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2024-01-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朱玉平
近年来,家校合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小学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起点,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其健康成长、学业成绩进步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更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监督。因此,家校合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促使学生的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完善。
数学作为一项重要科目,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要求。首先,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再加上一定的练习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其次,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衔接比较紧密,前面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如从10以内的加减法,到2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万以内的加减法;从整数的认识和意义到小数、分数的认识和意义;从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到方程的学习等等。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环环相扣,如果对于前面学习的内容没有很好的掌握,又不能及时查缺补漏,后面的学习就会出现很大的困难。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时间一长就成了学困生。于学困生而言,良好的家校合作对于促进其转化特别重要。
目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合作意识。教师和家长是家校合作的主体,而缺乏合作意识是导致家校合作不能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师就要负全责,孩子的学业成绩、行为表现、心理状态等都是由学校负责的,而家庭就是负责孩子的生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家长的责任意识影响着家校合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家长的不积极配合,使得教学负担加重,教师容易滋生消极情绪,导致家校合作不能顺利有序地进行。
合作方式单一。目前,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家长会、微信群、QQ群,交流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主动向家长通报孩子近期在校表现、学业情况,大部分家长不愿意主动与教师沟通,可能是表达能力不强、工作太忙、或碍于面子怕打扰教师工作,大多数家长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学困生家长尤其如此。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不主动与对方沟通将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
合作范围单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还是“重智轻德”。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沟通,这样的家校合作是片面的,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家校合作,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家校合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课”,其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应用不当,学困生学得吃力,成绩提升得也很慢。在帮助数学学困生查缺补漏时要多一些耐心,有的学困生是对于课堂讲授的知识接受得比较慢,有的是课上觉得自己理解了,但理解得不够深刻导致做作业很慢。因此,教师可引导家长和孩子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做作业前先复习巩固的好习惯。
家校合作,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学困生因为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懒散,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平时生活中,有的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或要求不高,对于学生在校情况反馈不紧张、不着急,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自觉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当收到教师的反馈时对孩子一味指责,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关注;部分家长一味采取物质奖励,或购买学区房,报名校外辅导班、幼小衔接班等,以期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而忽略了平时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孩子的深远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反馈,仔细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科学有效地干预。家长的意识提高了,孩子的意识才能提高。
家校合作,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数学学科的特点,如果前面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后面孩子在查缺补漏和进一步提升时就会比较吃力。学困生在长期的学习困境下,无法得到教师的肯定,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因此,对待学困生一是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逐步帮助他们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二是针对孩子目前的问题,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家长放平心态,放慢脚步,一点一点地跟上来,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地搞题海战术。
家校合作,提升教学效果。学困生往往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家校合作,共同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当孩子学习不得要领时,家长要积极主动与教师沟通,详细了解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家校合作将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统一起来,孩子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长和教师是家校合作的主体,家校合作的关键在于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家长不能过度依赖教师,而教师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也要从理解家长、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入手,理性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命和榜样的作用,多了解,多沟通,增加彼此的信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引领学生成长。
(作者单位: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
近年来,家校合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小学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起点,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其健康成长、学业成绩进步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更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监督。因此,家校合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促使学生的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完善。
数学作为一项重要科目,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要求。首先,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再加上一定的练习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其次,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衔接比较紧密,前面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如从10以内的加减法,到2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万以内的加减法;从整数的认识和意义到小数、分数的认识和意义;从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到方程的学习等等。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环环相扣,如果对于前面学习的内容没有很好的掌握,又不能及时查缺补漏,后面的学习就会出现很大的困难。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时间一长就成了学困生。于学困生而言,良好的家校合作对于促进其转化特别重要。
目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合作意识。教师和家长是家校合作的主体,而缺乏合作意识是导致家校合作不能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师就要负全责,孩子的学业成绩、行为表现、心理状态等都是由学校负责的,而家庭就是负责孩子的生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家长的责任意识影响着家校合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家长的不积极配合,使得教学负担加重,教师容易滋生消极情绪,导致家校合作不能顺利有序地进行。
合作方式单一。目前,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家长会、微信群、QQ群,交流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主动向家长通报孩子近期在校表现、学业情况,大部分家长不愿意主动与教师沟通,可能是表达能力不强、工作太忙、或碍于面子怕打扰教师工作,大多数家长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学困生家长尤其如此。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不主动与对方沟通将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
合作范围单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还是“重智轻德”。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沟通,这样的家校合作是片面的,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家校合作,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家校合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课”,其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应用不当,学困生学得吃力,成绩提升得也很慢。在帮助数学学困生查缺补漏时要多一些耐心,有的学困生是对于课堂讲授的知识接受得比较慢,有的是课上觉得自己理解了,但理解得不够深刻导致做作业很慢。因此,教师可引导家长和孩子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做作业前先复习巩固的好习惯。
家校合作,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学困生因为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懒散,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平时生活中,有的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或要求不高,对于学生在校情况反馈不紧张、不着急,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自觉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当收到教师的反馈时对孩子一味指责,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关注;部分家长一味采取物质奖励,或购买学区房,报名校外辅导班、幼小衔接班等,以期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而忽略了平时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孩子的深远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反馈,仔细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科学有效地干预。家长的意识提高了,孩子的意识才能提高。
家校合作,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数学学科的特点,如果前面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后面孩子在查缺补漏和进一步提升时就会比较吃力。学困生在长期的学习困境下,无法得到教师的肯定,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因此,对待学困生一是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逐步帮助他们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二是针对孩子目前的问题,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家长放平心态,放慢脚步,一点一点地跟上来,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地搞题海战术。
家校合作,提升教学效果。学困生往往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家校合作,共同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当孩子学习不得要领时,家长要积极主动与教师沟通,详细了解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家校合作将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统一起来,孩子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长和教师是家校合作的主体,家校合作的关键在于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家长不能过度依赖教师,而教师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也要从理解家长、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入手,理性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命和榜样的作用,多了解,多沟通,增加彼此的信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引领学生成长。
(作者单位: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