喜爱?如此的一块“作业自留地”,孩子们又怎会不去认真“耕耘”?
留白“空间”,创新设计作业
语文作业要让学生能够“换个角度思考”,要为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提供足够的空间。而作业形式的创新,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情节空白处设计作业。《普罗米修斯》第四节,只简单叙述人间有了火种后的情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火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感悟到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笔者要求学生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说,再写下来。结果,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得到火种后的心情、语言、如何欢庆(唱歌、跳舞)等情景都形象逼真地描述了出来。
在情感融合处设计作业。许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的基础上,利用学生与课文之间产生的共鸣,设计作业练习。如教完《一封信》一文后,布置这样的作业:读了露西最后写给爸爸的信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以露西爸爸的身份,给露西回一封信。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验,写下了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其创新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被极大激发。
当然,学生作业的“一体化”设计的具体做法不胜枚举。但是,不管给学生设计什么样的作业,都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将作业融于游戏、制作、观察、表演之中。同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作业,自主定量。实践证明:学生不但喜欢做这样的作业,更喜欢上这样的课。
(作者单位:寿光市双王城卧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